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一年,岁在辛卯。
黄河决堤的浊浪刚漫过济宁路的堤岸,蝗灾又像黑色的沙尘暴,卷过山东、河南的千里沃野。
王宁是被一阵刺骨的寒意冻醒的,他猛地睁开眼,入目不是出租屋熟悉的天花板,而是漏着光的茅草屋顶,身下垫着的稻草硬邦邦的,还混着股霉味。
第一章
惊雷穿元
咳……
咳咳……
旁边传来虚弱的咳嗽声,王宁转头看去,一个穿着破烂麻布短打的老汉蜷缩在不远处,颧骨高耸,嘴唇干裂得渗着血丝。
这不是他的房间,也不是他熟悉的任何地方。
身上的冲锋衣早已沾满泥污,口袋里的手机早就没了信号,只剩下一个空了的充电宝。
三天前,他还在博物馆里看元朝的《闸口盘车图》,为画里的市井繁华惊叹,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让他被一道诡异的紫电劈中,再睁眼就到了这鬼地方。
最初的慌乱过后,他靠着现代社会学过的野外生存知识,在树林里找野果、挖野菜,勉强撑了两天,直到遇到这群逃难的流民。
后生,你醒了
老汉见他动了,沙哑着嗓子开口。
昨儿你倒在路边,是俺们把你拖到这破庙里来的。
王宁坐起身,环顾四周。
这座破庙早已没了神像,只剩下残垣断壁,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十几个流民,有老有少,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满是绝望。
庙外传来隐约的马蹄声,还有元兵的呵斥声,吓得众人瞬间屏住了呼吸,连咳嗽都不敢出声。
又是那些杀千刀的元兵……
一个妇人紧紧抱着怀里的孩子,声音发颤。
前儿在曹州,他们抢了俺们最后一点口粮,还杀了俺男人……
王宁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元朝末年的混乱,但书本上的文字远没有眼前的惨状来得冲击。
赋税苛重,官吏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
红巾军起义的烽火应该已经点燃,可战火蔓延之处,受苦的还是这些无辜的百姓。
不能再这么待着了。
王宁深吸一口气,站起身。
他的现代学识,在这个时代或许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这破庙不安全,元兵随时可能过来,而且咱们没吃的,再待下去只能等死。
流民们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疑惑和麻木。
一个年轻些的汉子苦笑:后生,你说得轻巧,可咱们能去哪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我知道一处地方。
王宁回忆着之前在树林里探查的地形,往南走二十里,有片山谷,里面有水源,还有大片荒地。咱们去那里,开垦土地,种庄稼,只要肯干活,总能活下去。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死水,流民们的眼神里终于有了点光。
可很快,又有人犹豫:开垦土地哪那么容易咱们连农具都没有,而且万一遇到土匪、元兵怎么办
农具可以自己做,石头打磨成锄头,树干削成犁。
王宁语气坚定,至于安全,咱们可以挖壕沟、筑土墙,大家抱团取暖,总比在这里坐以待毙强。现在愿意跟我走的,咱们马上出发;不愿意的,也只能各自保重了。
沉默了片刻,最先开口的老汉拄着一根断木站起来:俺跟你走!俺活了六十多岁,啥苦没吃过只要有口气,就能干活!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那抱着孩子的妇人擦了擦眼泪:俺也去,俺能纺线,还能照顾孩子。
最终,十几个流民里,有九个选择跟着王宁走
——
三个老人,两个妇女,三个青壮年汉子,还有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父母都在逃难途中没了,一直跟着老汉。
王宁清点了一下人数,又把自己仅剩的半块压缩饼干掰成小块,分给几个孩子和老人。
路不好走,大家尽量节省体力,咱们争取天黑前赶到山谷。
一行人背着简陋的行李,小心翼翼地避开大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往南走。
沿途到处是荒芜的田地,倒塌的房屋,偶尔能看到饿死的灾民尸体,看得人心头发酸。
王宁强忍着不适,一边走一边教大家辨认可食用的野菜,还提醒大家避开可能有瘴气的洼地。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到了王宁说的那片山谷。
山谷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里面有一条小溪流过,溪边的土地还算肥沃。
夕阳下,溪水泛着微光,周围的树林郁郁葱葱,与外面的荒芜景象截然不同。
这地方……
真好啊。
老汉忍不住感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王宁松了口气:咱们先找地方搭棚子,今晚就在这里落脚。明天开始,青壮年跟着我开垦土地,老人和妇女负责拾柴、烧水,照顾孩子。大家分工合作,日子总能好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干活。
王宁教大家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简易的棚屋,还设计了通风的烟囱,避免大家在屋里烧火取暖时煤气中毒。
这在现代是常识,可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不知道煤气的危险。
他还教大家把溪水过滤后烧开再喝,预防痢疾等传染病。
开垦土地时,王宁根据现代的农业知识,教大家深耕土地,把杂草埋进土里当肥料,还指导大家按照地势划分田垄,方便灌溉。
一开始,流民们还有些怀疑,可看到王宁说的方法真的能让土地更松软,浇水时也不会把土冲垮,渐渐都信服了。
那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叫狗蛋,平日里总是怯生生的,不怎么说话,却很懂事,每天跟着老人拾柴、喂野菜,还会帮着递工具。
王宁看他可怜,偶尔会把自己省下来的口粮分给他一些,狗蛋也渐渐对他亲近起来,会跟在他身后,小声叫他
王大哥。
日子一天天过去,山谷里的棚屋越来越多,开垦的田地也种上了粟米和蔬菜。
王宁又带领大家在山谷入口处挖了壕沟,筑起了一人多高的土墙,还在墙上搭了瞭望台,安排青壮年轮流值守。
乱世之中,只有做好防御,才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这天,王宁正在田埂上查看庄稼的长势,值守的汉子突然跑了过来,神色慌张:王大哥!不好了!外面来了好多流民,说要进来避难!
