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被落差困住的新生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香撞进江城大学的校门时,林未未攥着录取通知书的手指泛白。从小镇中学的尖子生到新闻系的普通一员,她第一次发现,原来优秀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同班的苏曼入学前就发表过散文,男生周明远能熟练操作剪辑软件,就连辅导员布置的自我介绍PPT,她的简单排版在别人的动画效果前显得格外笨拙。
宿舍四人组很快形成默契:苏曼泡在文学社,周明远扎进校电视台,本地人陈曦忙着参加各种社团面试,只有林未未,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室。她把专业课教材翻得卷了边,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可第一次传播学概论小测,还是只考了72分。
那天晚上,她在自习室待到闭馆,看着窗外宿舍楼的灯火一点点熄灭,眼泪砸在笔记本上。陈曦找到她时,手里拎着两罐热牛奶:我问过学委了,这门课的老师喜欢结合案例答题,你光背理论肯定不行。她掏出自己的笔记,上面贴满了新闻案例的剪报:你看,上次我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传播’的例子,就多拿了5分。
林未未吸着鼻子接过牛奶,指尖触到温热的罐身。原来大学不是一个人闷头学的战场,而是需要找对方法的赛场。那天起,自习室的座位上多了本案例剪贴本,她跟着苏曼去听文学讲座,陪着周明远看纪录片,原本灰暗的新生生活,慢慢透进了光。
第二章
碰壁:无用功里的伏笔
大二那年,校电视台招新,林未未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记者部。面试时,主任问她如果让你做校园流浪猫专题,你会怎么拍,她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方案,眼睁睁看着机会落到了能说出分‘白天觅食’‘夜晚栖息’两部分追踪拍摄的周明远手里。
没关系,我帮你找了个‘替补’位置,跟着我跑后期吧。周明远抛来的橄榄枝,让她攥紧了拳头。后期室的电脑屏幕比图书馆的亮得多,Premiere软件的界面却像天书——渲染视频要等三四个小时,字幕轴差0.1秒就要重调,她常常对着出错的时间线发呆到深夜。
有次做毕业季专题,负责剪辑的学长突然生病,林未未被临时推上战场。她熬了两个通宵,把采访素材剪成5分钟短片,可交上去后,主任直接打了回来:节奏太慢,没有抓住毕业生的情绪点。她坐在后期室的地板上,看着屏幕里重复播放的画面,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行。
苏曼抱着一堆剧本找到她时,她正对着键盘掉眼泪。你剪的画面很细腻,就是少了点‘钩子’。苏曼指着短片里毕业生拥抱辅导员的镜头,这里可以放慢速度,配上周杰伦的《不说再见》,肯定能戳中人心。那天晚上,两人对着素材改到天亮,当修改版短片在校园广播台播放时,林未未收到了陌生同学发来的消息:看哭了,这就是我的大学啊。
她突然明白,那些熬到深夜的调试、被打回的修改稿,从来不是无用功——就像自习室里的灯光,看似微弱,却在悄悄照亮前路。
第三章
突围:敢接烫手山芋的勇气
大三的专业实践周,系里对接了本地一家濒临倒闭的社区报,需要学生团队做一期特刊拯救发行量。当辅导员问谁愿意当主编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社区报受众老龄化,内容陈旧,没人想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林未未的心跳突然加快。她想起自己寒假在老家社区做的调研:老人们喜欢看邻里故事,年轻人关注社区便民信息,其实只要找对方向,未必没有转机。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自己连正规报纸都没接触过,能当好主编吗
我觉得未未可以。苏曼突然开口,她做过流浪猫专题的后期,还整理过社区调研数据,比我们都懂‘接地气’。陈曦也跟着附和:我们帮你!我负责拉广告,周明远管排版。
那天下午,林未未带着团队扎进了社区。她陪着张奶奶聊了一下午早年的裁缝铺故事,跟着快递小哥跑遍了12个小区记录便民服务点,甚至拉着社区里的退休教师成立了读者评报团。特刊付印前,印刷厂突然说封面设计不符合印刷要求,她带着周明远在设计室改到凌晨,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特刊发行那天,社区门口排起了长队——老人们翻着邻里故事版块啧啧称赞,年轻人拿着便民地图拍照转发,社区报的订阅量一下涨了3倍。居委会主任握着她的手说:你们这群孩子,把报纸做活了!
