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铁石心肠”的母亲
父亲凯思对他唯一的儿子默多克有点溺爱,为了纠正默多克在父亲的宠爱下养成的任性和娇气。母亲迫不及待地想让儿子变得坚强起来,专门为默多克在花园里盖了一间小木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可以和父母以及姐妹们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觉。
从春天到秋天,每当太阳下山,全家吃完晚餐、读书看报后,伊丽莎白就开始劝说小默多克去花园的木屋里睡觉,这样坚持了好几年。最初,母亲还时常在小木屋里陪伴默多克,等他睡着后才返回大屋。渐渐地,默多克开始喜欢上了这间小木屋,于是,母亲就让他自己一人在小木屋里睡觉。
每当父亲于心不忍、想打退堂鼓让默多克搬回大房子睡觉时,伊丽莎白总是说:“我认为在外面睡对默多克有好处,这是很好的锻炼。他不只是适应这些树,还要适应自然界的黑暗,适应独处,这会让他更勇敢些。”
克鲁登农场的夏天是非常热的,而默多克的小木屋事实上是一个“美妙的小房子”。它有电灯,有一张床,有萤火虫,按那个时代的标准,可以说是完美了。对默多克来说,小木屋很棒,他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母亲认为,这种经历至少可以锻炼默多克的适应能力。事实上,默多克日后的表现也证明了母亲的“试验”在他身上发挥的效用。他能适应各种职位、各种环境,他对事物有很强的鉴别能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面对何种复杂局面,他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的世界。正是母亲看似铁石心肠的“试验”促成了默多克的成功。
1941年,当默多克10岁的时候,母亲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生活。起初父亲反对这个安排,认为孩子还太小,无法照顾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就读无异于让他去受苦。但母亲毫不让步:“我认为寄宿学校的生活能教会孩子如何与其他人相处,这对孩子有益,能培养孩子的无私精神。”
母亲认为,对于那些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出来的孩子,寄宿学校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她说:“我想凯思是担心默多克不能理解学校的教育,但我敢肯定我是对的。”就这样,年少的默多克离开了舒适的家,被送到基隆的语法学校。
基隆语法学校是一个斯巴达式的学校,在墨尔本西南的海边,位于海风口。冬天,刺骨的寒风几乎可以穿透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冷的一个地方。不过好处在于,这个学校的教员个个饱学博识,循循善诱。
校长詹姆斯·达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校长,他的特点也就是学校的特点。与母亲对孩子们实行严格管教一样,他的教育方针也是“严教”。学校的学生每天自己叠被子,洗自己的盘子,在餐厅服务,开垦学校的荒地,自己种蔬菜提供给学校的厨房。
达林和伊丽莎白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惊人的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默多克在语法学校读书所受到教育是母亲对他进行教育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时间、地点、人物稍稍有点变化罢了。
在基隆语法学校的独立生活,使默多克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很少因受他人观点的左右而束缚自己的思想。这种独立判断事物好坏、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对默多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947年,默多克完成了他在基隆语法学校的学业,但他留下来多学了一年。他创办了他平生的第一份刊物《假如复生》。这次实践,显示出了默多克在办刊办报方面的才华。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默多克荣获了“德兰西传播知识奖”,在报业中崭露头角。
除了办报,参加辩论是默多克的最大爱好。学校的辩论社为他提供了机会来表现他那独树一帜,富于挑战性的争辩风格。他的演讲表现了他是一个始终如一地反对现行制度的人,他对现行制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自己的价值判断。由于激进,默多克常常遭到非议,被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所包围,而陷于孤立。每当此时,他童年独睡小木屋的经历就会跳出来帮助他,支撑着他的信念,指引他度过难关。这全得感谢他的母亲。
后来默多克争取到了一个进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就读的机会,从此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这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母亲伊丽莎白的教育理念,她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其严格要求,一切都符合其成长的规律,督促着孩子健康有序地成长。
默多克母亲的教育是严厉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她对默多克的严格教育不是建立在暴力管教的基础之上的,作为母亲,她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她都不会采用暴力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铁石心肠”并不是暴力,其实是对孩子的“慈悲”,她深知,对孩子施予暴力是一种无能的象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对孩子严格要求虽然会有些残酷,但是确实一件利益未来的正确选择。
教子点睛:
易卜生有一句名言:“生活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坚强有力的人,那就放手吧!平静的水面造就不了优秀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年轻的母亲们,让孩子们从你们双翼下走出来,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他们才有希望自己去驾驶生活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