王宁心里一紧,快步走到瞭望台。
果然,山谷入口外,黑压压地站着几十号人,个个面黄肌瘦,手里拿着简陋的行李,眼神里满是祈求。
怎么办王大哥
值守的汉子有些紧张,咱们这地方小,要是让他们进来,粮食恐怕不够吃,而且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好人。
王宁沉默了片刻。
这些流民和当初的他们一样,都是走投无路才来这里的。
可山谷的资源有限,一下子接纳这么多人,确实会带来很多问题。
先让他们派个代表进来。
王宁做出决定,问问他们的情况,看看有没有生病的人。咱们可以收留他们,但必须遵守这里的规矩
——
愿意干活的,有饭吃;不干活的,或者想闹事的,绝不收留。
很快,一个穿着补丁摞补丁的中年汉子跟着值守的人走了进来。
汉子名叫李二柱,是附近村子的村民,因为元兵劫掠,村子被烧了,才带着乡亲们逃到这里。
他听说山谷里有个
王头领,带着人开垦土地,日子过得安稳,就想来碰碰运气。
王头领,求您收留我们吧!
李二柱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我们都是老实人,能干活,只要有口吃的,绝不偷懒!要是您不收留我们,我们恐怕只能饿死在外面了!
王宁赶紧把他扶起来:起来说话,我们这里确实能收留你们,但有几个规矩,你们必须遵守。
第一,所有人都要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也一样,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第二,这里的粮食和物资都是大家共有的,按劳分配,不能私藏;第三,要讲究卫生,喝开水,勤洗手,避免生病;第四,服从安排,不能闹事,要是遇到外敌,所有人都要一起抵抗。
李二柱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能收留我们,什么规矩我们都遵守!
王宁又让人检查了外面流民的情况,确认没有人生重病,才让人打开土墙的门,把流民们放了进来。
一下子多了几十口人,山谷里顿时热闹起来,也显得拥挤了不少。
王宁重新安排了分工,把新来的人分成几组,有的去开垦新的土地,有的去加固土墙,有的跟着妇女学习纺线、织布。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所有人都充满了希望。
他们有了住的地方,有了吃的,不用再担心元兵和土匪的劫掠。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流民听说了这个山谷,纷纷慕名而来。
王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收留了一些老实本分、愿意干活的人。
不到半年时间,山谷里的人口就超过了一百人,棚屋变成了整齐的土坯房,田地也扩大了好几倍,还开垦了菜地、果园,甚至养了几头猪和一群鸡。
王宁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
桃源庄。
他希望这里能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为了更好地管理桃源庄,他还制定了一套简单的制度:
设立了耕作组、防御组、后勤组,每组选一个有经验、有责任心的人当组长;
定期召开庄民大会,商量庄里的大事;
还办了一个简易的学堂,教孩子们认识字,也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算术和常识。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宁就起床了。
最近附近几个村子因为蝗灾颗粒无收,又有不少流民逃到了桃源庄附近。
王宁让人在庄外搭了个粥棚,每天施粥救济那些走投无路的流民,同时也观察他们的情况,要是有合适的人,就收留进庄里。
粥棚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负责施粥的庄民有条不紊地给流民们盛粥。
王宁走过去,查看粥的浓稠度,虽然庄里的粮食不算特别充足,但他还是要求粥必须熬得稠一些,让流民们能多填点肚子。
慢点喝,别烫着。
王宁看着一个小孩狼吞虎咽地喝粥,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那小孩抬起头,王宁愣了一下,这孩子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件根本不合身的破烂衣服,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可眼睛却特别亮,不像其他流民那样麻木,反而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孩子见王宁看着他,有些警惕地往后缩了缩,手里却紧紧攥着粥碗,小口小口地继续喝着。
王宁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个烤得金黄的窝头,递了过去:吃吧,这个给你。
孩子犹豫了一下,看了看王宁,又看了看窝头,最终还是接过了窝头,小声说了句: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王宁在孩子身边蹲下,轻声问道。
孩子咬了一口窝头,含糊地回答:俺叫朱重八。
朱重八
王宁的心脏猛地一跳,手里的粥勺差点掉在地上。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确认了一遍:你说你叫什么
孩子停下了咀嚼,疑惑地看着王宁:俺叫朱重八啊,俺爹给俺起的名字。
王宁的脑子飞速运转。
朱重八,这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名吗
他记得朱元璋出生在至正四年,算算年纪,现在应该正好是七八岁的样子。
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遇到了未来的开国皇帝!
