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巾帼英豪情
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契丹族曾经盛极一时,他们盘踞在北方苍凉的大漠草原中,遥远而又神秘。北方酷烈粗犷的环境造就了契丹儿女的铮铮铁骨与侠肝柔肠。在苍茫的草原上,上演着一出出金戈铁马,侠骨柔肠的传奇故事,在这本属于男人的土地上,却走来一位绝代佳人的倩影,她就是萧绰。
她本应在繁华宫闱中享受着珠围翠绕的生活,却被历史的车轮推到了命运前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姿飒爽驰骋于政治舞台上笑靥如花的弱女子,却用铁血阳刚的手腕挽救国家于局势危难之际。通过坚强、智慧与果敢将自己叱咤风云的骄人形象彪炳史册之中,让后人看到这位“柔肩担江山,裙衩争风流”的铁马红颜美丽的灵魂,以及她不屈、顽强和遥远的完美形象。
萧绰,小名燕燕,她出身于塞外大漠的名门之家,父亲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曾经辅佐辽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身兼显要的职位,在景宗称帝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谓权倾一时。她的母亲吕不古出身皇族,是辽太宗的大女儿。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注定了她将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加之她自幼聪慧、美丽,成熟得很早,坚毅勇敢的性格更是博得父亲的宠爱,父亲认为这个女儿日后一定能有大的发展,延续家族的辉煌。
此时的辽国政局混乱,兵疲将弱,民怨四起,面对着复杂的局面,辽景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同时也是为了感激宰相萧思温对自己的帮助,决定在萧家中选择一名妙龄少女,进行政治联姻。
萧思温思量一番,便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萧绰推荐给景宗。此年十六岁的萧绰,带着父亲的殷切希望与家族人的嘱托,就这样走进了皇宫,成为贵妃。
进宫后,萧绰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在生活上对景宗无微不至的体贴,很快便俘获了年轻的景帝的心,景宗对她极为宠爱。
保宁元年五月,入宫不久的她便被册封为皇后,三年后,生下皇太子耶律隆绪,更是在朝中风光无限,而她父亲则因为“父凭女贵”被晋升为魏王。
萧皇后不仅在生活上对丈夫给予细致入微的体贴,更能在政治上对丈夫提供帮助。
时年辽国政治混乱,民生凋敝,社会陷入动荡之中,辽景宗面对如此局面,本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却无奈体弱多病,有时甚至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只能交由宠爱的皇后萧绰代理。
而萧氏也没有辜负丈夫对自己的期望,很快就显露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才华,她经常帮助每当景宗在朝廷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与萧皇后商量,而每次都能得到相应的计策化解困难,因此更是深得景宗的信任和支持。
保宁八年,辽景宗下谕诏给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借此机会,萧绰迈进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萧绰便与政治和军国大事分不开了。
政治嗅觉敏感的萧绰意识到只有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拯救日益凋敝的辽国。于是在景宗的支持下,她开始谋划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正当她在为自己的改革之路踌躇满志的谋划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打破了她的计划,体弱多病的辽景宗突然间撒手人寰决世而去,留下萧皇后和年幼的儿子孤单的面对险恶的朝廷纷争。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打击,她的改革之路不得不中止,面对着人心向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辽景宗驾崩不久,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母以子贵”,统和元年萧绰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辅佐辽圣宗力保江山社稷的稳定。
看似萧绰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权力也更大了,但这份光鲜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危险,处置不当,就将粉身碎骨,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时年萧绰30岁,圣宗12岁,而她的父亲萧思温早在保宁二年便被害身亡,没有留下子嗣,家族势力的瞬息陨落,使得萧绰无外戚可以依靠。面对着势单力薄的母子二人,一些居心叵测的守旧贵族和诸王宗室便开始窥窃皇位,他们拥兵自重,控制着朝廷的命脉,根本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有些贵族甚至提出了由各个旧族轮流坐庄执政的要求,企图发动推翻政权的阴谋叛乱。萧绰清楚这对自己以及儿子辽圣宗是莫大的威胁。面对这种险峻的权力斗争,萧绰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干脆的方略和措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巩固自己以及儿子的统治。
在此危机时刻,萧绰开始发挥出她的聪明智慧。为了能够找到一个依靠,萧绰想到了幼时曾许配过但无疾而终的韩德让,此时的韩德让,官至南院枢密使,他智略过人,深明治国道理,在辽国朝中权势极大,并享有很高的声望。