庆功宴上,周明远举着饮料说:以前觉得你只会死读书,没想到这么敢拼。林未未笑着碰杯,指尖的温度烫得人安心。她终于懂得,成长从来不是等准备好再出发,而是在敢试试的勇气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四章
迷茫:考研与就业的分岔路
大四的风带着离别的味道,自习室里的人渐渐分成两派:埋头刷题的考研党,和奔波于招聘会的求职党。林未未站在岔路口,第一次慌了神——父母希望她考研稳一点,可社区报的实践经历让她对一线记者充满向往,而校电视台递来的实习留用机会,又让她舍不得放弃。
她开始陷入无效忙碌:早上背考研单词,下午去招聘会投简历,晚上回电视台改片子,可无论是英语阅读还是面试问答,都做得一塌糊涂。有次面试一家都市报,面试官问她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她支支吾吾说不出答案,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那天晚上,她在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陈曦追上她。你看你现在像个‘陀螺’,被别人的期待抽得转,却忘了自己想要什么。陈曦递来一瓶水,苏曼准备去出版社,周明远要回老家做自媒体,我们都在选‘自己的路’,你为什么要逼自己‘两全’
林未未坐在看台上,看着远处的自习室灯光。她想起大一那个在笔记上哭鼻子的自己,大二熬夜改剪辑的自己,大三带着团队做特刊的自己——那些让她眼睛发亮的瞬间,从来都不是考上研的执念,而是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故事的热爱。
第二天,她把考研资料送给了学弟,转身去都市报补投了简历。面试时,当被再次问到职业规划,她眼神坚定:我想做社区新闻,像当年做社区报那样,把普通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面试官笑了:我们要的,就是你这份‘接地气’的坚持。
原来迷茫从来不是选择太多,而是没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自习室的灯,只要找准方向,就不会再迷路。
第五章
衔接:从校园到职场的水土不服
拿到都市报的录用通知时,林未未以为校园里的积累足够应对职场,可真正走进报社的那天,她才发现自己想错了。带教老师老徐丢给她一个采访任务:下午去采访社区养老驿站,明天交稿。她背着相机匆匆出门,可面对驿站负责人的官话套话,竟不知道该怎么追问。
稿子交上去后,老徐直接把打印件摔在桌上:这是‘工作总结’还是‘新闻稿’没有具体案例,没有老人的原话,读者想看什么林未未的脸瞬间红透,手指抠着笔记本边缘,想起大学时做特刊的顺利,突然觉得委屈。
午休时,她躲在茶水间哭鼻子,手机弹出苏曼的消息:我刚入职时写的策划案被毙了三次,主编说‘出版社不是文学社,要考虑市场’。后面跟着个加油的表情。林未未擦干眼泪,想起老徐说的读者想看什么,突然明白:校园里的优秀是完成任务,职场里的合格是解决需求。
她拿着相机重新跑回驿站,没再围着负责人转,而是坐在长椅上和张奶奶聊天。这里的护工比我闺女还细心,上次我摔了一跤,小李背着我跑了三条街去医院。张奶奶的话,成了稿子的开头。她又拍了护工帮老人剪指甲、陪老人下棋的照片,把官话套话换成了实实在在的细节。
data-fanqie-type=pay_tag>
第二天,当她的稿子登上报纸社区版头条时,老徐拍了拍她的肩:这才叫‘新闻’。林未未看着标题旁自己的名字,突然笑了——原来从校园到职场,不是推翻重来,而是把过去的积累,放进更现实的土壤里生长。
第六章
坚守:寒冬里的微光
入职第三年,传统媒体迎来寒冬,报社裁员、版面缩减,社区版从每周三期变成一期。林未未的同事接二连三离职,有人去了新媒体公司,有人考了公务员,连老徐都劝她:你还年轻,别耗在这‘夕阳产业’里。
那段时间,她每天看着空荡荡的工位,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直到有天采访时,张奶奶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写的‘护工小李’那篇报道,好多人给驿站捐了物资,现在我们这儿的老人都能喝上热牛奶了。她看着驿站墙上贴满的剪报,突然想起大三做社区报时的热闹——原来有些坚持,从来不是为了前途,而是为了被需要。
她没辞职,反而主动申请做社区新媒体:开公众号推送便民信息,拍短视频记录邻里故事,甚至建了读者群收集线索。没人教她怎么运营公众号,她就跟着苏曼的出版社教程学排版;不知道短视频怎么剪,就翻出大学时的后期笔记练手。有次为了拍凌晨五点的社区早餐摊,她凌晨三点就起床,冻得手脚发麻,却在镜头里捕捉到摊主夫妇相视一笑的瞬间。
