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没有合眼。
飞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降落。
走出机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城市。
我深吸一口气,空气里夹杂着咖啡和面包的香气。
一切都是新的。
我也是。
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第一件事就是去剪掉了我及腰的长发。
镜子里,短发的女孩,眼神陌生又坚定。
我联系了留学中介,申请了巴黎一所大学的语言课程。
然后,租了一间小小的公寓,开始了我一个人的生活。
起初的日子很难。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还有无孔不入的孤独感。
我每天上课,打工,回家。
三点一线,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机器人。
我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做噩梦。
梦里,全是沈知衍那张温柔又残忍的脸,和那个不堪的视频。
我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说,我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开始配合治疗。
我不想让那段过去,毁掉我的未来。
我报了绘画班,在色彩的世界里寻找片刻的安宁。
为了凑齐画画的学费,我一天打三份工,常常累得在颜料的松节油味里睡着。
我画的第一幅作品,被画廊老板退了回来,他说我的画里只有压抑,看不到光。
我去了很多地方旅行,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圣米歇尔山的日落,阿尔卑斯山的雪。
我把所有的见闻,都画进了我的画里。
渐渐地,我的画有了一些名气。
一家小画廊看中了我的作品,为我办了一场小型的个人画展。
画展那天,来了一个很特别的观众。
他叫季淮,是一个在索邦大学读艺术史的博士生。
他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身形挺拔,气质温润。
他在我的一幅画面前,站了很久。
那幅画,画的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海。
海面上,有一艘即将倾覆的小船。
画廊老板曾提过,有个艺术史的博士生几乎买走了我之前所有晦暗时期的画作。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他问我。
“《自救》。”我回答。
他转过头,看着我,目光仿佛能看穿一切。
“我看到你画里的挣扎了。”他说。
“但现在,你已经靠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