他强压着内心的震惊,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孩子。
朱重八的脸又黄又瘦,额头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显然是在逃难途中不小心弄伤的。
可那双眼睛,却格外有神,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坚韧。
你爹娘呢
王宁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和。
提到爹娘,朱重八的眼神暗了下去,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俺爹娘……
还有哥哥,都在去年的瘟疫里没了。俺跟着叔叔逃难,可前几天叔叔也被元兵杀了……
俺就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
王宁心里一阵发酸。
他知道朱元璋的童年有多悲惨,父母兄长都死于瘟疫和饥荒,他只能靠放牛为生,后来还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眼前的朱重八,还只是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在乱世中艰难地求生。
那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王宁问道。
朱重八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迷茫,又带着一丝倔强:俺不知道……
但俺想活下去。俺听人说这里有粥喝,就过来了。要是能有个地方住,能有口饭吃,俺愿意干活,再苦再累俺都不怕。
王宁看着他,心里有了一个念头。
如果能把朱重八留在桃源庄,教他知识,教他本领,或许能改变他的命运,也能让这个乱世变得不一样
可他又有些犹豫
——
历史的轨迹是那么难以改变,朱元璋最终还是会走上起义的道路吗
自己的出现,会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你愿意跟我进庄吗
王宁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庄里有学堂,你可以去读书识字;也有田地,你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干活。只要你肯努力,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朱重八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看着王宁,不敢相信地问道:真的吗俺……
俺可以进庄
当然。
王宁笑着点头,不过,进了庄就要遵守庄里的规矩,要好好读书,也要好好干活,知道吗
知道!知道!
朱重八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来到这里后第一个真正的笑容,俺一定听话,好好读书,好好干活!谢谢大哥!
王宁站起身,拍了拍朱重八的肩膀:以后你就叫我王大哥吧。走,我带你进庄,先给你找身合身的衣服,再带你去见学堂的先生。
朱重八紧紧跟着王宁,小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步,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悄然改变了整个时代的走向。
桃源庄的阳光正好,洒在土坯房的屋顶上,洒在绿油油的田地里,也洒在朱重八瘦弱却挺拔的身影上。
王宁看着身边的孩子,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守护好这个桃源庄,守护好这些无辜的百姓,也守护好这个未来的
洪武大帝,让这个乱世,能少一些苦难,多一些安稳。
第二章
桃源初兴
朱重八进庄后,王宁先让人给他找了身干净的粗布衣服,又带他去澡堂洗了个热水澡。
洗去一身泥污后,朱重八虽然依旧瘦弱,但看起来清爽了不少,那双明亮的眼睛也显得更有神了。
以后你就住在这里吧。
王宁把朱重八带到一间收拾干净的小土坯房,屋里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个小柜子。
这是学堂的先生,周先生,以后你就跟着周先生读书识字。
周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原本是附近县城的教书先生,因为元兵劫掠,县城被烧,才逃到了桃源庄。
王宁知道他有学识,就请他在庄里办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
周先生见朱重八眼神机灵,又听说他是个孤儿,心里也多了几分怜爱,点了点头:放心吧,王庄主,我会好好教他的。
朱重八很珍惜这个机会,读书非常用功。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背书,学堂里的其他孩子还在打盹的时候,他已经能把前一天学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了。
周先生教的《三字经》《千字文》,他很快就能掌握,而且还会主动问一些课本之外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庄稼会生病。
这些问题让周先生有些措手不及,只能如实告诉他自己也不知道。
每当这时,朱重八就会跑去问王宁。
王宁也很乐意给他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讲水循环、植物病虫害的知识,还会给他看自己画的简易地图,告诉他人间的山川河流、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朱重八听得入迷,对王宁也越来越崇拜,觉得王大哥懂得真多,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样。
除了读书,朱重八还主动跟着庄民们干活。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田地里帮忙除草、浇水,或者去后勤组帮忙喂猪、养鸡。
他手脚麻利,学东西也快,庄民们都很喜欢他,经常会把家里的好吃的分给她一点。
这天,王宁正在和耕作组的组长商量改良农具的事情。
他们现在用的锄头和犁都是石头或者木头做的,不仅笨重,效率也低。
王宁想尝试着制作铁制农具,可庄里没有铁匠,也没有铁矿。
要是能找到铁矿就好了。
耕作组组长叹了口气,有了铁,就能打造成锄头、犁,种地就方便多了。
王宁点了点头,他记得之前在山谷附近的山上探查过,好像看到过一些红色的石头,说不定就是铁矿。
明天我带几个人去山上看看,要是真有铁矿,咱们就想办法开采出来,请个铁匠来打造农具。
正在旁边帮忙整理农具的朱重八听到了他们的对话,抬起头问道:王大哥,铁矿是什么样子的俺跟着你们一起去行吗
王宁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铁矿是红色的石头,很重,而且能被磁铁吸住。你想去也可以,不过山上路不好走,你要跟紧我们,不能乱跑。
俺知道了!
