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品读林语堂的豁达生活
醉中曼舞影飞散,雾里观花偏妍。携江南江北秋点点,天上?人间。
生活就像一杯酒,懂得之人品到的是芳醇露,看到的是琥珀光,不懂之人唯“辛、辣”二字,丝毫体会不到个中妙处。在岁月中,太清透的东西总是易碎的,比如玻璃,比如水晶。对于幻灭,思虑太多则容易萌生邪念,倒不如“心情半佛半神仙”,任它沧海与桑田,这就是豁达,是爽朗,是真自在,真逍遥。
烦恼仅在取舍间
人何必自寻苦恼,整齐清洁到那样程序。
——林语堂《瑞士风光》
这个世上有嗜好的人多了去了,就比方说有人好吃,用相声里的话叫“大饼卷馒头蘸着米饭吃”;有人好玩,几个驴友扛着大包,任劳任怨地苦行在地球大好河山上;有人好干净,那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让人都不敢进去坐一会儿,聊个天儿,生怕人家嫌你带来几亿个外部细菌。不管你的志趣是高雅还是低下,都最好要有个“度”的限量,否则是一定会惹人厌烦的。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只有紧紧抓住的东西才能永远归你所有。你因为爱好,所以想完全拥有。但林语堂先生感悟某位高僧的禅语后,对我们说:你所紧紧抓住的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只有当你松开双手,你才有可能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词,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如此,等等,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事情最好不要丁是丁,卯是卯,否则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他人曾对你有过的冒犯,乐于忘记是一种过人的智慧。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一味地对别人的“坏处”耿耿于怀,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则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导致疯狂的报复,最终害人害己。
林语堂胸怀宽广,更是乐于忘记、既往不咎的人。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际交往中,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如果你不念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是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并向隋炀帝检举揭发的。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这样做,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林语堂特别推崇苏东坡,甚至有些崇拜和狂热的味道。王安石当宰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致使苏东坡狼狈不堪。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被罢相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长谈。离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我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己。这便是忘记的好处了。
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便会深切地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深切地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将心比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想法去对待别人呢?
人生在世,总记着别人的不好,那么,一个人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窄。知识可以多容,前嫌还是少记,是非曲直,不要老放在心头,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更多能够助我一臂之力的朋友,否则,当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敌人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好日子能过呢?
凡事亦雅,但不必刻板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厌催租之败意,丞宜早完粮;喜老衲之谈禅,难免常常布施。
——林语堂《乐享余年》
苏东坡曾站在古赤壁口,慷慨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懒洋洋地闲庭信步,风流别致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苏子,两样情怀。若真令关西大汉击铁板而歌,恐怕是会尽毁那连柳永的艳词都比不上的妩媚的。
所以,但凡做事非要求定论的,不是愚人即是傻子。变通之术全无,只一片痴心情牵一线的,往往体会不到人生最宝贵的乐趣,即适意,即随性,即雅致而不得刻板,即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不须戒酒,但须戒俗,否则再珍贵的酒都成了牛饮的蠢物了。
但凡了解林语堂一二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喜爱钓鱼,而钓鱼可算得上是件挺高雅的事了吧。尤其是林氏夫妇这样收入颇丰又乐于游山玩水的人,自然是到那些非常有情调的地方去了。
张潮曾云,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他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书就罢了,只要有,就一定要去阅读。这是嗜书如命者的愿望,否则就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天下没有美酒也就算了,若是要有,就一定要去喝个痛快。这是好酒如命者的愿望,不然也会造成千古恨。
天下没有名山也就罢了,倘若是有,就一定要去游玩登览。这是嗜爱山水者的愿望,否则的话,心中总不会安定。
世间没有鲜花和明月也就罢了,只要是有,那就一定要去赏玩。这是热爱鲜花和明月者的愿望,否则的话,将来就会悔恨。
世间没有才子佳人也就算了,若是要有,那就一定要加倍地爱慕,万分地怜惜。这是热爱生命和注重感情者的愿望,否则,便有损于自己的良知。
以上所说的这些书、酒、名山、花月和才子佳人,都是我们这个天下最美好的人和物了;若是不去阅读、豪饮、尽情游览、静心赏玩、爱慕和怜惜,不仅自己一定要遗憾,同时也辜负了天地造物的一片苦心了。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不要约束自己,以致造成千古的遗恨。
世间若果真没有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去钓鱼尽兴,找一片沙滩学林语堂拾拾蛤蜊不也一样是一种乐趣吗?
