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愚者
【原文】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矣哉?(《墨子·公孟》)
【大意】愚者的所知,有胜过他人的地方,然而难道能说愚者是聪明的人吗?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反过来说,在一两件事情上的闪失,并不失去其智慧本色;偶然一两件事上表现出的聪明,未必就意味着才智出众。
马谡失守街亭,则是诸葛亮用人不当之过,但诸葛孔明仍然是诸葛孔明,瑕不掩瑜,美名千古传。
守株待兔的宋人尽管碰巧抓住了一只兔子,但却只能作为愚笨的典型为后人传笑。
智者也是人,不是神,人无完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所以说,智者不必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是大家气魄,英雄本色。愚者更不必为一两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尾巴翘到天上去,若如此,更显出其荒唐可笑。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昏庸无能之辈飞扬跋扈,才识卓越之人备受欺凌,此等事情,历朝历代还少见吗?
愚者好像有着两个天生的特长,令智者望尘莫及,恐怕这是其生存的理由。一是嫉贤妒能,二是自以为是。在自然社会面前,智者优势明显,但智者与愚者对决时,愚者却时常能战而胜之。
智者的心思全在人生的大问题上,想的是天下兴亡,建功立业,探索的是宇宙的变化、自然的道理;而愚者的心思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自己做不了大事,见到别人做大事却心里痒痒,抓住智者的一点小辫子就大做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
愚者最大的毛病在于不愿承认自己的愚笨,打肿脸充胖子,除了贬低智者以抬高自己外,便是自吹自擂,自己做了稍微有点成就的事情,逢人就讲,遇人就说,一可以说成十,十可以说成百。愚者之愚在这种自作聪明之中就更加暴露无遗了。
智者不与愚者计较,更显其智慧超众。
愚者与智者纠缠不休,更显其愚笨之极。
所以说,大智者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的才干,并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追求的境地中,淡泊自乐。
为人处世中过于精明并不是什么大智慧,说到底,那不过是一种小聪明、小智术,这种人很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孟子·尽心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伤害自身。
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足以伤害他自身了。”
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一些小道小技。小道小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只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托。
明代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呻吟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提起《红楼梦》,说到王熙凤,人们一面惊叹于她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但人们更为熟悉的是她的结局。她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了。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各种办法,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族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招来贾府上下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王熙凤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在背后遭骂挨咒,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让人感慨。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人缘好,中年时儿子功成名就。的确,王熙凤只知耍小聪明,不知道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甚至连自己的丈夫也数落她,背叛她,她实在是活得很苦很累,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聪明和爱耍小聪明。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