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刘强东:人到绝境是重生 > 执行要民主,战略要专制

执行要民主,战略要专制
在京东成功转型为电商后,刘强东的管理变得非常“极端”:员工犯了一个小错误如果不承认就会被直接开除,上司连带降薪降职;员工拿回扣会被送进公安局,损失由他的上级承担;副总裁迟到,让秘书帮着打卡,被开除。刘强东甚至会因为一个贪腐的传言开除一名员工或整个部门。
一个成熟的企业对于员工犯下的错误往往会留有余地地去解决,但是刘强东往往都使用最极端、最激烈的方法。
在京东以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的速度连续增长的多年间,刘强东对公司的效率和管理的执行力有极高、甚至苛刻的要求,他难以容忍任何的妥协、推脱和拒绝。在京东每个月的经营沟通会上,他要求高管们不许谈成绩,只许说问题。
在批评员工的时候,刘强东就像是一名严厉的父亲在教训做错事的儿子,如果对方此时忙着找借口或者言辞躲闪,他就会连连逼问:“为什么没有做到?”“你觉得你称职吗?”
刘强东从22岁开始创业,他有过的唯一职场经历就是开饭店失败后在日企工作过的两年。从那里他知道了:“日语里没有误差这个词,只有对和错。工作错了一点你就走人。”后来,他还把当时的直接上司严晓青拉入了京东,聘请为京东公司的第一个副总裁。
过去的十多年是中国电商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政府管制少,支持多。相较于其他的知名企业来说,刘强东所处的创业环境相对单纯。另外,京东的领头人一直都是刘强东一个人,没有其他的合伙人,这样就缺乏相同级别的制衡。所以说,他一直是一个人带着一家公司连续七年以100的速度增长,这很可怕,打个比喻,就像他以前是背着一袋米在跑,后来背起了一座山。
刘强东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在专制和民主之间找平衡:执行上要高度民主、放权,不去随便干涉;战略层面则一定要懂得专制。
对于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刘强东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决定,但是他没有,他会通过微博向公司的员工征求意见,这样展现了民主的管理风范。正因为如此,微博上的网友都亲切地喊他为“东哥”。
他每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发微博,没有找专业的团队来打理,有时候在微博上得罪人,还要接受公关部门的“批评教育”,但他依然喜欢在网上“逗弄”网友。当然,管理企业可没有管理微博那么简单,需要有娱乐精神,更要能力排众议。
刘强东最喜欢的书有两本,其中一本是写撒切尔夫人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从政12年期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当时煤矿罢工事件发生后,她宁愿花更多的钱到国外进口煤矿也不屈服。刘强东觉得正是她对政治经济的坚持,让当时的英国经济很好。
从撒切尔夫人的身上刘强东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优秀的领导人一定做了多数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甚至常要力排众议。所以,他也一直努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取悦于很多人。
刘强东从单枪匹马的创业者成为拥有如今数万人规模的企业管理者,一路走来他的铁腕管理可以说无所不在。这种情况在京东商城的多次转型中清晰可见。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做it产品的代理商,到2001年做到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当时,刘强东觉得这虽然很赚钱但是产生不了多大的价值,所以想发展为零售商,掌握终端用户。当时,大多数员工都不能接受这种转型,但刘强东硬是坚持转型做零售商。
2004年,因为在“非典”无意中做了电子商务,刘强东再一次面临开实体店还是做电子商务的选择。当时网上只做到1000万元的销售额,而实体店已经开到了沈阳,线下销售额已经做到了9000万元,大部分员工也选择做实体店。但是,刘强东在认真思考以后很专制地决定做电子商务,坚决地关掉了所有的店铺。
直到今天,京东从3c类产品扩充到百货,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跟刘强东的专制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正如他在微博上所说的一样,关于京东商城资金链的问题每年都在说,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事实上,京东商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根本不是资金链的问题,是管理上的问题。他表示,京东商城想要钱随时都可以有,投资人排着队要给他投钱,但是自己更在意的是京东未来的发展方向。京东迟早要发展成为更大的公司,员工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京东必须坚持自己的发展主线:在任何阶段都要培养团队。
刘强东给京东的每个阶段规划了重点:比如第一个五年的主要任务是扩展品类;第二个五年规划是搭建b2c物流体系;第三个阶段是提升细节和控制成本。相对于创业初期,京东规模的扩大给刘强东带来越来越多的是管理上的挑战。
如今,京东管理层占到京东整体人员的10,很多高管来自国际化企业,有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背景。刘强东管理这些人使用的方法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农村人,他是城里人,半年后把他改造成农村人。”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在团队建设方面,相对于外聘管理人才更注重自身的学习能力,致力于从公司内部提拔干部。正如刘强东所说:“我们团队里没有谁带过超过一万人的团队,包括我。但我们有能力管理好现在的两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