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大卫·希尔伯特之母玛利亚:“笨小孩”成天才
16
大卫·希尔伯特之母玛利亚:“笨小孩”成天才
幼时的大卫·希尔伯特非但没有显示出他数学天才的一面,反而显得有些迟钝和愚笨。他的母亲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可以说,没有母亲,他的数学之路可能会更加的曲折和痛苦,是母亲成就了这个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玛丽亚·特尔思·埃尔特曼,一个商人的女儿,有知识,有教养。她喜欢学习,愿意接受新思想,她不仅懂得哲学、天文学,也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长期醉心于对素数的研究。对知识的学习和追求,使她成为知识丰富的人,也让她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著名数学家。188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1885年获博士学位,1892年任该校副教授,第二年晋升为教授,1895年到格丁根大学任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自1902年起,他一直是德国《数学年刊》主编之一。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的数学贡献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他典型的研究方式是直攻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从中寻找带普遍性的方法。1900年,他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数学家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新世纪数学面临的23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数学发展的进程。
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1862年1月23日,大卫·希尔伯特出生于德国哥尼斯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个城市因为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出生地而变得非常有名。希尔伯特的祖父大卫·菲尔赫哥特·勒贝雷希特·希尔伯特和父亲奥托·希尔伯特都是法官,祖父还获有“枢密顾问”头衔。
母亲玛丽亚·特尔思·埃尔特曼是商人的女儿,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她喜欢学习、愿意接受新思想,她不仅懂得哲学、天文学,也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长期醉心于对素数的研究。之所以她对素数饶有兴趣,是因为这些数与其他数相比,它们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对知识的学习和追求,使希尔伯特的母亲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当然,这也促使她能够把孩子教育得更加出色。
希尔伯特的父母都非常崇拜康德,因此,他们对希尔伯特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能成为康德那样的大思想家。每年康德诞辰纪念日,希尔伯特都要陪伴母亲去教堂瞻仰康德的半身塑像,教堂墙上有康德的一句格言:“世界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希尔伯特的心里。
母亲在希尔伯特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她为希尔伯特创造出崇尚知识、热爱科学的良好环境。希尔伯特刚会走路,母亲就向他讲述了康德这位大哲学家勤奋、严谨的一生。
童年时的希尔伯特对母亲讲的话似懂非懂,但母亲几乎每年都要把康德的事迹向希尔伯特讲述一遍,目的就是希望希尔伯特学习康德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希望他也能够刻苦钻研,崇尚知识,崇尚理性,像康德那样。
当希尔伯特稍稍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做人的基本原则:守时、守信、守法、严谨、俭朴和勤奋。母亲的教诲,伴随着希尔伯特的一生。
遗憾的是,母亲发现,已经4岁多的希尔伯特的语言能力发展得相当缓慢,常常复述不清事情,甚至连一件简单的事情都要重复多遍才能说清。而且,她还发现希尔伯特的反应也很迟钝。希尔伯特不仅没有同龄儿童那种反应灵敏、机智和活泼,在音乐、绘画、体育、动手等方面更是缺少灵气。
希尔伯特长到6岁多时,其他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希尔伯特也吵闹着要去上学。但是,母亲认为,希尔伯特的智力发展缓慢,他没有同龄孩子那么聪明,如果让希尔伯特去上学,学习成绩不好,可能会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希尔伯特会觉得特别沮丧,这对希尔伯特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母亲决定,先不急于送希尔伯特去上学,她要通过自己的艰苦教育,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事实证明,母亲玛丽亚对希尔伯特的启蒙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启蒙教育,我国明朝末年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过:“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酿尝重罚,不能匡正矣。”可见,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宜早不宜迟,一旦忽视了教育,形成了恶习,再纠正就会变得困难。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切莫让孩子恶习成性,到那时再教育就变得困难了。
教子点睛:
蒙氏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曾说:“人自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而且永远不可忘记:人不是在大学时代发展其心智,而是在诞生之时就开始了心智的成长。”这句话说明了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现代父母必须要认识到的,孩子的心智培养应该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