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必先近而后远
【原文】行者必先近而后远。(《墨子·经说下》)
【大意】走路的人必然先到达近处,而后才能到达远方。
墨子早期学孔子之术,后因不堪忍受儒家繁文缛节、厚葬而贫民等弊病,自创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非儒,并不是对孔子进行全盘否定,而是扬弃了儒家的糟粕,吸收了儒家的精华。此处“由近而远”的提出可能就是汲取了儒家思想。“先近而后远”这一思想屡次散见于儒家的思想言行中。例如《孔子·宪问》篇中,子路向孔子询问如何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意为修养自己的德行,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且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应做到“修己以安人”(这里的人专指社会上层人物,与下文的百姓相对)、“修己以安百姓”,即通过自身的修养使上层人物和下层人民都舒适安乐。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是要使他人安乐的,要想做到这点,必须先从近处开始修养自身的德行,然后才能到达远方,施及他人。如若自身的德行不好,又拿什么来教化他人呢?这种“先近而后远”的思想暗藏于儒家思想中,墨子可能对此做了一次“提纯”,更加直接地提出了“先近而后远”的修身与行事的原则。
现在世人的情绪普遍浮躁,学习不能扎实用功,工作不能踏实努力,投机钻营的心理比较流行。如此下去,社会发展将深受其害。因而墨子的这一富有实干精神的“先近而后远”的思想,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行者必先近而后远”,那就从“近”开始吧!面对知识突飞猛进的时代,你可能感到自己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当你走上社会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很“拙”、很笨,难免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但是,你不必悲观,“勤”能使你发出亮光,引人注目。
所谓“勤”,就是要勤学,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放弃、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同时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休息,你在学习。别人去旅行,你在学习。别人一天只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则有16小时,那就等于一天当两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俗话说:“勤能补拙。”在学校,我们经常听老师向我们念叨此话。只有当你经历了实际生活之后,你才能意识到这句话的意义,仍有必要谨记在心。
当你走上纷繁复杂的社会之后,首先要认定自己是“巧”还是“拙”。也许你感到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是多么渺小,你原先学到的一点东西也确实是沧海一粟。当然,刚刚走上社会之后,承认自己“拙”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有用之才!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一帆风顺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的不仅不顺,还跌下来摔了跟头。为何如此?一是知识不够,二是能力不足。
其实,对于这两种不足,都可运用一个办法加以补救——“勤”。
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工作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培养起来的,但只要勤奋,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还有一种人真是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他的先天资质就是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比较长短是很辛苦的,而应该时时刻刻自我反省,认清自己的能力,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一辈子最悲哀的事便是: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即使是聪者智者也不能离开一个“勤”字。在一个团体里,一个始终做到“勤”的人会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给自己塑造一种敬业的形象——当其他人浑水摸鱼而你在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这种敬业精神就会成为他人眼里的焦点,大家都认为你的这种精神竖大拇指。
勤奋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当工作出错时,大家可能会因为你平时工作勤奋而原谅你。所以,勤奋是生存的大智慧。
也许你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但不甘于平凡的生活。那么,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勤学!因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