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机器重新轰鸣起来时,车间里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活力。
我站在中央控制台前,手指飞快地划过触摸屏,调整着各项参数。
工人们各就各位,眼神里不再是过去的迷茫和敷衍,而是写满了专注与期待。
“反应釜温度提升至85摄氏度,保持匀速搅拌。”
我的指令清晰而坚定,技术员小王立刻执行操作。
“组长,精馏塔压力出现波动。”一位老师傅报告道。
我快步走过去,扫了一眼数据,迅速做出判断。
“不是设备问题,是原料纯度影响了反应平衡,把预处理时间延长十分钟,同时降低进料速度。”
调整立竿见影,压力表指针很快回归正常区间。
三天三夜,我几乎吃住在车间。
不仅因为时间紧迫,更因为我需要了解每个环节的实际状况,每个工人的特点。
我与他们一起排查设备隐患,优化操作流程,将过去在学校研究的优化模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终于到了出产的日子。
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最终产品取样。
质检员小心翼翼地将样品送入分析仪,数字在屏幕上跳动最终定格——999。
接近完美的纯度。
瞬间,车间爆发出欢呼声。
周哥激动地拍着我的肩膀。
“二十年了,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纯度!”
几个年轻工人甚至眼眶湿润,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作为技术人员的成就感和自豪。。
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一种责任。
成果很快传到总部。
一星期后,刘副总再次来到车间。
“张正阳同志,你做到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他递给我一份文件。
“总部决定撤销对你的处分,希望与你重新签约。”
我翻开合同,职位是总部生产技术总监,年薪数字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车间里响起一片羡慕和祝贺的声音,大家都真心替我高兴。
然而,经过片刻思考,我将合同递回给刘副总。
“感谢总部的认可,但我有个不同的提议。”
刘副总显然很意外:“你对职位还是待遇不满意?这都可以商量。”
“不,待遇非常优厚,但我还是想以技术顾问的形式合作。”
“这些日子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应该依赖于某个‘救世主’,而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如果我被职务缠身,反而会减少钻研技术和培养团队的时间。”
“我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传达一个理念:技术的价值不应该用职位高低来衡量。”
刘副总最终接受了我的提议。
第二天,总部发文宣布成立技术培训中心,由我担任首席顾问,直接向总裁办公室汇报,并全权负责技术等级体系建设。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仍有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抵制新的考核制度,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那点权力。
但我始终坚持原则,用数据和结果说话。
新制度实施之后,产品合格率持续上升,能耗明显下降,员工之间主动学习、钻研技术蔚然成风。
一年之后,总部旗下多家工厂产能大幅提升,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站在车间门口,看见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正怯生生地向里张望,眼中闪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
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变革,现在才刚刚开始。
而我的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