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品读林语堂的处世姿态
不管你的面孔是多么千变万化,总归要在这世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黑、白、红、青、忠、奸、善、恶,只要稍不留神,就有从神位被打落到地狱的危险。所以说,处世要刚强但不能执拗,要柔韧但不要懦弱。林语堂说,“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就是让我们半刚半柔半悠闲,即过得要有个性而又从容。
忍耐失败能换得另一个乾坤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动之下,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
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大水冲毁了田园房屋,人们只能逃到树上和山中去居住,无法种植庄稼。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心急如焚,他决心治水,但因年老,所以只能苦心寻找能降服洪水、为民造福的能人。禹是颛顼的孙子,他勤奋敏捷,聪明能干,深受民众喜爱。接受了尧的命令之后,大禹和伯益、后稷开始了治水的工程。而此时禹才刚刚成婚4天,他毅然告别新婚妻子涂山女,投入了治水大业。在禹之前,他父亲鲧也曾治水,鲧采用沿河堵截,拦水筑坝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严重的时候还行,但一有大水,则无济于事,所以治水9年,一事无成,最后被杀了。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后退,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开渠凿道,把水引入大海的办法。
然而,治水谈何容易!当时人们不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环境,怎么去疏导洪水呢?于是大禹亲自带人跋山涉水,与野兽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考察山川形势,克服了各种难以设想的困难,总算制定出了制服洪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无法进行,一些异族部落如三苗,不听劝说,拒不合作治水,成为治理水患的严重障碍,面对此种状况,大禹只好发动战争,征服了三苗。扫清了治水障碍以后,大禹夜以继日地与治水群众一起大干。有一次禹路过家门,本想去看一看离别几年的妻子,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群扶老携幼的灾民,禹看见了以后,毅然转身离开,赶往别处治水去了。就这样,历经失败、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大禹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坚定不移,吃尽百般苦,才换得人民拥戴他为王。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对于挫折,要勇于接受,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怒气冲天,不能忍耐。在《论语》中,孔子说:“一时发起怒来,不顾自身和亲戚。这难道不是因发怒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吗?”
对此,《孟子》也说:“北宫黝守养自己的勇猛,觉得有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侮辱。他平常不理睬平民百姓,也不害怕大国国王。哪个诸侯攻击他,他就马上加以还击。”
人的一生谁没有挫折?有几个是一帆风顺的?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屡受挫折。他们全都以自己大无畏的勇气,战胜了挫折。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对,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是发奋东山再起,而不是由此沉沦。确实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然而,在有了痛苦的遭遇后,如果能够忍受失败的痛苦,克服遭受挫折以后的消沉;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奋斗,那么摆脱遭受挫折后的困顿是必然的。
在受到挫折、困厄时,暂时隐忍,修身养性,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听一听他人的意见,也是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更是你重燃信心的动力。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永远没有只占便宜的人,也没有永远的傻子,除非是你心甘情愿去当,那谁都无话可说了。
热爱我们的工作
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林语堂《乐享余年》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同工作只是日复一日地受难的说法,或许你以前非常憧憬现在的工作,因为它既是你体面地位的认证书,又可以赚取钞票过自给自足的小日子,还可以结交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不时出去“腐败”那么一下子,真是想想都能把人给美死。可是,等到真正谋到了那个曾经令你魂牵梦萦的位置,你不禁傻了,怎么一切都变样儿了呢?