朱重八高兴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早,王宁带着朱重八和几个青壮年庄民,背着工具上了山。
山上的树木茂密,杂草丛生,走起来很费劲。
朱重八跟在王宁身后,一点也不觉得累,还时不时地帮着清理路边的杂草。
走了大约两个时辰,王宁终于找到了之前看到的那片红色石头。
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头,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了刮,石头的粉末是黑色的。
应该就是铁矿了。
王宁兴奋地说,你们看,这种石头比一般的石头重,而且里面含有铁元素。
庄民们也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些红色的石头。
这就是铁矿啊看起来跟普通的石头也没什么不一样。
一个庄民疑惑地说。
不一样的。
王宁解释道,只要把这些铁矿提炼出来,就能得到铁。有了铁,咱们就能打造更好的农具,还能打造武器,以后遇到土匪、元兵,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朱重八蹲在地上,仔细地观察着铁矿,又用手摸了摸,若有所思地说:王大哥,俺觉得这些石头好像在山的另一边也见过,而且比这里的多。
哦你见过
王宁有些意外,在哪里
朱重八站起身,指了指山的另一边:就在那边的山沟里,俺前几天跟着李大叔来山上拾柴的时候看到的,那里有好多这样的红色石头。
王宁眼前一亮,赶紧说:快带我们去看看!
在朱重八的带领下,他们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了一个山沟里。
果然,山沟里堆积着大量的红色石头,比之前找到的那片多了好几倍。
王宁高兴极了,拍了拍朱重八的肩膀:重八,你立大功了!有了这些铁矿,咱们桃源庄就能更加强大了!
朱重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俺就是碰巧看到了。
接下来的几天,王宁组织庄民们开始开采铁矿。
他教大家用撬棍把大块的铁矿撬下来,再用锤子敲成小块,然后用推车运下山。
朱重八也每天都跟着去帮忙,虽然力气不大,但他很勤快,总是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给庄民们递水、擦汗。
铁矿运下山后,王宁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提炼铁。
他记得现代的炼铁技术,是将铁矿和焦炭一起放入高炉中加热,利用焦炭的高温将铁从铁矿中还原出来。
可在这个时代,没有高炉,也没有焦炭,只能用土法炼铁。
王宁让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土窑,用木炭作为燃料,将铁矿和木炭分层放入土窑中,然后点燃木炭,用风箱鼓风,提高土窑内的温度。
一开始,土窑的温度不够,炼出来的铁质量很差,又脆又硬,根本没法用。
王宁没有气馁,不断地调整土窑的结构和木炭、铁矿的比例。
朱重八也经常在旁边看着,有时候还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王大哥,俺觉得风箱鼓的风不够大,要是能多几个风箱一起鼓风,温度是不是就能更高了
王宁眼前一亮,觉得朱重八说得有道理。
他赶紧让人又做了几个风箱,安排几个人轮流鼓风。
果然,土窑内的温度提高了不少,炼出来的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经过十几天的反复试验,王宁终于成功炼出了合格的铁。
他请了一个从外面逃难来的铁匠,让他用这些铁打造农具和武器。
很快,一批锋利的铁锄头、铁犁就打造出来了,庄民们用着新的农具,种地的效率提高了不少,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同时,铁匠还打造了一批刀、枪、剑、戟,分给防御组的庄民。
防御组的庄民们拿着新的武器,训练起来更有劲头了,桃源庄的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这天,王宁正在庄里查看新打造的农具,周先生突然找了过来,神色有些凝重:王庄主,出事了。
王宁心里一紧:怎么了周先生。
刚才有庄民来报,说外面来了一群元兵,大约有二三十人,正在庄外的粥棚附近游荡,好像要进来劫掠。
周先生说道。
王宁的脸色沉了下来。桃源庄发展得越来越好,难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元兵贪婪成性,肯定是听说了桃源庄有粮食、有物资,想来分一杯羹。
走,去瞭望台看看。
王宁立刻带着周先生和几个防御组的庄民来到瞭望台。
果然,庄外的粥棚附近,二三十个元兵骑着马,手里拿着刀枪,正肆无忌惮地驱赶着流民,还把粥棚里的粥桶打翻在地。
这群狗娘养的!