我们种花,是要看花的开放和美丽;我们待月,是要看见月的圆满和皎洁;我们著书,是要看见书成出版并且有读者认可;我们喜爱美人,是要看见她自己畅快适意,感觉到人生的幸福。这才是我们心里实际的目的。
如果不是这样,而只看到的是花凋落、月沉下、书不成,美人不高兴。扫兴没趣且不说他了,而种花、待月、著书,这一切的劳动岂不是徒劳吗?
人在劳动中融入了自我的价值,又从成果中得到了肯定。因此,凡事总要努力做到圆满,并且有了成果方好!
不少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便在家里摆满了书籍,有时真让人羡慕。可是他们就是不读,摆在那里的确是虚设。然而对他们来说,却是有着无限的意义,向人们表示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之高深。如果说,外在的摆设书籍,就能够代表胸中的学问,那么一个图书馆的清洁工就应该是最有学问的人了。
说到美人,那真是让人遗憾的地方多。
正如那《琵琶行》中说的: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
商人不能够真正了解那美人的心,没有那高雅的境界来与美人共鸣,总是让美人的心理不平衡,情思难以抒发。最多只是占有了她们的肉体,却一毫也得不到她的心灵和情意,岂不是虚设!
高位应该是有德者居之,美人也应该是有才者赏之!才子遇佳人,是万世千秋人们的感叹!有了缺憾,也才会有希望和理想!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美好的,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你去得到你应该得到的幸福和美感。天地万物,自然风月,才子佳人,图书美酒,到处都是,而影响到你去欣赏的,只能是自己的心理约束。
我们往往贪图了社会的功名富贵和享受,自然会把自己约束起来,封闭起来。结果,是为了短暂的快乐,而忽略了永远的美感和永恒的享受。
能够让我们自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就如泰戈尔说的,虽然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已飞过。假如你曾经与心爱之物如此接近,就算最后仍是错过了,失去了,或者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能有什么关系呢?“得不到”的美感,将永存于天地之间。争的脸面还是命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解、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和诗词的人,也可以为一句辞藻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目的是为了博得一个名声;而那些以游侠自任的人,却往往是打杀有余而仗义不足,目的只是为了争取一个豪爽而已。
说到底,这些大都是所谓的“客气”,是虚伪和无聊的。就像嗜好酒精的酒鬼那样,一旦三杯下肚,便有了无穷的胆气,会许下无边的大话,一派英雄的气概。其实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情怀,也不是他自己的本色。这样的人每日都可能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追究其根源,这些行为不过是舍不得自己的面子罢了,于自己于他人都毫无裨益。这种种情形,无非都是缺乏道德修养所造成的结果。嗜好名声和节操、嗜好文辞与章句、嗜好游方与侠义,原本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社会要求树立名节为的是端正风气,推崇文章则为的是鼓励文化,表扬游侠则为的是主张正义。
若是对此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往往行动起来就似是而非,徒有虚名。如果不是当行的本色,而只是因为一时的兴起,便心血来潮。这样不会长久,反而容易厌倦。岂不是失去了本来的初衷!而唯一能够使得嗜名节、文章以及游侠的人内外浑然,表里如一的办法,就是用道德来涵养,先去除掉外表的浮躁气,从而达到快意人生。
在林语堂的散文中,是随处可见关于“爱好”和“精神”辩证然后统一的境界。如《我的戒烟》一文中有这样美妙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
