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渠边的
灯笼订单
夏至后的银川,晚上的风带着股湿热的水汽,吹得唐徕渠边的柳条轻轻晃动。我看着手机订单里的备注
——送一盏旧灯笼到唐徕渠中山桥段的老柳树下,收件人‘陈阿婆’,灯笼要挂在柳树第三根枝桠上,不能落地,心里犯嘀咕:唐徕渠的老柳树在老银川人口中是
招魂树,2008
年夏天,有个叫陈阿婆的老人,在柳树下挂灯笼时掉进渠里,再也没上来,从此每逢雨天,就有人说能看到渠里飘着盏红灯笼,跟着路过的人走。
订单金额是
150
块,发单地址是渠边的
老陈家杂货铺,老板是陈阿婆的儿子陈明,去年我帮他送过货,他说
我妈生前最喜欢在渠边挂灯笼,说灯笼能照亮回家的路。想起陈明当时红着眼眶的样子,我点了
接驾,开车往杂货铺赶。
杂货铺的门虚掩着,里面亮着盏昏黄的灯,陈明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个红色的旧灯笼,灯笼上绣着朵白色的梨花,针脚细密,一看就是手工绣的。小冰师傅,麻烦你了。
陈明的声音很沙哑,眼睛里布满血丝,这是我妈当年掉下去时手里的灯笼,去年修渠时从泥里挖出来的,我想让它重新挂在柳树上,了却我妈的心愿。
我接过灯笼,入手很轻,灯笼的竹架却很结实,没有被水泡过的腐朽感,反而带着点淡淡的檀香味,像是被人精心保养过。陈阿婆为什么要在渠边挂灯笼
我问,想起老人们说的
招魂树
传说。
陈明叹了口气,从柜台下拿出个旧相册,翻开第一页,是陈阿婆年轻时的照片:穿蓝色碎花裙的女孩,站在唐徕渠边的老柳树下,手里拿着盏和现在一样的红灯笼,笑容灿烂。我妈年轻时在渠边的纺织厂上班,每天晚上下班,我爸都会在柳树上挂盏灯笼等她,说‘灯笼亮着,你就不会走丢’。后来我爸走了,我妈就每天自己挂灯笼,说要替我爸,照亮其他晚归人的路。
相册里的照片一页页翻过,从黑白到彩色,从年轻到年老,陈阿婆手里的灯笼,始终是那盏绣着梨花的红灯笼。最后一张照片,是
2008
年夏天拍的,陈阿婆站在老柳树下,手里举着灯笼,背景里的唐徕渠水波荡漾,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今天要挂最后一盏灯笼,等明儿孙子回来,就不挂了。
我妈走的那天,就是在等我儿子回来。
陈明的眼泪掉在相册上,我儿子那年在外地读大学,说暑假回来陪我妈,我妈高兴得提前一周就准备,每天去柳树上挂灯笼,说要让孙子远远就能我妈走的那天,就是在等我儿子回来。
陈明的眼泪掉在相册上,晕开了照片边缘的墨迹,我儿子那年在外地读大学,说暑假回来陪我妈,我妈高兴得提前一周就准备,每天去柳树上挂灯笼,说要让孙子远远就能看到家的方向。可谁知道,她挂最后一盏灯笼时,突然刮了阵大风,灯笼绳断了,她伸手去抓,就掉进渠里了……
陈明的声音越来越哽咽,他从柜台抽屉里拿出个小小的锦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半截红色的丝线,和灯笼上绣梨花的丝线一模一样:这是从我妈手里找到的,她掉下去时还攥着这根线,像是怕灯笼丢了。
我看着那半截丝线,突然注意到灯笼上的梨花绣纹有些异常
——
最下面那片花瓣的针脚很凌乱,不像其他花瓣那样整齐,而且花瓣中心,藏着个小小的

字,是用白色丝线绣的,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陈阿婆绣这个‘明’字,是为了您吗
我指着花瓣问。
陈明愣了一下,凑近灯笼仔细看,眼泪突然又掉了下来:是……
是为了我。我小时候总在渠边玩,有次差点掉下去,我妈就绣了这个‘明’字在灯笼上,说‘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妈妈在等你’。后来我爸走了,她就把‘明’字藏在花瓣里,怕我看到伤心。
抱着灯笼走出杂货铺时,唐徕渠的风突然变大了,吹得灯笼上的梨花绣纹轻轻晃动,像是活过来的一样。我把灯笼放在副驾驶座位上,刚发动车子,就看到灯笼里的烛芯自己亮了起来,不是普通的黄色火焰,而是淡淡的蓝色,映得车厢里的氛围格外诡异。
师傅,能开快点吗我怕晚了,孙子就看不到灯笼了。
副驾驶座位上传来个苍老的声音,带着点急切。我猛地回头,座位上只有红灯笼,蓝色的火焰还在跳动,可刚才的声音却清晰地留在耳边,像陈阿婆在说话。
车子开到唐徕渠中山桥段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半。老柳树就站在渠边,树干粗壮,枝桠茂密,第三根枝桠正好对着渠水,像是特意为挂灯笼留的位置。我下车搬来石头垫在脚下,刚要把灯笼往枝桠上挂,手腕突然被什么东西抓住
——
是只冰凉的手,从渠水里伸出来,指甲缝里嵌着水草,手背上有个小小的疤痕,和陈明相册里陈阿婆手背上的疤痕一模一样。
别挂!灯笼里有东西!