防御组的组长气得咬牙切齿,王大哥,咱们跟他们拼了!
王宁按住他,冷静地说:别急。元兵有马,还有武器,咱们虽然有了铁制武器,但人数上不占优势,硬拼肯定会有伤亡。咱们先关上庄门,加强防御,看看他们的动静。
庄民们赶紧关上了土墙的大门,又在门后堆放了大量的石头和木头。
元兵看到庄门关上了,骑着马来到庄门前,用刀指着庄墙上的庄民,大声呵斥:里面的人听着!赶紧开门投降,把你们的粮食和女人交出来,不然我们就攻破庄门,把你们全都杀了!
庄民们都很害怕,有些甚至开始发抖。
王宁站在庄墙上,大声回应:我们这里都是普通百姓,没有粮食,也没有女人,你们还是赶紧离开吧!
放屁!
元兵的头领骂道,我们早就听说了,你们这里有大片的田地,还有很多粮食。识相的就赶紧开门,不然等我们攻进去,有你们好受的!
说着,元兵头领挥了挥手,几个元兵拿着火把,就想放火烧庄门。
王宁眼神一冷,大声喊道:防御组准备!放箭!
早已准备好的防御组庄民立刻拿起弓箭,对准了下面的元兵。
咻咻咻,几支箭射了出去,虽然没有射中元兵,但也把他们吓了一跳,赶紧后退了几步。
元兵头领没想到桃源庄竟然有弓箭,而且还敢反抗,顿时怒了:好啊!你们竟敢反抗!给我攻!
元兵们纷纷下马,拿着刀枪,朝着庄门冲了过来。
他们用刀砍、用枪刺,试图攻破庄门。
庄民们则在王宁的指挥下,不停地往下扔石头、射箭,顽强地抵抗着元兵的进攻。
朱重八也跟着周先生来到了庄墙上,他看着下面凶残的元兵,又看了看身边沉着指挥的王宁,小拳头紧紧攥了起来。
他想起了自己死去的爹娘和哥哥,想起了那些被元兵杀害的无辜百姓,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
王大哥,俺也想帮忙!
朱重八大声说道。
王宁看了他一眼,知道他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前线,但也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就说:你去帮着给防御组的叔叔们递箭、递石头,好吗
好!
朱重八立刻答应下来,转身去帮忙递箭、递石头。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元兵虽然凶悍,但桃源庄的防御工事做得很坚固,庄民们也很顽强,元兵始终没能攻破庄门,反而被石头砸伤、被箭射伤了好几个人。
元兵头领看着久攻不下,又损失了几个人,心里有些慌了。
他知道桃源庄不好惹,再这样下去,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损失。
撤!
元兵头领咬了咬牙,下令撤退。
元兵们狼狈地爬上马,灰溜溜地逃走了。
庄民们看着元兵逃走的背影,都激动地欢呼起来。
我们赢了!我们打败元兵了!
王宁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这是桃源庄第一次面对元兵的进攻,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也让他意识到,桃源庄的防御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大家都辛苦了。
王宁对庄民们说,赶紧清理一下战场,看看有没有受伤的兄弟,赶紧送去医治。另外,加强警戒,防止元兵再来偷袭。
庄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去清理战场,有的去照顾受伤的庄民,有的则继续在庄墙上值守。
朱重八看着王宁忙碌的身影,心里对他的崇拜又多了几分。
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将来也要像王大哥一样,保护桃源庄,保护这里的百姓。
经过这次战斗,桃源庄的庄民们更加团结了,对王宁也更加信服了。
王宁也趁这个机会,进一步加强了桃源庄的防御,不仅加固了土墙,还在庄外挖了更深的壕沟,设置了更多的陷阱。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防御组的训练,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战术,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桃源庄在王宁的带领下,越来越繁荣。
田地里的庄稼丰收了,庄里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充足;
铁匠铺不仅能打造农具和武器,还能打造一些生活用具,比如铁锅、铁盆;
学堂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习算术、农业知识和军事知识。
朱重八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不仅读书成绩优异,而且在军事训练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他跟着防御组的庄民一起训练,骑马、射箭、舞刀、弄枪,进步很快,甚至比一些成年庄民还要厉害。
王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经常亲自指导他,教他一些现代的军事战术和战略思想。
这天,王宁正在和朱重八讨论兵法,李二柱突然跑了过来,神色慌张:王庄主!不好了!红巾军来了!
王宁和朱重八都愣住了。
红巾军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他们打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旗号,反抗元朝的统治。
王宁知道红巾军的势力很大,但他没想到,红巾军会来得这么快。
红巾军有多少人他们在哪里
王宁赶紧问道。
大约有几百人,就在庄外的十里坡。
李二柱喘着气说,他们说要见庄主,还说想请庄主加入他们,一起反抗元朝。
王宁陷入了沉思。
加入红巾军,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推翻元朝的统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红巾军内部并不团结,各个将领之间矛盾重重,而且军纪也不太好,经常劫掠百姓。
要是加入红巾军,桃源庄很可能会被卷入更大的战乱之中,庄民们也会再次遭受苦难。
朱重八看着王宁,眼神里带着期待:王大哥,咱们加入红巾军吧!元兵那么凶残,只有推翻元朝,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俺愿意跟着你,跟着红巾军,杀尽元兵!