公众号粉丝从几百涨到几万,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甚至有企业主动找她合作社区公益活动。当报社宣布保留社区版,成立新媒体小组时,老徐笑着说:还是你看得远,这‘夕阳’里藏着‘朝阳’呢。
林未未站在报社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涌进社区的人群,突然想起大学自习室的灯光——那些看似微弱的坚持,终会在某个时刻,聚成照亮前路的光。
第七章
回望:从自习室到职场的生长
入职第五年,林未未成了社区新闻部的主任。她带着新人跑采访时,总会想起老徐当年摔在她桌上的稿子,想起苏曼在操场递给她的那瓶水,想起陈曦说的选自己的路。
那天,她回江城大学参加校庆,特意去了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座位上,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对着电脑改PPT,眉头皱得像当年的自己。女生抬头看到她,怯生生地问:学姐,我是新闻系的,以后想做记者,可现在连采访提纲都写不好,怎么办
林未未坐在她旁边,指着桌上的笔记本:我当年第一次写稿,被老师骂‘像工作总结’;第一次做采访,连追问都不敢。她掏出手机,翻出大三做的社区报特刊照片:你看,成长从来不是‘一步到位’,是把‘做不好’的遗憾,变成‘做得好’的经验。
女生的眼睛亮了起来,递来自己的提纲:学姐,你能帮我看看吗林未未接过提纲,笔尖落在纸上的瞬间,突然觉得时光在循环——当年陈曦帮她找案例,苏曼陪她改剪辑,老徐教她写新闻,如今她成了给别人搭把手的人。
第八章
博弈:坚守初心与妥协现实
成为新闻部主任的第二年,林未未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采访任务——为本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社区配套宣传,对方愿意支付高额广告费,条件是弱化周边老小区设施陈旧的问题,重点突出新楼盘优势。
部门会议上,刚入职的新人赵晓立刻举了手:这单能救咱们季度的营收缺口,肯定得接啊!老编辑李姐却皱起眉:可隐瞒实情不是新闻人的本分,上次咱们写的‘老小区水管改造’报道,多少居民等着看后续呢。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林未未指尖摩挲着桌角的钢笔,想起张奶奶说报道能帮到大家时的眼神。
当晚,她约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见面,没谈宣传方案,先递过去一叠老小区居民的问卷:您看,80%的居民关心的是‘新楼盘会不会挤占老小区的公共空间’‘配套学校能不能优先接纳老住户孩子’。她顿了顿,声音坚定,宣传可以做,但必须加上对这些问题的明确回应,还要附赠一版‘老小区改造进展’的专题报道。
负责人脸色难看:林主任,我们是来投广告的,不是做公益的。林未未没退让:只有让居民信得过,您的楼盘才卖得出去。这不是妥协,是双赢。僵持了整整三小时,对方终于松了口。
报道刊发那天,老小区的居民拿着报纸来报社道谢,房地产公司也反馈咨询量涨了30%。赵晓私下找她:主任,以前觉得您太‘轴’,现在才懂‘守底线’比‘赚快钱’更重要。林未未笑着递过自己的采访本,首页写着大学时辅导员的话:新闻是光,要照进实处,不能只亮在表面。
第九章
牵挂:职场与家庭的双向奔赴
2030年深秋,林未未发现自己怀孕了。消息传开后,有同行私下议论:女人一怀孕就没法跑一线了,新闻部怕是要掉业绩。丈夫周明远也劝她:要不先休长假,我养得起你。她却攥着刚拿到的社区养老新模式线索,摇了摇头:这选题我追了半年,不能半途而废。
孕早期的孕吐反应来得凶猛,她常常在采访间隙躲进卫生间干呕,补个妆又笑着跟老人聊天。有次去郊区采访农村社区养老点,山路颠簸得她脸色发白,同行的赵晓要替她记录,她却摆手:我得自己听、自己记,才写得出真东西。那天回到家,她趴在沙发上动都不想动,周明远端来热汤,眼眶通红:你就不能对自己好点
她拉着丈夫的手,指着电脑里的采访素材:你看这对独居老人,儿子在外打工,养老点的护工每天帮他们测血压、做午饭。这稿子发出去,说不定能让更多地方学这种模式。周明远没再劝,默默帮她整理采访笔记,晚上还学着用她的账号回复读者留言。
孕七个月时,林未未终于完成了养老专题报道。稿子登上头版那天,她收到了读者寄来的婴儿袜,附言写着:林记者,谢谢你让我们知道这些温暖的故事,祝宝宝健康长大。她摸着肚子笑了,周明远从身后抱住她:我懂了,你的工作不是‘负担’,是值得骄傲的事。