其实,并不是工作的错误,错的是你的心态。即使是再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变成了谋取身上衣口中食的工作,都会顿失花颜之色,这是你的心境使然。
林语堂刚刚创办幽默刊物《论语》的时候,他作为主编前十期的刊物都是义务劳动,他也并无怨言,皆因乐在其中。他没有工作当成追求物欲的工具,而是津津有味地体会着工作的乐趣,发自内心的开心。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以美丽的心情工作,至死方休。”
然而,当代人们的想法却正好相反,无论是物品的价值或是对于人的评价,都以金钱来衡量,愈贵的东西就被认为愈有价值,愈有钱的人就愈伟大,可以说是一种拜金主义。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用金钱来衡量,作为标准。
在某些方面,的确是不得不那么做。譬如说:国家征税,编列预算的,就不得不用一个人的所得来加以课税,这种情形下,金钱只是一个单纯而又方便的标准。
问题是世上的人如果都成了拜金主义者的话,那么除了金钱以外,就再也没有东西能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了。
然而,人们又认为努力工作赚钱是很愚蠢的,他们想要借着买彩票或赌博等发大财,妄想着不工作就可以轻轻松松赚到许多钱。
如此一来,不但勤劳的精神日益淡薄,工作的价值也不存在了,甚至失去了生命意义。
有人认为今后的世界必须以安定、安全、安心的三“安”为主,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安定,就是要使经济生活常保持安定,实行保险或社会福利工作,创造一个老有所安的社会环境。
所谓安全,就是指健康,不使人们在生命终止前受到任何意外事故或伤害,造就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所谓安心,就是指精神上无忧无虑,如果不能做到安心的境界,那么前面两个“安”也将失去其意义。也可以说达到安心的境界,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安”。
我们如果想早日脱离不安的状态,过着安心的生活,就必须经常留心,注意学习,以拥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然后才能够搞明白你究竟该用何种态度去努力,去工作,去享受,去换取最大的自由。
要活着就必须工作,要愉快地活着更得有工作。工作除了能得到报酬外,还能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充实,使我们觉得生活有几分价值和温馨。
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开心心、兢兢业业地安心工作,过有意义的生活。人们各做各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然不同,可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将自己投入于创造的快乐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所最期望的。
有人认为事业有“适合时代”与“不适合时代”、“能赚钱”和“不能赚钱”的区别,说某种事业是“夕阳事业”,某种事业是“朝阳事业”。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说法也许是正确的。
欲享受工作之美的要素之一就是专心,也是敬业。因为敬业的人一定乐业,乐业的人必然成功。在乏味、被动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提高工作品质,也不可能在工作上发挥创意。敬业的人有一种认真的态度和坚持的习惯。古人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勤勤恳恳地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当做与生命意义密切相关的问题来看待。也正因如此,敬业的人,一生都绽放着活力和光彩。
工作,它充满了浓厚的人情、热情、欢情。一个没有人情,缺乏温情,极少热情,不知欢情的人,他可能有工作,但他没有朋友,性格孤僻,难以聆听到工作中那美妙动人的旋律。一位心理学家说:
“对一个喜欢自己工作并认为它很有价值的人来说,工作便成为生活中一个十分愉快的部分。”
对热爱工作的人来说,工作就是人生的绝对不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因为他的“儒道”,晦涩难懂,并且有违背人性的嫌疑。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这同林语堂先生夸耀的真正的诗人要向天地撷取灵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惜的是,现代人总是不能忘记伪装,而只一味遵循模式,最后把自己弄成个“四不像”,并且较之先前,也大大落后了。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崇尚一切“贵族化”程式的人已经少有立足之地,而渐多起来的是那些巧言令色之人,他们虽不刻板,但相当可恶,虽不固守“大道”,但也相当投机,总之,都是经世事“装潢”过的人,即便是悦人耳目的,也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
花言巧语的人就像人带了一副面具,我们必须透过这副面具看清他的本质。也许,在人际关系里,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面具:上班时对上司戴一副面具,对下属戴另一副面具;下班时归家后戴一副面具,与朋友相处时又戴另一副面具,打扑克玩麻将时戴的另一副面具。面具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适应和防御措施,也许本身无所谓好坏,但生活中人大抵过分热衷和执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严重的自我异化,人的天性(佛性)和人格面具之间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最终丧失自我,这样似是而非、似真还假的生活,不能真正认识自我、把握自我。
摘掉面具,诚以律己、诚以待人才能做到“真”。而不是花言巧语,巧言令色。所谓诚以律己,即能做到敢于正视自我、承认自我。诚以待人,即能做到对别人少一点防御,多一点接受。倾听自己的心声,也倾听别人的心声,达到真诚的内心交流。也只有真诚的相处与交流,才能真正把握我心与他心的同一无碍,才能得到自在自由。也就是说,拿出你对待亲人、对待朋友的坦诚真挚态度对待一切人。当你能这样做时,你会感到生活是轻松、坦荡、美丽的。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反驳道:“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没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孔子不愧是大师,他让我们知道,德行永远比口才重要。同理,自然而天真烂漫的人永远比矫揉造作的人受欢迎得多。
为人,不可太单纯,以免让人家说你太傻,也不能太圆滑,以免让人家鄙视你。如果能做到不与俗人为伍,亦不与假道者为伍,就是到了最理想的境界了。
你有嘴巴,却不一定会说话
一个明显的谎语倘用了优美的形式说出来,也可以受到赞美。
——林语堂《文学生活》
才子难管住的是这张嘴,祢衡之所以在三国里刚刚崭露头角就被黄祖杀死了,就是因为嘴头上太不仁慈。杨修也是一样,虽然智商很高,也没看好当家的东西——脑袋,也是那张爱卖弄聪明的嘴巴帮了倒忙。