萧绰出于对稳定自己和儿子的统治考虑,决定改嫁韩德让。为笼络韩德让,使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她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同时她封韩德让为监国大臣,辅佐年幼的辽圣宗,她的真心与诚意让韩德让无法拒绝,也大为感动。
同时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萧绰大打亲情牌,她在宫廷上面对大臣大哭诉:“我们现在孤儿寡母来守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时刻不敢怠慢,而现在一些皇亲国戚势力强悍,时刻盯着皇位;边境也不安宁,天天发生战争,内忧外患,这可让我们母子怎么办呀?”说着便掩饰不住悲伤痛哭不止,让朝中大臣动容,一些汉族和契丹族的文官武将纷纷站出来表示尽忠,并表示虽然不是皇族贵胄,但一定会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共保大辽江山,这让萧绰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为了笼络群臣,她给许多大臣加官晋爵,使这些表示过效忠的群臣更加忠心自己,为自己效力。
于是,萧太后在韩德让和群臣的支持下开始实行改革,她开始在辽国内部实行民族汉化政策,推行汉族的法律,重用汉族的知识分子,推动辽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她利用汉族新贵和契丹贵族之间的矛盾,推行了“削藩强民,力行新政”的政策,削弱了契丹贵族的力量,打破了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使得国家的发展步入正轨。并且使辽和汉和睦统一,国势日益加强,国运昌盛。
得到权力之后,萧皇后并没有陷入权力带来的虚荣之中,而是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治国理事上,他知道一个王朝的强大必须要以人才作为基础,因此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成为她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提出“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主张,摒弃了一些不适合辽国发展的政策,在辽国内部推行科举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调动了知识分子和将帅官兵的积极性,这种改革策略为辽国的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经济快速发展,她调整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兴旺。同时她辅助辽圣宗在上京与南京之间修建了繁华昌盛的中京城。中京城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使得辽宋的使者相互往来交往频繁,两朝的友好关系又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民族关系也更为融洽。
经过萧绰坚持不懈的改革计划,辽朝逐渐地扭转了社会混乱的统治局面,国力强盛,国库盈余,更加稳固了圣宗时期的统治秩序,也使得百姓的生活走向安定繁荣,辽朝进入了统治中原以来的最高峰,而在这种成就的背后,萧绰的智谋和胆魄显现得淋漓尽致,她凭借着自己独到的政治前瞻性促成了辽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待到国内局势得到了稳定,萧绰便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萧绰深知,要想巩固一个国家的安定,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兵权。而之前她在军事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辽国的军事力量大为提高,为她的军事扩张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许多皇族的妃子一样,萧绰从小就擅长骑马和射箭,这为以后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驰骋战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和二十二年,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进攻宋王朝。孱弱的宋王朝在兵强马壮的辽军面前,毫无反抗之力,在萧太后御驾亲征的鼓舞之下,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就攻至宋朝国都开封的门户澶渊。宋真宗畏惧敌人的强势,欲迁都南方,而后在宰相寇准及群臣的强烈要求下,他才披挂上阵御驾亲征,来到澶渊前线,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发起了猛烈的反抗,辽军士气大为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萧绰意识到如果继续下去,辽军将败北。于是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展开了谈判,达成澶渊之盟,并率部队平安撤回。
虽然萧绰此次出征并没有按照预期目标一举歼灭宋王朝,但她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谋为两国带来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人类始终无法与之对抗的,是时间,在岁月的吹拂下,那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铁血红颜也露出了沧桑的疲惫,公元1009年,萧绰还政于辽圣宗,同年病逝。萧绰的一生,让辽国渐渐走上了发达富强之路,让辽国渐渐洗退了游牧民族的野蛮狼性,让辽国渐渐认同农耕民族的温良恭让。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这是对她一生的精彩写照。历史,已经模糊了是非和对错,萧绰终其一生都在促使辽国向文明的道路上靠近,带领辽国取得了不曾想过的辉煌,这位来自草原深处的女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心机衬托起了一个气魄宏大的时代,也书写了自己别样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