“我的朋友b君由北平来沪。我们不见面,已有三年了。在北平时,我们是晨昏时常过从的,夜间尤其是吸烟瞎谈文学、哲学、现代美术以及如何改造人间宇宙的种种问题。现在他来了,我们正在家里炉旁叙旧。所谈的无非是旧友的近况及世态的炎凉。每到妙处,我总是心里想伸一只手去取一支香烟,但是表面上却只有立起而又坐下,或者换换坐势。b君却自自然然地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似有不胜其乐之情境。我已告诉他,我戒烟了,所以也不好意思当场破戒。话虽如此,心坎里只觉得不快,哂然若有所失。我的神志是非常清楚的。每回b君高谈阔论之下,我都能答一个‘是’字,而实际上却恨不能同他一样地兴奋倾心而谈。这样畸形地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论‘坚强的志愿’与‘毅力’我是凯旋胜利者,但是心坎里却只觉得怏怏不乐。过了几天,b君途中来信,说我近来不同了,没有以前的兴奋、爽快,谈吐也大不如前了,他说或者是上海的空气太恶浊所致。到现在,我还是怨悔那夜不曾吸烟。
此后,我的良心便时起不安。因为我想,思想之贵在乎兴会之神感,但不吸烟之魂灵将何以兴感起来?有一下午,我去访一位洋女士。女士坐在桌旁,一手吸烟,一手靠在膝上,身微向外,颇有神致。我觉得醒悟之时到了。她拿烟盒请我。我慢慢地,镇静地,从烟盒中取出一支来,知道从此一举,我又得道了。
我回来,即刻叫茶房去买一盒白锡包。在我书桌的右端有一焦迹,是我放烟的地方。因为吸烟很少停止,所以我在旁刻一铭曰‘惜阴池’。我本来打算要七八年,才能将这二英寸厚的桌面烧透。而在立志戒烟之时,惋惜这‘惜阴池’深只有半生丁米突而已。所以这回重复安放香烟时,心上非常快活。因为虽然尚有远大的前途,却可以日日进行不懈。后来因搬屋,书房小,书桌只好卖出,‘惜阴池’遂不见。此为余生平、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和遗留给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出一种造成那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卓越。
这就是我们应该追随的生活。既然身在喧嚣,若你不能及时了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红尘俗世,那么终有一天,你所有的心性、精灵都会被其同化,跌落万劫不复的境地。如果以“看破浮生过半”的“半中岁月尽幽闭”的心情去对待,何处是高山幽谷,何处是大江小溪,何处是云舒风淡,都只是你阁楼中的半里乾坤了。在游戏中工作
人们在乡村中劳苦工作,希望能够到都市去,在都市里赚足了钱,可以再回到乡村去隐居。
——林语堂《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
几乎所有的人在学校的时候都纯洁得如一汪泉水,因为不知道工作是怎样一回事。在他们心目中,工作就是快活地忙碌,是和同事们下班后在一起用工作餐时的戏谑,是节假日大家一起去游山玩水的兴致,是没有功课、没有考试的全新无忧无虑境界的开始。工作并不是让人满心欢喜的。至少你会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薪水并不能持平,是“物不尽所值”而愤愤不平了。于是你想把自己“卖”出个更高的身价,于是工作起来就越是勤苦越是不自由,于是生活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都被它压榨得干干净净了。
林语堂曾幽默地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为工作而生存,或是为生存而工作。一种是早晨起来后,喝了些咖啡,丈夫出去到某地方,为家人去寻求面包,妻子便在家里不断地、拼命地把尘埃扫出去,使那一块小小的地方干净一些。下午四五点钟,她们跑到门边和邻居们谈谈天,吸了一些新鲜空气。到了晚上,他们又拖着疲乏的身体睡上床去。另一种,则是他们有着较“美术化”的房间和灯罩。房间里布置得较干净!房中稍有空处,但也仅是一些而已。租上七个房间的已算是奢侈生活,更不用说是自己拥有一套七个房间的公寓了!但是住在公寓里,也不一定会有更大的快乐,只不过是少受一些经济和债务的烦扰。可是情感上的纠纷、晚上不回家的丈夫或夫妻各自在晚上出去游乐放荡等类事件,却反而较多了。他们所需要的是娱乐。真是天晓得,他们要离开这些单调的墙壁和发光的地板去另找刺激!