但是既然老天公平地赐予了每个人一张嘴巴,那除了喂饱肚子肯定要说话。但说话跟说话有水平上的差距和本质上的不同,为官的一开口,就是措施、政策乃至法律。大姑娘小媳妇围在一起肯定讨论的是谁做得好饭食,谁画得好妆容。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说话就是说话。说得好听,对方开心;说得难听,对方瞪眼。无论我们说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小,但对我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却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谨言慎行,掌握说话技巧的人比较容易受到别人信任,说话太多的人却不那么受人重视。
这怨不得别人,只抱怨自己这张不经大脑就漏词儿的嘴巴。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并且,一个人整天唧唧喳喳的,总得有些实在的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逸事;也没工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点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烩。对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久之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除非他“天生丽质”,毫无瑕疵,否则很难被欣赏。
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废话听。久之,人们必然认为这个人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平时是没人重视他的,想散布流言飞语时,才会借用一下他那张关不住的嘴巴。这种人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这些人传播开来的。
因此,总结上述杂七杂八,有人就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总是捧出金子,自然会被看成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所以,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留下了一句极有价值的忠告,“话到嘴边留半句”。先把自己的话过滤一下,就不容易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了。
话到嘴边,留下哪半句呢?
首先要留下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和秘密。这两样东西最伤人。偶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敢做敢当,不管什么隐私,“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人都是遍体鳞伤的英雄。其余的人没有勇气做英雄,最好还是选择做个“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的老好人。
其次要留下的半句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说法。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所以,不要执于偏见。凡事多思考,未必能抓住真理,但至少可以使谬误少一点。
的那只眼睛,只留一半看世间,则美妙风景,尽收心中了。
第五要留下的半句是只会徒费唇舌的废话。
只要你能做到谨言,就可能有慎行的出息。那么生活和处世,对你来说,还不是如鱼得水般自由自在了?梦,还是非梦
梦中人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梦。”现实主义者会说:“一点不错,让我们在梦境里尽量过着美满的生活吧。”
——林语堂《醒觉》
有些人活得轻松而潇洒,有些人过得痛苦而紧张。不必说,人的青春宝贵,年华易逝,当然愿意让自己趁着年轻快乐地挥霍。可是这些在大学时期的梦想早已伴随早上机械的步子,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被一些污浊恶气荼毒了,感染了,被压得扁扁的车轮子辗得粉碎了。
所以他们就会出现莫大的痛苦,所以就会厌恶这个俗世。
难道,果真是他们背弃曾经许下拼搏的诺言了吗?果真是曾经看来如此光华灿烂的世界背叛他们了吗?
这个人生,该怎样去过,梦着还是醒着?
梦是痛苦的,清醒比梦更痛苦。
林语堂“活在梦里”的幸福其实旨在对人们说明,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他们对外界的过度反应,也就是过度的清醒和敏感。通常最令人讨厌的家伙,是那种能够诱惑你不断接受他挑战的人。有人研究对于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无论你怎样叱责或者是手舞足蹈,它通常不会理会,但如果在它饥饿时用食物挑逗它,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会变得暴躁不安,会因为受到食物的诱惑却得不到而气急败坏。所以,如果要保持生活中的平静,你就要能够顶得住诱惑,对于种种不安的事物和干扰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千万不要接招,让它自生自灭。
懂得生命情理的人是睿智的,精通智谋权术的人是聪明的,通达天命难违的人是自在的,这是很久以前古人告诫后人的一段至理名言。
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无可奈何的事都自然而然的,因而安然处之,这样就没有什么悲哀,没有什么欢乐,那么又有什么必要改变自己既定的人生看法呢?所以,那些有智慧的哲人只会默默地把自己所遭遇的境况看做是命运,而不把心思放在那些事上;只会全身心地去与大道融为一体,不会对那些事有什么喜乐和忧烦。从而达到梦中带醒,醒中带梦的境界。
古时候,子舆与子桑是好朋友。有次连绵大雨下了十多天,子舆说:“子桑大概要饿肚子了!”说完把饭放在罐子里,怕路上凉了还用布包裹了就去送给子桑。来到子桑门口,就听到子桑像唱歌又像哭诉,还拨着琴说道:“父亲呀!母亲呀!老天呀!苍天呀!”当他的声音喊得似乎已声嘶力竭时又急促地唱起了他的词句。子舆走了进去,说道:“你唱的歌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呢?”子桑回答说:“我在思索着使我走到这种绝境的原因,但是想不出来,父母生我养我,难道会让我这么贫困吗?天没有偏私地覆盖万物,地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天地怎么会偏私地使我贫困呢?我一直思索使我造成潦倒贫病的原因但想不明白啊!那么我今天落到这么绝境的原因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桑的歌词中虽然有着某种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哀叹,但像他这样即使遭遇贫困而仍然能够安然处之,依然能保存自己的品质和本心,就实在难能可贵了,所以就有了做圣人的情思。
那么,怎样才是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庄子说,古时候具有很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忧患不能入其内心,邪气不能侵其身体,所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人如果能避开世事,达到虚无的境界,又有什么东西能伤害他呢?
