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
——墨子的现代人才观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士》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士,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怠慢贤才、忘记良士,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贤人对于国家是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归国宝不若进贤士
【原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墨子·亲士》)
【大意】向国家赠送稀有的宝物,不如选取贤能之士推荐、进献给国家。
墨子所处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能在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都比较注重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力。而当时社会中的许多有识之士,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状,也有着自己一番治国安邦的见解,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希望能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赏识和任用。其中墨子所提倡的“尚同”“尚贤”“兼爱”“非攻”等主张较为突出,代表了下层新兴知识阶层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因而深受民众的欢迎。
墨子在《亲士》篇中一再强调贤士、人才的宝贵和重要,认为治理好国家离不开这些人的辅佐。因而墨子提出了“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认为拥有贤能的英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是否有希望、有前途,并不在于这个国家掌握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在于是否拥有可担当重任的贤才。所以如果想向一个国家献宝,还不如选取贤士献给国家。
《墨子·尚贤上》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执政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必须由贤良人士来治理。接着,墨子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可以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高贵,受到尊敬、获得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士也将可以得到并且会增多。
可见,墨子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实这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一些发达国家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人才,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亦如此。比如,在美国微软公司,发现和选聘最优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其实,这不过是充分证实了墨子的尚贤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罢了。
当今时代,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了人才的可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之所以能取得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的高科技、高技能的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更是国家富强发达的关键所在。
为了能够更容易地捕获食物,野驴和狮子缔结了互助条约,野驴跑得快,狮子有力量,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果然,它们很快就捕到了一份肥美的食物,由狮子来实施分配方案。它将食物分成三份,说:“我拿第一份,因为我是百兽之王;第二份也应归我,因为这是我们合作我所应得的,至于第三份嘛,我们可以公平竞争,不过你要是不赶紧滚开,把它让给我,你恐怕就要大祸临头,成为我的第四份美味了。”
野驴走后,狮子再也没有得到像以前那样好的美餐了。
野驴的选择有它自己的道理,狮子拥有很强的实力,与它合作自然实力大增,有好处可捞。但是依赖强权获利并非安全之策,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根本无平等可言,你很可能成为被人利用的一方,结果吃了亏,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而已。
狮子对人才不充分地利用,相反却为了一时的利益把野驴赶走,结果自己再也没有获得以前的美餐了。虽然这只是个寓言,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要的是人、产品和利润,而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领导始终要关注着企业人才的动向,不能由于一时的利益而损失人才。
韩国的三星集团在企业管理中,始终把人的管理放在企业工作的首位,确是明智之举。
三星集团的前身是1938年创办的三星商会,这是一家做进出口贸易的小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起步,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它已成为韩国名列前茅的大财团。到2013年,这个拥有二十几万员工的企业,年营业额超过2000亿美元,2016年8月下旬,三星电子的股票市值接近2400亿美元。
三星集团董事长曾经一语道破它成功的秘密,那就是他们始终奉行“人才第一”的原则。
1957年,三星集团成为韩国第一个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企业,他们每年都要进行选拔,董事长李秉喆亲自与考入三星的人才面谈,勉励他们为企业努力工作,同时发现一些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星集团始终把4/5的时间用来吸引和培训人才。他们选择人才依据的是智能、人品和健康,注重一个人的完整性。一旦被录用为企业员工,企业就对其投入大量资本来培养和训练,以适应企业的应用和要求。
三星集团是韩国第一个设有培训中心的企业,李秉喆为中心题字“人才第一”。企业严格执行员工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制度,员工每隔几个月都要进行重新培训,以便更新知识。在培训班上,董事长会亲临讲话,“三星的人都是精英,要集合所有精英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每年,员工都要到培训中心接受三次以上的进修,在不断的进修学习中去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三星集团对销售人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视。他们规定参加培训的人,每两人为一组,身上不带分文,只允许带上三星的产品。他们乘坐公共汽车时,因为身上没有钱,就只能卖掉身上所带的产品,凡是在训练规定的10小时内能最早卖完产品或以最高的价格卖掉产品的人,才能获得最好成绩。否则的话,推销员不但没有钱乘车,吃饭也成问题。这样的培训,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中也可以发现一批人才。
三星集团非常重视有干劲、有才智的人,对他们进行奖励提拔。每半年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一次评定。对那些工作诚恳的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正确见解和敏锐眼光的人,对能够敏捷地掌握形势动态的人,对那些取得显著成就的人,分别给予各种奖励和晋升工资,有些还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
三星集团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上,高瞻远瞩,措施得力,所以网罗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使企业迅猛发展。三星集团在家用电器、计算机、手机等领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与三星重人才的传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