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原文】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墨子·七患》)
【大意】桀没有防御汤的准备,因此被汤放逐;纣没有防御周武王的准备,因此被杀。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这是为何呢?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
墨子的军事思想是一种守弱哲学,要求时时刻刻做好防备工作。虽然我们并没有处在春秋战乱时期,需要时刻准备反侵略,但在如今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也要时刻防备着,做到居安思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必须思危。在取得成就后,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一定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做好防备措施。
春秋时期郑国无故伐宋,引起晋、鲁、卫、曹等11国的不满。这些国家便联合出兵讨郑,入郑境,攻都城。郑难以抗争,只好停止侵宋,并与包括宋国在内的11国订立了友好条约。
当时日益强大的楚国,已不满足于自身所拥有的领土,时刻都在窥视着中原各国。常有侵扰行动,因而与晋、鲁等国有矛盾。见郑国求和于他国,心有不甘,便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不敌,只好又屈从楚国。
郑国侵宋在前,屈附强楚于后,使与郑订立盟约的各国诸侯十分气愤,于是再次联合出兵讨伐郑。郑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被逼无奈,只好请求晋国出来调停。在付出重大代价后,郑再次与诸国通好。
此后,郑国为表谢意,送给晋国许多兵车、兵器、乐师及歌女。晋君主为犒赏调停的有功人员,将财物、美女分一半给大臣魏绛。魏绛不纳,而向晋主说:
“愿君主在享受安逸快乐时,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居安思危。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能对未来事态有所防备,有防备才不至于遭祸患。我愿以不受恩赐来劝谏您。”
居安思危的典故即出于此,魏绛在这里不仅不贪图国君的赏赐,并能在成功时,保持头脑的冷静,分析潜在的危机,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功者学习的。
现实中,有些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奋发向上,永远保持一颗拼搏之心,绝不轻易妥协,但在取得成功、顺风顺水时,却很容易贪逸于安乐、腐化堕落,走入绝境,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世间之事,往往变化莫测,让人难以预料,有时让人先饱受磨难后再春风得意,有时让人先得意一番后又陷入困苦挫折之中。有的人对此看得很清楚,并有一套对付之方:逆来顺受,居安思危。他们也很清楚,祸福、得失、苦乐在人自取,人能求福,也能避祸,求福与避祸,也全在自己。他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危就可以求安,虑退方能得进,惧乱然后可以保治,戒亡然后可以求存。
纵观中国历史,真正能做到善始善终,成功后不至腐化堕落、停滞不前的皇帝应该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了。李世民常对左右说:“治国之策犹如治病。病人希望尽快痊愈,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疏忽,必招亡国之祸。”
“现在天下的安危全置于我一个肩上,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开明,才有了善谏的魏征,以这种态度施政,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者不知道成功的背后有挫折、有失败。成功者要强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