产假结束回到报社,林未未把部分采访任务交给赵晓,自己专注于选题策划和新人带教。她发现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还能挤出时间陪孩子做辅食、讲绘本。有次新人问她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她晃了晃手机里的照片——一边是刚改完的稿子,一边是孩子咧嘴笑的模样: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用心’和‘被支持’。
第十章
重逢:时光里的温暖回响
2032年的行业峰会,林未未作为社区新闻创新代表上台发言。下台后,一个熟悉的身影朝她走来,是当年校电视台的主任李老师。未未,真为你高兴,当年那个连采访方案都写不好的小姑娘,现在成了行业标杆。李老师的声音里满是欣慰。
两人坐在休息室里,李老师说起当年的事:其实你面试记者部时,我就看出你眼里有股韧劲儿,所以特意让明远拉你进后期室磨练。做新闻,技术和勇气缺一不可。林未未突然想起大二时熬夜改剪辑的夜晚,原来那些偶然的机会,都是前辈悄悄埋下的伏笔。
聊着聊着,李老师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太急了,总想着‘一夜成名’,不愿意沉到社区里找故事。林未未掏出手机,翻出新人们拍的社区修鞋匠短视频:您看,他们只是需要一点引导。当年您给了我机会,现在我也想给他们搭个台。
峰会结束后,林未未邀请李老师来报社给新人讲课。李老师站在讲台上,举着林未未当年的后期作业:这是我见过最‘笨’却最认真的剪辑,每个镜头都标着情绪备注。做新闻,拼的不是天赋,是踏实。台下的新人听得聚精会神,赵晓悄悄对林未未说:主任,我好像懂您为什么总让我们‘多跟居民聊聊天’了。
送李老师离开时,林未未递上一本装订好的社区新闻合集,里面有她从大学到职场的所有代表作。这是给您的礼物,没有您当年的严苛,就没有现在的我。李老师接过合集,眼眶微红:你把‘新闻的温度’传下去了,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第十一章
传承:把光递给下一个人
2033年,林未未牵头搞了社区新闻实践营,专门招募大学生来报社实习,江城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占了大半。她带着实习生跑采访时,总会复刻当年老徐的做法——把写得不好的稿子直接打回去,却在深夜把修改意见写满批注;也会像陈曦当年对她那样,在实习生迷茫时问一句你真正想写什么。
有个叫林晓的实习生,和当年的林未未格外像:来自小镇,不善言辞,写的第一篇稿子全是理论套话。林未未没批评她,而是带她去张奶奶家做客。张奶奶拉着林晓的手,讲起护工小李背她去医院的事,林晓听得眼圈发红,回来后连夜重写了稿子,字里行间全是真情实感。
稿子刊发那天,林晓抱着林未未哭了:学姐,我以前总觉得新闻是‘高大上’的,现在才知道,能把普通人的故事写出来,比什么都有意义。林未未笑着递给她一本红色封皮的笔记本,正是当年张姐传给她的那本错题本:这里面有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以后传给你觉得值得的人。
实践营结营仪式上,林晓作为优秀学员发言:我以前怕自己做不好新闻,是林主任告诉我,‘认真’比‘完美’更重要。以后我也要去做社区新闻,把温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林未未坐在台下,看着林晓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大一那个在自习室流泪的自己——原来成长的本质,是把接收到的光,再递给下一个人。
第十二章
回响:自习室的光,照进岁月里
2035年的九月,林未未带着6岁的儿子回江城大学。儿子指着图书馆三楼问:妈妈,你以前就在这儿学习吗她点点头,牵着儿子的手走进去。阳光依旧洒在熟悉的座位上,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对着采访提纲发呆,和当年的林晓、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
女生抬头看到她,认出了新闻行业的林主任,怯生生地问:林老师,我想做社区新闻,可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开口采访。林未未蹲下身,儿子好奇地凑过来,她笑着说:妈妈第一次采访时,站在社区门口犹豫了半小时,还是一位奶奶主动跟我打招呼的。
她掏出手机,翻出那张凌晨五点的早餐摊照片:你看,只要带着真心,别人就愿意跟你讲他们的故事。女生接过她递来的名片,眼睛亮得像星星:谢谢您,我明天就去社区试试!
