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 6.雨果之母索菲:用心血培养孩子

6.雨果之母索菲:用心血培养孩子
如果说雨果的得意杰作是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那么雨果母亲的得意杰作就是自己的儿子。在这个世界上,最相信雨果能有一番作为的,就是他的母亲。母亲的信任和付出换来了雨果的辉煌成就。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管教严格有益处
1817年的一天,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会议室里,本年度诗歌比赛文艺奖金的评比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几十位老院士围绕着一篇题为《学习之益》的来稿争论不休。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不肯相信这首诗的作者的年龄,尽管评选委员会一致认为,这篇作品完全可以得奖,但又怕受蒙骗,只给予表扬勉励。在当时,能够得到法兰西学院表扬,也是极大的荣誉。于是,这位作者的名字就在巴黎传开了。
他,就是法国著名诗人维克多·雨果。那年他只有15岁。此刻,当雨果被褒奖和嘉许的气氛所簇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母亲。
雨果出生于一个职业军官家中,祖辈几代人没有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他是在母亲的引导和培育下,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
雨果回忆,母亲性格坚定,不受羁束,精神饱满的脸上略带点儿骄傲。母亲既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当讼师,也不愿让儿子们成为官吏,她只愿他们成为大作家。日复一日,她让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间里工作。晚饭后,他们随她一道去散步。
母亲对他在思想品德上管教是很严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时髦的服装,不禁动了心。但是,一向在精神需要方面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母亲,很不以为然地提醒雨果:“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他的衣饰。”
在雨果小时候,母亲每天只给他两个苏(法国货币,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雨果从不乱花钱,渐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用的笔记本子,都是自己买纸用线订成的,他就在这样的本子上练习写诗。只是从第十一个本子起,他才开始保存自己童年时代的作品。
雨果曾经回忆道:“严厉的、有保留的温情,正常的严格的纪律,既不让孩子们放任自流,也不使孩子们事事不知。经常进行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严肃的谈话,这便是那种如此深沉、专注、细心的母亲爱的主要特征……”
他们两个兄弟都是以诗歌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母亲因为不能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便常去学校看望他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绩后,兄弟两个都只想到:“这可以引起母亲的高兴。”
14岁时,雨果就献给她一部诗体悲剧《伊尔塔麦娜》。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啊,妈妈!请屈尊和悦地看一眼,这微不足道的习作。
这些花朴素、自然,一如我心。
妈妈,谨将其中一束献给您。
从写作技巧上看,连雨果自己也认为“写得糟糕”。但他的母亲却不这么看,她从一个能如此罕见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身上,看到儿子的未来,她热切地期待儿子的杰作问世。
如果说雨果的得意杰作是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那么雨果母亲的得意杰作就是自己的儿子。雨果在一首回忆童年的诗中所说:在我金色的童年——唉!它转瞬即逝,花园、老教士、母亲是我的老师。
当雨果信心百倍地踏上人生旅途时,他认为对于他的才华和将来的光荣,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不抱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可以这样说,没有母亲,也就没有雨果的成就。是母亲的严格要求和严厉的教导,使得雨果能够有坚定的信念,一直沿着理想的道路追逐下去。
教子点睛:
成功的人生,要靠教育艺术为之铺路。严格的要求,是锻铸好钢的熔炉。但是,严格也要有度,也要有理。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话开始,就要对其言行和举止明确指出“对”或“不对”的地方,使孩子从小就对客观事物有个明确的是非观念。不能等到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才回过头来对孩子严厉地惩罚一番,那样只能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