他们快乐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人是一种欲望的动物,不做梦是不可能的。但过于相信梦,就可能被梦境所骗,时过境迁之后,就会产生“世事一场春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失落。从而为自己曾经成了工作的动物或是放荡后余下的痛苦的躯体而感到忄西惶了。
所以,我们不如用比较现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不让你过得太痛苦,又不让你无节无度。这里有一个方法,信不信由你:以玩游戏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游戏比梦有价值,而且心情更好。为什么呢?人在梦中,有忧伤恐怖痴迷颠倒;在游戏中,虽然觉得紧张刺激,但是很过瘾。玩赢了,再来;玩输了,也可以再来。得失心会淡得多。得失心一淡,痛苦就少多了。
任何一个工作场合和任何一个生活情景都可以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既可以愉悦自己,也可以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在今天的一些大型乃至跨国公司,都越来越多的奉行游戏工作的原则。就是说,只要你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想坐着就坐着,想躺着就躺着,没有人不允许你吃零食、看漫画,也没有人反对你穿溜冰鞋。总之,一切都为了一个目标: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才智。
以游戏的心情做事,可能不是人人都认同和提倡的。但是,它确实是营造快乐人生的秘诀。
岁月在雕琢
人非已老何以能够聪明。
——林语堂《乐享余年》
中国大致算得上是尊老爱幼的国家了,并且这种尊崇是很博爱的,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度。在一般人观念里,只怕从出生那刻起,就梦想着自己儿孙满堂,可以对其施加教训,多有威严啊!我们如了解中国人之如何珍视老年,便能明了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倚老卖老,自认为老。林语堂先生曾这样为我们分析了中国人尊奉长者的原因。“第一,照中国的礼貌,只有长者有发言的权利,年轻的人只许静听。所以中国有‘少年用耳不用口’那句老话。凡有年龄较高的人在座时,年轻的人只许洗耳恭听。世人大都欢喜发言而受人听,因此,在中国必须到相当的年龄才有发言权利这件事,便使人期望早些达到老年,以便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多说几句话。这种生活程序之中,人人须循序而进,每个人都有同等达到老年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躐等超前。因此,当一个父亲教训他的儿子时,如若祖母走来插口,那做父亲的便须停口,谨敬恭听。这时他当然很羡慕那祖母的地位。年老的人能说:‘我所走过的桥比你所走过的街还要多。’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的人在长者面前,没有发言的权利,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
“中国女郎达到22岁而尚未出嫁或定亲时,也常要感到一些恐惧。岁月很忍心地按部就班地消逝,一刻也不肯停留。女人常怕被岁月所遗弃,如在公园晚间园门关时不及出去而被关闭在里边一般。因此常有人说,女人一生中最长的一年是29岁,直可以延长到三四年之久而依然是29岁。但除了这种情形以外,隐瞒年龄便属毫无意思。在旁人的眼光中,人非已老何以能够聪明。年轻的人对于生命婚姻和真有价值的事物能知道些什么?”
人的一生都是从孩童时期开始,然后走向终点。可是大多数人却很忌讳说自己已然老矣,花大价钱大力气让自己看起来依旧年富力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很久之前先哲们就已然将人生分作三段来告诫世人。从出生到年老,中间不过是经过青年一段,最后你从初生时的混沌回到年老时的浑噩,正是从天真走向天真,并且人是越来越聪明,难道不好吗?其实走好人生的关键并不在你活了多久,而是看你活出了什么滋味,看你活出了什么故事吧。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人生三个阶段,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缺陷。所以,少勿所喜,老勿所悲,无论你走到哪一站,都有等待你去做,去戒的事情,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妙趣横生。
青少年就如刚抽芽的嫩柳,对人生懵懂无知,他们在成长中虽拥有看似用不光的青春,却不知道养身之道,因此,他们成长关卡在于色即情与爱,最需师长父母的关怀。
青壮年的成长关键在于无怨无悔,只为成立家庭,即使衣带渐宽、日形憔悴,亦甘之如饴;青壮年的成长关卡在于事业名利,只为建立事业,奔波劳累,亦在所不惜。
所以,青壮年的学习关键在于不惑即不为名利所惑,要能把事业当志业、乐在工作;青壮年的学习关卡在于知天命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能去除个人主义、成就团队力量,努力让自己不浮不躁。
然而,看似蓬勃向上的青年,却少有老成的,他们无一例外的不是曾经轻狂过、放纵过,乃至让自己的人生沾上了污点。如此看来,青年时代也是烦恼的。但若是要做到无怨无悔,到老来怡然自得,关键还在于修身做人,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情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等到看遍了一路的风景后,人终于来到了老年。心境也由少年的放荡、青涩,壮年的璀璨成熟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的你我终于明白了,舍得,能舍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你告诉他这是老虎,他就不会管它叫猫。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对有了些阅历在胸的,成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内涵逐渐丰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真是得不偿失。
然而,最后还是醒悟了,于是就如金秋结子般,光彩宽容地度过余生。他们不再追逐物欲,却有了一种与天地同齐,同寿的气度,这就是豁达,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问此时,谁还敢来与之争衡?所以,少年做好少年应做的事,老年也可尽享老年的智慧,人人都没什么抱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