离开图书馆时,儿子拽着她的衣角:妈妈,你以前好厉害呀!林未未笑着抱起他,看向远处的教学楼——苏曼成了出版社的副总编,陈曦开了家社区服务公司,周明远的自媒体账号有了百万粉丝,当年自习室里的一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
晚风带着桂花香吹过,林未未想起这十几年的路:从为72分流泪的新生,到熬夜改剪辑的实习生,从敢接烫手山芋的记者,到守护底线的主任,每一步都藏着坚持与温暖。那些自习室的灯光、前辈的指引、同行的陪伴,像一束束微光,聚成了照亮她人生的星河。
第十三章
考验:风暴中的责任与担当
2036年夏,江城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老城区多个社区被淹,通讯中断。报社紧急成立应急报道组,林未未第一时间带队赶赴现场。积水已经漫过膝盖,她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社区里走,怀里紧紧抱着采访本和相机,身后跟着赵晓和几个新人。
林主任,前面的路被冲断了,太危险!赵晓拉着她的胳膊,声音发颤。林未未却看着远处居民楼窗口挥动的红布条,咬了咬牙:必须进去,里面还有被困的老人。她跟着救援人员蹚过湍急的水流,终于抵达受灾最严重的幸福社区。
张奶奶家的阳台积了半尺深的水,老人坐在轮椅上,手里紧紧攥着当年林未未写的报道剪报。姑娘,你可来了!看到林未未,老人的眼泪掉了下来。林未未蹲下身帮老人擦去脸上的雨水,一边安排新人记录救援过程,一边用手机拍下雨中救援的画面,实时发给报社新媒体后台。
连续三天三夜,她没合过眼,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渴了喝瓶装水,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在采访本上写问题。有个新人体力不支差点晕倒,她把仅有的巧克力塞给对方,自己靠着墙喘口气又继续工作。深夜整理素材时,周明远发来视频,儿子举着手机奶声奶气地喊妈妈加油,她对着屏幕笑了笑,眼泪却忍不住掉下来。
报道在报纸和新媒体同步推送,暴雨中的社区救援者被困老人的等待与希望等系列内容刷屏,引发全城关注。爱心企业送来救援物资,志愿者们纷纷赶来支援。当积水退去,居民们拿着锦旗来报社时,林未未看着身边晒得黝黑的团队,突然明白:职场里的担当,从来不是喊口号,是在风暴来临时,敢站在最前面的勇气。
第十四章
和解:与那个不够快的自己
暴雨报道让新闻部一战成名,林未未也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标杆人物。可随之而来的,是更重的压力——报社要求他们每月推出至少三个爆款选题,同行们也都盯着林未未团队的动向。
赵晓带着新人干劲十足,每周都能拿出四五个选题方案,可林未未总觉得差点意思。有次赵晓做的社区网红经济选题,数据亮眼却少了深度,她直接打了回去:再去跟社区里的小商户聊三天,看看网红带货到底帮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赵晓忍不住抱怨:主任,现在新媒体都拼速度,您太追求完美了。
这话像根刺扎在林未未心里。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跟不上时代,甚至学着其他媒体的样子,让团队抢热点、追流量,可推出的内容总透着浮躁,读者留言也说不如以前的报道有温度。
那天她回到大学自习室,坐在当年的位置上,翻出大三做的社区报特刊。泛黄的纸页上,每篇报道都写满了细节,连张奶奶说的护工小李的手很暖都记在里面。她突然想起辅导员说的新闻要慢下来,才能沉下去,原来自己不是不够快,是丢了慢下来的耐心。