王宁看了看朱重八,又看了看外面的天空,心里做出了决定。
乱世之中,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桃源庄虽然现在很安稳,但迟早会被卷入战乱之中。
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主动地去改变。
或许,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影响红巾军,让他们变得更好,让这场起义,能少一些苦难,多一些希望。
走,我们去见红巾军的将领。
王宁站起身,眼神坚定地说,看看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再做决定。
朱重八兴奋地跟在王宁身后,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而他的人生,也将在这场风暴中,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章
红巾失望,重八改名
王宁带着朱重八,还有两名防御组的庄民,骑着庄里仅有的三匹老马,朝着十里坡赶去。
一路上,朱重八都显得很兴奋,不停地问着关于红巾军的事情,眼神里满是对起义军的憧憬。
王宁却心情复杂,他知道历史上红巾军的种种问题,可又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遇到一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队伍。
十里坡上,到处都是帐篷,红巾军的士兵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赌博,还有的拿着抢来的财物互相炫耀。
地上散落着破旧的衣物和空酒坛,几个流民模样的人被士兵们推搡着,脸上满是恐惧。
这……
这就是红巾军
朱重八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失望。
他想象中的红巾军,应该是军纪严明、为民除害的英雄,可眼前的景象,却和他听说过的土匪没什么两样。
王宁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强压着心中的不满,对一个正在巡逻的士兵说道:我们是桃源庄的人,想见你们的将领。
那士兵上下打量了王宁一行人,见他们穿着干净的粗布衣服,又骑着马,以为是来送礼的,态度顿时变得傲慢起来:想见我们将军等着吧!将军正在里面喝酒呢,没功夫见你们这些乡巴佬!
你怎么说话呢!
防御组的庄民忍不住怒喝一声,就要上前理论,被王宁拦住了。
王宁冷冷地看着那士兵:我们是来和你们将军商量联合抗元的事情,不是来受你们侮辱的。要是你们将军不愿意见,那我们就回去了。
那士兵见王宁态度强硬,又怕真的错过了什么重要事情,只好不情不愿地转身进了最大的一顶帐篷。
没过多久,一个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的汉子走了出来,身上穿着一件沾满油污的铠甲,腰间别着一把大刀,正是红巾军的将领,名叫陈友谅(此处为虚构,与历史人物重名,仅为情节需要)。
是谁要见老子
陈友谅打着酒嗝,眼神迷离地看着王宁一行人,听说你们是桃源庄的有粮食有物资
王宁强忍着心中的厌恶,拱了拱手:在下王宁,是桃源庄的庄主。我们听说将军率领义军反抗元朝,心生敬佩,特来商讨联合抗元之事。我们桃源庄有粮食,也有能打仗的庄民,若是能和将军合作,定能给元兵沉重的打击。
陈友谅眼睛一亮,盯着王宁:粮食有多少粮食还有,你们庄里有多少女人老子的兄弟们跟着我打仗,苦了这么久,也该享受享受了!
这话一出,朱重八气得浑身发抖,拳头紧紧攥了起来。
王宁也彻底失望了,他原本还抱着一丝希望,可现在看来,这支红巾军根本就是一群打着起义旗号的土匪,只想着劫掠和享乐,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将军若是只想抢粮食、抢女人,那我们没什么好谈的了。
王宁语气冰冷,我们桃源庄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也绝不会任由他人欺凌。告辞!
站住!
陈友谅脸色一沉,拔出腰间的大刀,指着王宁,你敢耍老子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来人啊!把他们抓起来,去桃源庄抢粮食、抢女人!
周围的红巾军士兵们顿时欢呼起来,纷纷拿起武器,朝着王宁一行人围了过来。
王大哥,怎么办
朱重八紧张地问道,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短刀上
——
这是王宁之前给他打造的,让他用来防身。
王宁眼神一冷,对身边的庄民说道:准备战斗!保护好重八!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年轻汉子突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挡在了王宁一行人面前,对着陈友谅大声喝道:将军!不可!他们是来联合抗元的,不是敌人!您这样做,会让天下百姓失望的!
陈友谅一愣,随即怒喝道:徐达!你敢管老子的事老子看你是活腻了!
王宁心中一动。
徐达这不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吗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遇到他!
徐达丝毫不怕陈友谅的威胁,依旧坚定地说道:将军,我们起义是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劫掠百姓!若是您执意如此,属下宁愿不再跟着您!