要达到这样一个崇高的境界,就要对自己的生活作一个全面的设计,林语堂的“半半哲学”恰恰就是让人们清醒一半,然后再糊涂一半。他告诉我们,话不要脱口就说,路不要走得太快,耳朵不要过细地听,眼睛不要长时间地看,坐不要时间太久,睡不要等到疲惫,天还未冷就加衣服,觉得热了便减衣服,不要饿极了才进食,也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到渴了才饮水,也不要一次喝得太多。东西吃多了就会积食不化。不要过分劳累,也不要过分安逸,不要起得太晚,不要汗流浃背,不要太贪睡眠,不要飞马跑车,不要吃太多的生冷食物,不要喝了酒又吹冷风,不要频繁地沐浴洗澡,不要总想出人头地,冬天不要太暖和了,夏天不要太凉爽了,不要在露天睡觉,不要在睡觉时把肩膀露在外面。五味入口都不宜偏多,因为酸的吃多了伤脾,苦的吃多了伤肺,辣的吃多了伤肝,咸的吃多了伤心,甜的吃多了伤肾,时间长了就会折寿,这些方面都是符合阴阳五行的自然道理的,所以说到伤害,是不知不觉的,才不足而苦思冥想,力不从心而勉强干事,悲哀憔悴,喜乐过度,急切的欲望,长时间的谈笑,起居没有规律,操弓持箭,烂醉呕吐,饱食后随即就睡,跑跳得气喘吁吁,欢呼哭泣,阴阳不调,都会对身体带来伤害,这些伤害达到极限就会早死,这就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了。
所以说,梦再好也只要沉酣片刻,对社会对世态炎凉再洞察入微也只要清醒半分,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该严肃的时候严肃,然而在严肃的时候装糊涂可以,反过来却只会贻笑大方。看来梦与醒的学问,尚待人自行去研究。
像大河流淌的速度
在我们许多人中,有时震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为速度错误了,所以听起来很觉刺耳:我们也许要多有些像恒河般伟大的音律和雄壮的速度缓慢地永远地向着大海流去。
——林语堂《人生是一首诗》
先人有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可见人若是安静就要随时,若要有所动作就需敏捷,二者都是有灵性且是美的。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却少有人再能“知其雄,守其雌”了,只是一味地加紧了脚步,好像不争夺就无以得天下似的。生命,也变得乏味得多了。
其实,你不应不知道生命和生活的美丽,恰恰蛰伏于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平平常常之中。林语堂在《一捆矛盾》中这样叙述自己的理想和快乐。他说:
“我愿自己有屋一间,可以在内工作。此屋既不须要特别清洁,亦不必过于整齐。不需要《圣美利舍的故事》中的阿葛萨用抹布在她能够到的地方都去摩擦干净。这个屋子只要我觉得舒适、亲切、熟悉即可。床的上面挂一个佛教的油灯笼,就是你看见在佛教或是天主教神坛上的那种灯笼。要有烟,发霉的书,无以名之的其他气味才好……
我要几件绅士派头儿的衣裳,但是要我已经穿过几次的,再要一双旧鞋。我须要有自由;愿少穿就少穿……若是在阴影中温度高到华氏九十五度时,在我的屋里,我必须有权一半赤身裸体,而且在我的仆人面前我也不以此为耻。他们必须和我自己同样看着顺眼才行。夏天我需要淋浴,冬天我要有木柴点个舒舒服服的火炉子。
我需要一个家,在这个家里我能自然随便……我需要几个真有孩子气的孩子,他们要能和我在雨中玩耍,他们要像我一样能以淋浴为乐。
我愿早晨听喔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
我要好友数人,亲切一切如常的生活,完全可以熟不拘礼,他们有些烦恼问题,婚姻问题也罢,其他问题也罢,皆能坦诚相告,他们能引证希腊喜剧家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的话,还能说荤笑话,他们在精神方面必须富有,并且能在说脏话和谈哲学时候儿坦白自然,他们必须各有其癖好,对事物必须各有其定见。这些人要各有其信念,但也对我的信念同样尊重。
我需要一个好厨子,他要会做素菜,做上等的汤。我需要一个很老的仆人,心目中要把我看做是个伟人,但并不知道我在哪方面伟大。
我要一个好书斋,一个好烟斗,还有一个女人,她须要聪明解事,我要做事时,她能不打扰我,让我安心做事。在我书斋之前要修篁数竿,夏日要雨天,冬日要天气晴朗,万里一碧如海,就犹如我在北平时的冬天一样。