回到报社,她召开部门会议:以后不拼选题数量,只做‘值得的故事’。哪怕花一个月跟拍一个社区医生,只要能讲出真东西,就比十个热点有用。她带着团队沉回社区,花两个月记录社区医生的24小时,用三个月追踪老手艺在社区的传承,推出的报道虽然没那么快,却屡屡引发深度讨论,读者留言说又看到了当年的味道。
赵晓拿着刊登的特刊找她:主任,我懂了,‘好新闻’从来不是跑出来的,是熬出来的。林未未笑着点头,终于和那个逼自己快的自己和解——成长不是被迫跟上别人的节奏,是守住自己的步调,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第十五章
告别:前辈的背影与传承的重量
2038年冬,老徐宣布退休。送别宴上,他举着酒杯,看着林未未:当年把你骂哭,是怕你丢了新闻人的本分。现在看到你守住了,我放心了。林未未握着酒杯的手忍不住发抖,想起第一次被老徐摔稿子时的委屈,想起他悄悄塞给自己的采访技巧笔记,眼泪瞬间涌了上来。
老徐从包里拿出一个旧相机:这是我刚入职时用的,现在传给你。做新闻,设备会换,但‘看见真实’的眼睛不能换。林未未接过相机,冰凉的金属外壳上印着磨旧的划痕,那是前辈几十年坚守的痕迹。
送老徐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说:当年我师傅也给了我一样东西,是支钢笔,现在还在我抽屉里。职场就是这样,一辈传一辈,把心里的劲儿传下去。林未未看着老徐的背影消失在楼道里,突然想起张姐传给她的错题本,李老师当年的刻意磨练,原来传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仪式,是藏在旧物里的叮嘱,是落在日常里的言传身教。
老徐退休后,林未未把那台旧相机摆在办公室的书架上,旁边放着张姐的错题本和自己大学时的笔记。每次新人来入职,她都会指着这些东西说:这些是‘传家宝’,里面藏着做新闻的初心。有次林晓来报社探望,看到相机时笑了:主任,以后您退休了,是不是要把这些传给我林未未笑着点头:得等你做出能让人记住的报道才行。
第十六章
圆满:时光里的答案与新篇
2040年的九月,江城大学为林未未颁发杰出校友证书。站在领奖台上,她看着台下的学弟学妹,突然想起22年前那个攥着录取通知书、忐忑走进校园的自己。当年的迷茫、碰壁、坚持,此刻都成了时光里的答案——所谓成长,是从被照亮到成为光;所谓职场,是把校园里的热爱,变成一辈子的坚守。
领奖结束后,她带着儿子去了幸福社区。张奶奶已经90岁了,坐在轮椅上,手里还攥着当年的剪报。未未,你看,这都是你写的故事。老人指着墙上贴满的报纸,眼里满是笑意。社区里的早餐摊还在,摊主夫妇认出她,热情地递来刚出锅的包子:林记者,当年你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现在生意可好了!
儿子拉着她的衣角,指着社区公告栏里的新闻海报:妈妈,这是你团队写的报道吗林未未点点头,看着海报上赵晓的名字,看着不远处正在采访的林晓,突然觉得一切都有了延续——她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又把它递给了更年轻的人。
傍晚的阳光洒在社区的老树上,林未未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走着。手机响起,是苏曼发来的消息:周末聚聚陈曦的公司又开了新分店,周明远的新纪录片也获奖了。她笑着回复好,指尖划过屏幕,看着相册里的老照片——大学自习室的灯光、报社的旧相机、团队的庆功宴、儿子的笑脸,每一张都藏着时光的温暖。
她知道,自习室里的光从来没有熄灭,它跟着她从校园走进职场,从青涩走向成熟,又透过她,照进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