周围的一些红巾军士兵也有些动容。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受不了元朝的压迫才参加起义的,心里还存着一丝良知,对陈友谅的做法也有些不满。
陈友谅见徐达敢当众反驳他,又看到士兵们的反应,心里有些发虚,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好!好你个徐达!竟敢背叛老子!来人啊!把他也给我抓起来!
可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上前。
陈友谅气得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
王宁趁机说道:将军,既然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各走各的路。今日之事,我们可以既往不咎,但若是你们以后敢打桃源庄的主意,我们也绝不会客气!
说完,王宁带着朱重八、徐达和两名庄民,骑着马,慢慢朝着桃源庄的方向退去。
陈友谅看着他们的背影,气得直跺脚,却也不敢真的下令追击
——
他知道桃源庄有防御工事,还有能打仗的庄民,真打起来,他也讨不到好。
一路上,朱重八都沉默着,脸色很难看。
徐达也低着头,神色有些落寞。
徐兄弟,多谢你刚才出手相助。
王宁打破了沉默,对徐达说道,不知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徐达抬起头,看着王宁,眼神里带着一丝敬佩:王庄主,我早就听说过桃源庄的事情,知道您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人。陈友谅胸无大志,只知劫掠,跟着他,根本不可能推翻元朝,救百姓于水火。若是您不嫌弃,我愿意跟着您,为抗元出一份力!
王宁心中大喜。
徐达可是难得的将才,有他相助,桃源庄的实力肯定能大大增强。
徐兄弟肯来相助,我求之不得!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朱重八也兴奋地说道:徐大哥,你放心,跟着王大哥,咱们一定能做一番大事业!
回到桃源庄后,王宁把见到红巾军的事情告诉了庄民们。
庄民们都很愤怒,纷纷表示再也不相信红巾军了,愿意跟着王宁,自己反抗元朝。
王宁召集了庄里的核心成员,包括周先生、李二柱、徐达和已经长大不少的朱重八,在学堂里召开了会议。
各位,经过这次见红巾军,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想要靠别人来救我们,是不可能的。
王宁看着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元朝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红巾军又大多是乌合之众,只会劫掠百姓。想要改变这个乱世,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能靠我们自己!
王庄主说得对!
李二柱激动地说道,我们桃源庄现在有粮食,有武器,还有这么多愿意干活、愿意打仗的庄民,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定能打败元兵!
周先生也点了点头:王庄主深谋远虑,又有现代的学识,重八这孩子聪明伶俐,又有勇有谋,徐达兄弟更是难得的将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王宁看向朱重八,眼神里带着期待:重八,你还记得你刚进庄的时候,我说过,只要你肯努力,以后一定会有出息吗现在,机会来了。我想让你改个名字,不再叫朱重八,而是叫朱元璋。‘元’
指的是元朝,‘璋’
是一种锋利的玉器,我希望你能像这锋利的玉器一样,推翻元朝的暴政,给百姓带来希望。
朱重八愣住了,随即眼神变得无比坚定。
他站起身,对着王宁深深鞠了一躬:多谢王大哥!从今往后,我就叫朱元璋!我定不辜负王大哥的期望,不辜负庄民们的信任,率领大家,推翻元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众人都激动地鼓起掌来。
徐达看着朱元璋,眼神里也满是赞赏:朱兄弟,哦不,元璋兄弟,以后我就跟着你,为你冲锋陷阵,在所不辞!
接下来的几天,王宁和朱元璋开始积极筹备起义的事情。
他们首先加强了桃源庄的防御,不仅加固了土墙和壕沟,还在庄外设置了更多的陷阱和瞭望台。
同时,他们还扩大了防御组的规模,让所有青壮年庄民都参加军事训练,由徐达负责指导
——
徐达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教给庄民们很多实用的战术和技巧。
王宁还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改良了武器。
他让铁匠打造了更多的铁制刀枪,还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投石机和弩箭
——
投石机可以将大块的石头投出去,砸伤敌人;弩箭的射程比普通弓箭远,威力也更大。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附近的流民和一些对元朝不满的百姓,纷纷慕名而来,想要加入桃源庄,跟着朱元璋一起抗元。
其中,有两个年轻人引起了王宁和朱元璋的注意。
一个名叫蓝玉,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曾经是元朝的士兵,因为不满元朝的腐败和残暴,才逃了出来。
他听说桃源庄要起义抗元,就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赶来投奔。
蓝玉武艺高强,尤其擅长骑马打仗,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被任命为骑兵队的队长。
另一个名叫常遇春,性格豪爽,勇猛善战,曾经是个猎户,因为打死了欺压百姓的元兵,才不得不四处逃亡。
他听说朱元璋是个为民着想的好领袖,就赶来投奔。
常遇春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冲锋陷阵,很快就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
随着徐达、蓝玉、常遇春等人的加入,桃源庄的实力越来越强。
庄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五百人,其中能打仗的青壮年有两百多人,还有几十匹战马和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天,王宁和朱元璋正在查看军事训练的情况,李二柱突然跑了过来,神色慌张:王庄主!朱头领!不好了!大批元兵朝着咱们桃源庄来了!大约有上千人!