在别人眼中,这些确实都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不屑提及的事情。但是,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真正如流水一般的淡然、平缓,蕴涵着一种博大的智慧,即享受人生,享受清闲。
对于平常的无端蔑视和漫不经心也许是我们最经常、最易犯而又最不可宽恕的错误之一。令人吃惊的是,竟有那样多的人对平常是那样地不屑一顾甚至不屑一提,尽管他们几乎一生都是在平平常常中度过。当久违的朋友相互问候时大家只是互道忙碌,珍重,就是来不及坐下来叙叙友情,交流一下生命感悟,再走进朋友的内心,抚慰一下被现代生活挤压的心灵。
的确,较之于那些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业绩,平常之人的平常之事,就未免显得平淡无奇了。但是,平常毕竟是生命的主体,也是生活的主体。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终生作为平常之人,拥有平淡无奇的生命;就绝大多数职业来说,永远只为平常之事,拥有平淡无奇的记录。即使是灿烂多彩的社会生活,那种波澜壮阔的英雄之势,惊天动魄的历史事件,毕竟也只在很少的时候出现。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社会的脚步也只是悄无声息地移动,犹如一条平淡无奇的河流。因此,对于生命主体和生活主体的蔑视甚至否定,实质上就是对生命和生活本身的蔑视和否定,而蔑视和否定生命和生活的本身,就只会陷入一种无所作为的“怪圈”,使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情趣荡然消逝,应该说,这确是我们生命的一大误区和一道凋残的败景。
既然平常是生命和生活的主体,珍惜平常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当我们以一种极为珍惜的感情,去平平常常地生活时,就不免意外地发现:平淡无奇的深处也蛰伏着惊人的美丽,那披着灿烂云霞的黎明;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那提篮买菜听到的大声吆喝;那厨房的锅碗盆瓢的交响曲;那羽毛般洁白的流云,那流云般灿烂的花朵;那花朵般迷人的少女,那少女般柔情的湖水,无不令人怦然心动。
至于人与人之间在平常中的无数交流,默契理解,如真诚的问候,陌生的微笑,困难时的微薄相助,胜利时的欢乐共振,也无不令你感泣陶醉。平常之所以值得珍惜,既是因为它存在于现实之间,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又是因为它深潜着理想基因,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掘,而一旦失去之后,它就会显示出惊人的价值和增值的能力。
一位国外知名作家在失去自由隐居一年之后,有人问他最想念什么,他深有感触地回答:“我想念的是平常的生活。在街上散步,到书店里从容浏览书籍,到杂货店里买东西,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我想念的只是这些平常的小事情,你有这些事情可做时,认为一点不重要,当你不能做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生命中的要素,是真正的生命。取消这些事情,是最大的剥夺。”这段表白,真是再朴素不过地阐述了平常的价值。
不过珍惜平常绝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和无所作为。人类的伟大在于生命永不休止的渴望和追求,历史的递嬗在于千百万创造历史的人们永无休止的劳作。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生活是一条小舟。当我们驾着生活的小舟在生命这条河中款款漂流时,我们的生命乐趣,既来自于与惊涛骇浪的奋勇搏击,也来自于对细水微澜的默默寻思,既来自于对伟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来自于对草地低谷的切切爱怜。所以我们平常的生命平常的生活一经升华,就会变得不那么平常起来。
能把平淡如水的日子过得不平凡,的确是你的本事。
能得心应手地控制日子的流淌速度,则可以称之为你的成就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