那只手的主人嘶吼着,声音里满是恐惧,2008
年我不是被风吹掉下去的,是有人推我!灯笼里藏着证据!
我吓得手一抖,灯笼掉在地上,蓝色的火焰突然熄灭,露出里面的烛芯
——
不是普通的棉线,是根细小的录音笔,外面裹着红色的丝线,和灯笼上的丝线一模一样。这时,渠水里的手慢慢往上抬,我终于看清手的主人
——
是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穿着蓝色碎花裙,正是相册里的陈阿婆,她的裙摆上还沾着水草,像是刚从渠底爬上来。
是陈明的堂弟陈强!
陈阿婆的声音带着愤怒,2008
年他欠了赌债,想跟我借房产证抵押,我不同意,他就趁我挂灯笼时,从背后把我推下去,还故意扯断灯笼绳,伪造意外!我把录音笔藏在灯笼里,就是想让有人发现真相!
我赶紧捡起灯笼,拆开烛芯里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
里面果然是陈阿婆和陈强的对话,陈强的声音带着威胁:嫂子,你要是不借房产证,我就把你儿子当年挪用公款的事说出去!
陈阿婆的声音很坚定:我不会让你害了明儿,你要是敢说出去,我就报警!
录音的最后,是陈强的怒吼和水声,还有陈阿婆的惨叫声:你别推我!我还等着孙子回来!
他把我推下去后,还把灯笼扔进渠里,想把录音笔一起毁掉。
陈阿婆的身影慢慢从渠水里飘出来,蓝色碎花裙上的水草慢慢掉落,可灯笼没沉,被水流冲到了下游,去年修渠时才被挖出来,陈明不知道里面有录音笔,只以为是我当年的遗物。
我握着录音笔,心里又惊又怒
——
陈明的堂弟竟然是凶手,还想用房产证抵押赌债,甚至威胁陈阿婆!陈阿婆,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陈明
我问,看着她透明的身影,心里满是心疼。
陈阿婆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无奈:我怕陈明伤心,他从小就跟堂弟关系好,而且……
而且录音里还有他挪用公款的事,我不想让他因为我,毁了自己的家庭。
原来
2008
年陈明在工厂上班时,确实因为一时糊涂挪用了公款,后来偷偷还上了,陈阿婆知道后,一直替他瞒着,怕影响他的工作和家庭。
可现在陈强还在逍遥法外,他去年还跟陈明借了五万块,说要做生意,其实是去还赌债!
陈阿婆的声音变得急切,你一定要帮我把证据交给警察,不能让他再害更多人!
我刚想答应,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
——
是陈明,他手里拿着个手电筒,脸色苍白:小冰师傅,我……
我不放心,就跟过来了。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
他走到陈阿婆的身影前,跪在地上,眼泪掉在渠水里,妈,对不起,我不该挪用公款,更不该相信陈强,让您受了这么多苦。
陈阿婆的身影慢慢飘到陈明身边,伸手想摸他的头,却只能穿过他的头发:明儿,妈不怪你,你知道错了就好。现在最重要的是,让陈强受到惩罚,别让他再害别人。
陈明擦干眼泪,站起身,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我现在就报警,陈强的赌债欠条我还留着,还有他借我五万块的转账记录,这些都是证据!