王宁和朱元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
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终于来了。
通知下去,所有人都做好战斗准备!
朱元璋大声下令,徐达,你带领步兵守住庄门和土墙;蓝玉,你带领骑兵在庄外机动,寻找机会袭击元兵的侧翼;常遇春,你带领一队精锐,负责保护庄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同时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处战场!
是!
徐达、蓝玉、常遇春齐声应道,立刻转身去安排部署。
王宁拍了拍朱元璋的肩膀:别紧张,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将领,还有团结一心的庄民,一定能打败元兵。我会在瞭望台上,给你提供支援
——
我之前制作的望远镜,能看到远处的敌情,或许能帮上忙。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地说:王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不会让庄民们失望!今天,我们就要让元兵知道,咱们桃源庄的人,不是好欺负的!
很快,元兵就来到了桃源庄外。
上千名元兵排成整齐的队列,手持刀枪,气势汹汹地朝着桃源庄逼近。
元兵的头领是一个名叫脱脱(此处为虚构,与历史人物重名,仅为情节需要)的万户,他听说桃源庄聚集了大量流民,还敢反抗元兵,就亲自率领大军前来镇压,想要把桃源庄彻底摧毁,杀鸡儆猴。
脱脱骑着高头大马,看着桃源庄的土墙,冷笑一声:不过是一群乡巴佬,也敢反抗大元给我攻!拿下桃源庄,所有人都杀了,粮食和女人都归你们!
元兵们顿时欢呼起来,拿着刀枪,朝着桃源庄的土墙冲了过来。
放箭!
徐达站在庄墙上,大声下令。
早已准备好的庄民们立刻拿起弓箭和弩箭,对准冲过来的元兵射去。
咻咻咻,箭如雨下,冲在最前面的元兵纷纷倒地。
可元兵人数众多,很快就冲到了土墙下。他们用刀砍、用枪刺,试图攻破土墙。有的元兵还拿着梯子,想要爬上土墙。
扔石头!用投石机!
徐达继续下令。
庄民们立刻把准备好的石头扔了下去,砸得元兵头破血流。
同时,几架投石机也开始运作,大块的石头被投了出去,砸在元兵的队列中,顿时引起了一片混乱。
蓝玉带领的骑兵也在庄外机动起来。他们趁着元兵注意力都在土墙上的时候,突然从元兵的侧翼发起袭击,挥舞着马刀,砍杀元兵。元兵猝不及防,顿时乱了阵脚。
常遇春则带领着预备队,在庄内巡视,保护着老人、妇女和孩子。
看到哪里战况紧急,就立刻带领预备队支援过去。
朱元璋骑着马,在庄墙上巡视,指挥着庄民们战斗。
他眼神锐利,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调整战术。每当看到庄民们受伤,他都会亲自过去查看,鼓励大家坚持下去。
王宁站在瞭望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场的情况。
他看到元兵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涣散,而且缺乏有效的指挥,只要坚持下去,桃源庄一定能赢。
元璋,元兵的右翼防守薄弱,让蓝玉加大对右翼的袭击力度!
王宁朝着下面的朱元璋大喊。
朱元璋听到后,立刻下令:蓝玉!加大对元兵右翼的袭击!
蓝玉接到命令后,立刻带领骑兵,朝着元兵的右翼发起了更猛烈的袭击。
元兵的右翼很快就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撤退。
脱脱看到自己的右翼被突破,气得暴跳如雷,立刻下令调兵支援右翼。
可他刚一调动兵力,徐达就抓住机会,下令庄民们从庄门冲出,对元兵发起了反击。
庄民们士气大振,拿着刀枪,跟着徐达、常遇春等人,朝着元兵冲了过去。
元兵本来就已经军心涣散,被庄民们这么一冲,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四散逃跑。
追!
朱元璋大喊一声,带领着骑兵和步兵,朝着逃跑的元兵追去。
脱脱见大势已去,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走了。
战斗结束后,桃源庄的庄民们都激动地欢呼起来。
他们看着地上元兵的尸体和缴获的武器装备,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这是他们第一次打败这么多的元兵,也是他们起义抗元的第一战胜利!
朱元璋骑着马,来到王宁身边,脸上满是兴奋:王大哥!我们赢了!我们打败元兵了!
王宁也笑了:是啊,我们赢了。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打更多的胜仗,推翻元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徐达、蓝玉、常遇春等人也围了过来,纷纷表示愿意跟着朱元璋和王宁,继续抗元,成就一番大业。
桃源庄的旗帜,在夕阳下高高飘扬。
这面旗帜,不仅代表着桃源庄的胜利,更代表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朱元璋的名字,也将从这里开始,传遍天下,成为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