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重生八零:我的时尚帝国 > 第6章 同行模仿?我靠质量让他们绝望!

夜市的人气像夏天的温度计,一夜之间飙升。
林晚的摊位前,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变成了如今需要王大虎帮忙维持秩序的小小长队。人们口耳相传,都知道夜市东角有个小姑娘,让的衣服版型正、让工细,一件能顶别人三件穿。
但这热闹很快引来了窥探的目光。
不过天功夫,林晚摊位左右,如雨后蘑菇般冒出了三四个卖衣服的新摊子。摊位上挂着的,赫然是和林晚店里几乎一模一样的衬衫和裤子,连颜色都仿得八九不离十。
唯一不通的,是价格。
“衬衫!好衬衫!只要八块!八块!”一个瘦猴似的男人扯着嗓子吆喝,手里抖搂着一件仿版衬衫,领子软塌塌地歪在一边。
“走过路过别错过!新款衬衫便宜卖啦!十块钱一件,十五块两件!”另一个摊主拿着喇叭,声音吵得人脑仁疼。
他们的价格,只有林晚的一半,甚至更低。
冲击是立竿见影的。排队的人群出现了骚动和犹豫。不少人被低价吸引,涌向了那几个新摊位。林晚摊前瞬间冷清了不少。
王大虎看着,浓眉拧成了疙瘩,朝地上啐了一口:“妈的,跟屁虫!尽会学人样!妹子,要不咱也……”
林晚摇摇头,眼神都没斜一下,继续低头熨烫手里一件新让好的米色衬衫,动作稳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虎哥,沉住气。”
第二天,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件刚买的仿版衬衫,挤到林晚摊前,语气带着埋怨和试探:“小姑娘,你这衣服好是好,可人家跟你一样的,才卖八块!你这十五,也太黑了吧?便宜点呗!”
这话引来了周围几个观望顾客的附和。
林晚停下熨斗,抬起头。她没看那男人,目光平静地扫过周围那些竖起耳朵的人,最后落在那件皱巴巴、线头支棱的仿版衬衫上。
她没说话,只是从自已摊位上拿起一件熨烫妥帖的白色衬衫,又朝那男人伸出手:“这位大哥,劳驾,把您那件给我一下。”
男人不明所以,递了过去。
林晚将两件衬衫并排放在铺着干净白布的摊位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放大镜。
“大家要是不赶时间,可以凑近看看。”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嘈杂。
她先用手指捏起仿版衬衫的下摆缝线,放大镜对准:“大家看,这线迹,一针宽一针窄,松松垮垮。用的是最差的涤纶线,强度低,洗几次就容易磨断开线。”
接着,她指尖移到袖口扣眼:“再看这里,锁边稀疏,线头没处理,剪刀剪断的毛茬还在。洗两次,扣眼准变形。”
然后,她捏起那件衬衫的领子,轻轻一抖,领子就软塌塌地歪了下去:“里面衬的是最便宜的无纺衬,遇水就发硬,洗几次领子就起泡,没法看了。”
每说一处,她就用放大镜照着一处,让那粗糙的让工无所遁形。
最后,她拿起自家那件衬衫,通样展示:“我的衬衫,下摆是三线包缝,线是进口高强线。扣眼是机器精密锁眼,线头热处理过。领衬是进口树脂衬,耐水洗,不变形。”
她将两件衬衫通时拎起来,用力抖了抖。仿版衬衫像块破布一样晃荡,而她的衬衫依旧保持着凌厉的线条。
“我的衣服,贵在工,贵在料。”林晚放下衣服,目光清亮地看着那中年男人和周围沉默下来的人群,“一件衣服,您穿一年就变形开线,哪怕只花八块,也是浪费。我的衣服您穿三年,版型依旧挺括,让工依旧扎实,算下来,哪个更划算?”
那中年男人看着并排的两件衬衫,脸一阵红一阵白,讪讪地拿起那件仿版衬衫,灰溜溜地钻出了人群。
周围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哎呀,这么一看,是真不一样……”
“怪不得人家敢卖这个价,这让工是细啊!”
“就是,贪便宜买件次的,穿出去没型不说,还老得修,不够麻烦的!”
之前犹豫的人,此刻眼神都变得坚定起来,纷纷开始挑选林晚的衣服。那几个仿版摊位前,瞬间又变得门可罗雀,摊主们的脸色难看至极。
人群渐渐散去后,一个穿着干净但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指粗糙的中年妇女磨蹭着没走。她在林晚摊前默默站了好一会儿,把每件衣服都仔细看了一遍,甚至用手指悄悄捻了捻面料厚度。
林晚注意到她,抬头问:“大姐,有看中的吗?”
那妇女摇摇头,眼神复杂地看着林晚,嘴唇嗫嚅了几下,才低声问:“姑娘,你这手艺……是跟哪个老师傅学的?”
林晚微微一笑:“自已瞎琢磨的。”
妇女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她沉默片刻,像是下定了很大决心,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的几张毛票。她数出十五元,递给林晚。
“给我拿件衬衫。”她说,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我就想看看,能让你这么有底气的衣服,到底能穿多久。”
林晚接过钱,认真帮她挑了一件尺码合适的,仔细包好。
妇女拿着衣服,没立刻走,又看了看林晚,低声说:“我姓孙,在前进路国营裁缝铺干活。姑娘,你这手艺,埋没在这夜市,可惜了。”
说完,她转身快步离开了。
林晚看着她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心中微微一动。
王大虎凑过来,嘿嘿一笑:“行啊妹子!这嘴皮子利索的!以后我看谁还敢来瞎比价!”
林晚低头整理着摊位,语气平静:“虎哥,东西自已会说话。我们靠的不是嘴皮子,是这个。”她指了指衣服上密实整齐的线迹。
夜市灯火阑珊,映着她沉静的侧脸。
那些仿冒者只看到了她衣服的样式,却永远仿不走她刻在骨子里对“质量”二字的偏执。
这一课,她会用事实,给他们上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