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手遮天覆晚清
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一首清宫词,引领着我们走近这位中国近代历史无法忽略、饱受争议的叶赫那拉氏女子。
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以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腐朽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对应了中国近代最富戏剧性的时代动荡。
在晚清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乱世中,命运不期然为她打开了一扇门,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慈禧是“满清八大姓”叶赫那拉氏的后人,但她出生时家世并不显赫,父亲不过是一个中级旗籍官员。慈禧在家中一天天的长大,聪明伶俐的她也日渐出落得端庄秀气,静等青春的绽放。此时的她并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幸运等待着她。
咸丰二年,咸丰帝按照清王朝的皇家规矩,进行了他新任皇帝以来的,而这却给了慈禧意外接触权力的机会。
公元1861年,孱弱不堪的咸丰帝因病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他留下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八大臣为顾命大臣,慈禧皇后与慈安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并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块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慈禧,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发布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块御印才能有效。然后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皇帝就匆匆地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告别了这个让他烦扰的世界。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大肆揽权。她借口皇帝年幼不能理朝政,企图以“垂帘听政”的名义掌握实权。但却引起了八位顾命大臣的坚决抵制。这让慈禧非常不满,于是她联合身在京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利用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了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快刀斩乱麻地粉碎了八大臣势力,终于如愿以偿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临养心殿,开始了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同时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而实际权力,则落到了心思缜密的慈禧手上。
至此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妃、贵妃,直到皇太后,一路走来,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并借“垂帘听政”之名开始了清朝最高统治者之路。
慈禧的第一次垂帘听政持续了12年,在这12年中,慈禧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封建阶级的统治,以血腥的铁腕手段先后镇压了数次起义,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带给清王朝又一次短暂的兴盛,展示了自己的政治魄力与能力。
同治十二年(1872年),皇帝载淳18岁,已经册封了皇后,两宫太后不得已撤帘归政,还权于载淳。虽然慈禧表面上将权力移交给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同治皇帝,但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怎么会轻易地告别政治舞台。她仍凭借着自己的势力在暗中干预朝政。而懦弱的同治帝对此却无能为力,无比苦闷的生活在母亲的荫翳之下。1875年1月,这个命运多舛的皇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逝。
同治帝死后,并无子嗣继位,于是,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4岁的弟弟载湉继位,改年号为“光绪”。
慈禧再一次以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为由,提出两宫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请求。此时慈禧在宫廷中只手遮天,众人唯恐惹怒了老佛爷,又怎会有人反对。于是,一出垂帘听政的好戏再次上演。
视权如命的慈禧本以为,按照自己意愿培养起来的光绪帝会被自己完全控制在手中。但是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开始意识到,光绪帝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有朝一日,自己紧握了几十年的王朝权位,也许会被皇帝剥夺。于是,慈禧决定一方面继续在光绪帝身上下工夫,加以控制;一方面加快排除异己势力,培植安插心腹。
慈禧为了长久专权,她重用近臣,培植亲信,朝廷内,“左右大臣,皆由太后拔用,内廷奔走宦竖,服侍西宫有年,多为太后耳目”。此时,她的统治阵脚已经十分牢固。
光绪帝为了摆脱傀儡的影子,真正掌握权力,也开始在朝廷中拉拢起一伙支持自己的党羽。两方势力在内政、外交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彼此争斗不已,让原本就孱弱的朝廷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
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王朝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做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力度很大的改革。
但是百日维新却触动了封建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封建阶级的强烈抵制和破坏。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于是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镇压百日维新运动,并惩治康有为、梁启超等革新派人士。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并大肆捕杀变法人士,百日维新由此宣告失败。帝后之争也以慈禧一方的胜利告终。
本来就已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在“帝后党争”后变得更加脆弱无力、不堪一击。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了义和团运动。
光绪二十八年一月,光绪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的他,终其一生都没有逃脱慈禧赋予他的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曾经风光百年的大清王朝,自康乾盛世过后,便开始步入没落。此时更是已经摇摇欲坠,腐朽不堪。
从第一次垂帘听政开始,慈禧统治了大清帝国四十七年,获得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亲手毁掉了一个王朝。
她洞悉人性又工于心计,她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在当时清宫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也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去世,时年74岁。
慈禧,这位高高在上能力非凡并掌握着大清王朝的至高权力的女人,她的离开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虽然她在这个男人统治的世界上成功地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但是站在大清王朝之巅,拥有至尊权力的慈禧,终究还是一介女子,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温柔的妻子,命运给了她想要的权力,却又带走了她珍惜的亲情。
人们看到的是她对权力近乎病态的渴求,将自己的大半生都花费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之中。但人们没有看到她拖拽着孤独的身影于空旷寂寞的宫廷之中留下的寂寥背影。
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但究其一生,她是悲哀的,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她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的幸福。
从此只能孑然一身在偌大的皇宫里孤独度过那些漫长的日夜,怀着一颗空当而且寂寥的心,处理繁杂冗乱的朝政,用超凡的坚强与气魄面对着飘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忍受着世人的咒骂,力保大清帝国的社稷江山不致彻底沦丧,这些深深的痛苦,外人无法了解。世人看到的,只是那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坐着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