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转移兴趣
积极的、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司有和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又一重要原则。
国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和促进孩子发展的。如果抛弃这个,就会阻碍孩子发展的道路。可见,“兴趣”确实是孩子成长道路的。
司有和把“激发兴趣”作为早期诱发教育的第一个方法。他认为,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在“激发兴趣”中,他主张,首先要了解孩子,认真分析孩子的特长,明确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发展方向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儿子司卫东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司有和的早期诱发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并应用于家庭教育的实践。他是这样做的:先花时间观察孩子,经过观察,他发现儿子喜欢唱歌,可是每一首歌都唱不到头;喜欢看足球比赛,可是并不好动;试探儿子的动手兴趣,结果一台很好的收音机让他拆得装不回原样……最终,司有和发现儿子喜欢看书,性格好静,所以认为他学理科比较合适,于是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会促使他产生兴趣。司有和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
例如,坐火车时,司有和就问儿子:“东子,你说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儿子回答。“那你再看看远处,”司有和说,“远处的那些树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
不看没事,这一看竟然糊涂了,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孩子好奇地看着他:“爸爸,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就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主动学习知识解决自己的疑问。
再如,在教孩子骑自行车时,司有和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有摩擦力好不好?”“不好,推起来费力。”儿子回答。“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有摩擦力好不好?”
司有和又问。
儿子回答不了,司有和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蹬车时,就可以往前行驶。”
“那这个有摩擦力是好的。”儿子说。“但是前轮跟地面有摩擦力又是不好的。”司有和接着说。儿子又好奇地看着司有和……
类似的实例很多。如回到乡下时,司有和带孩子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他就对孩子讲山水古迹;和孩子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如何开车;就是平时洗衣服,洗衣机排水,水流形成漩涡时,也要把孩子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孩子那里确实没有水,然后再给孩子讲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诱发,终于使儿子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地把激发起来的兴趣巩固下来,形成稳定的兴趣。司有和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推荐科普书。
司卫东长大后,在一次闲谈中说:“爸爸,要不是小时候看了您给我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和《低温世界》,我恐怕现在不会搞超导机理的研究。”可见,当时给孩子推荐科普书的做法确实起了作用。
司有和认为,早期诱发方法在“激发兴趣”中,还应注意到孩子的现有兴趣和父母确立的培养方向(目标兴趣)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父母应该反复思考自己确立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确实正确,是孩子的现有兴趣不妥当,那么父母就要设法把孩子的现有兴趣转变为已经确立的目标兴趣。
这就是“转移兴趣”,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孩子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转移的。所以,父母们不用担心,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发生转移。这种转移,有自发转移和人工转移两种。表现在孩子身上,前者就是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爱那个;而后者则可以通过父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来实现。
孩子的兴趣单一,自然不好,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可是,孩子兴趣太过广泛,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有的兴趣对孩子成长发展不但没用,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兴趣要区别对待,以确定对不同的兴趣所应采取的发展、保护、转移、制止等措施。
司有和认为,家长应该从孩子很浓的兴趣中,选择与目标兴趣相关联的兴趣,关联越多越好。然后就把目标兴趣的内容夹在与其关联最多、孩子兴趣最浓的现实兴趣活动中,让孩子在高高兴兴的活动过程中,接触、了解、认识目标兴趣的内容,从而使他的兴趣产生转移。
教子点睛:
父母应该主意,孩子目标兴趣的产生,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而是他在接受诱发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另外,如果通过诱发,孩子的兴趣仍然没有转移到目标兴趣上来,父母就需要改变方案,直到他自发产生兴趣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