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第八章 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
——墨子的学习与教育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学思并重,提高实践能力是墨子思想的一大亮点,墨子在学习中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墨子提出学习要“以行为本”。正如有位伟人说的那样:实践出真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里若没有实践能力,那么走出象牙塔,可能会面临诸多困境。
墨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中》)
【大意】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为了传播墨家学说,墨子兴利除害,“摩顶放踵”,“上说下教”。但是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了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各地的教育体系。
墨子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以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弟子。墨子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有能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墨子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予各种专门的知识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为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行义的“兼士”。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墨子的教育理想是使广大民众皆知义,都有奋发向上以身殉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为他人利益而奋斗的侠义精神。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义利并重、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兼士”,具有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校教育仅仅是短期教育,墨子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这就是终身教育。
墨子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强学强教
墨子认为,既然学是为义,教也是为义,那么做学生的就必须强学,做教师的就必须强教。对于强学强教的意义,墨子在《贵义》篇曾说过一段比较概括的话:“嘿(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嘿(默)则思”属学,“言则诲”属教。整句话的意思是,沉默的时候就自己思考,讲话的时候就教诲别人,行动的时候一定符合义。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是墨子强学强教的心得,也是他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2.因材施教
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施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予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以不同的要求标准。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才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3.学思并重,提倡实践力行
墨子在教学中很注重学思的结合,他认为在学习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地思考其所以然。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故何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就是要求弟子们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意学思并重。墨家是一个主张力行的学派,墨子论学更是着重实践力行,提出“以行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墨子·修身》)等实践性的原则。
墨子认为,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符节相合一样,不能只说不做。他坚决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务实际。一个人说话,要是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妨常说,如果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必说,因为白费口舌,是无用的。
墨子是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