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岁的女大学生苏晚,白天泡图书馆、晚上骑电车送外卖,勤工俭学的日子虽忙却踏实——直到那个暴雨夜,为避让路人的她连人带车摔进巷口,再次睁眼,竟一头扎进了70年代末的黄土坡。眼前是漏风的土坯房,身下是补丁摞补丁的旧棉絮,耳边是病弱婆婆的咳嗽、小姑子的抱怨,还有个沉默寡言的复员军人丈夫赵青山。她成了柳河村最穷赵家的新媳妇,家里穷得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还背着早年治病的债。没等苏晚消化穿越的事实,生存的难题已压到眼前。她咬咬牙,把现代的生活智慧揉进七零年的日子:用粗玉米面做出喷香的窝窝,拿红薯熬出甜润的糖稀,靠一双巧手缝补出整洁的衣裳,先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小家。偶然间,她发现村里漫山的红薯、满仓的花生全烂在手里,村民守着“金山”却饿肚子。苏晚眼睛一亮,拉上村里的妇女办起“副业小组”,土灶里熬出酱菜、手作里搓出粉条,凭着好味道和干净卫生,悄悄在镇上打开了销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柳河村时,苏晚抓住机遇,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把小作坊扩成了村办食品厂。她搞成本核算、推计件工资,带着“柳河牌”闯展销会、进大城市,硬生生在商海里拼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