他说着,突然指向渠水:妈,您看!渠底有东西!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渠水突然变得清澈,能看到水底有个黑色的包,包上还缠着根红色的丝线,和灯笼上的丝线一模一样。是我的包!里面有房产证和陈强的赌债欠条!
陈阿婆的声音带着激动,当年我怕陈强偷房产证,就把包藏在渠底的石头缝里,没想到被水草缠住了!
陈明赶紧打电话联系警察和打捞队,我则在渠边守着,防止有人破坏证据。凌晨三点,打捞队终于把黑色的包从渠底捞了上来,里面果然有陈阿婆的房产证、陈强的赌债欠条,还有一张泛黄的纸
——
是陈强写的
悔过书,上面详细记录了他如何欠赌债、如何威胁陈阿婆、如何把陈阿婆推下渠的经过,落款日期是
2008

8

15
日,正是陈阿婆坠渠的第二天。
这是我妈当年逼他写的!
陈明看着悔过书,眼泪又掉了下来,我妈说,要是他敢再赌,就把悔过书交给警察,没想到他竟然先动手了。
警察很快就赶到了,根据录音笔、赌债欠条、悔过书和陈明的转账记录,立即对陈强展开抓捕。陈强当时正在家里打牌,看到警察上门,还想狡辩,可当警察拿出证据时,他终于崩溃了,承认了自己的罪行:2008
年我欠了十万赌债,催债的人说再不还就打断我的腿,我只能找嫂子借房产证,她不同意,我就想把她推下渠,伪造意外,再偷偷把房产证拿走。没想到她把证据藏得这么好,还留了录音笔。
陈强被带走那天,唐徕渠的风突然变小了,渠水变得格外平静,灯笼里的蓝色火焰又自己亮了起来,映得老柳树上的红灯笼格外醒目。陈阿婆的身影站在渠边,看着警察的车远去,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终于……
终于能给孙子一个交代了。
第二天,陈明的儿子陈阳从外地回来,他已经大学毕业,在银川找了份工作。看到老柳树上的红灯笼,他突然红了眼眶:奶奶,我回来了,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他从背包里拿出个小小的红灯笼,上面绣着朵白色的梨花,和陈阿婆的灯笼一模一样:这是我去年在外地买的,一直想回来跟奶奶一起挂,现在终于可以了。
我们一起把陈阳买的灯笼挂在老柳树的第四根枝桠上,两个红灯笼并排挂着,蓝色的火焰和黄色的火焰交织在一起,映得渠水格外美丽。陈阿婆的身影慢慢变得透明,声音也轻了下来:阳阳,好好工作,好好照顾你爸,奶奶会一直看着你们的。
后来,陈强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陈明也因为当年的挪用公款行为,主动向单位坦白,虽然受到了处分,但保住了工作和家庭。他把杂货铺重新装修了一下,在门口挂了个大大的红灯笼,上面绣着
陈家灯笼
四个字,每次有人来买东西,他都会跟人说起陈阿婆的故事,提醒大家要遵纪守法,珍惜家人。
我再也没接过去唐徕渠的订单,但每次路过中山桥段,都会看到老柳树上的两个红灯笼,火焰一直亮着,像是陈阿婆在守护着渠边的每一个人。有时候深夜开车,副驾驶座位上会突然飘来淡淡的檀香味,像是陈阿婆在跟我说
谢谢你,中控屏幕上还会弹出一行白色的字:灯笼亮着,回家的路就不会黑。
半年后的一个雨天,我接到个去唐徕渠边的订单,乘客是个十岁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个红色的小灯笼,上面绣着朵白色的梨花,和陈阿婆的灯笼一模一样。师傅,你知道老柳树上的红灯笼吗我奶奶说,那是陈阿婆的灯笼,能照亮回家的路。
小女孩的声音很软,眼睛里满是好奇。
我笑着点头,问她:你奶奶是谁呀
我奶奶是陈明的邻居,她经常给我讲陈阿婆的故事,说陈阿婆是个好人,喜欢帮别人。
小女孩说着,从口袋里拿出张照片,上面是她和陈明、陈阳的合影,背景里的老柳树上,两个红灯笼格外醒目,奶奶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陈阿婆一样,在渠边挂灯笼,照亮别人的路。
车子开到老柳树下时,小女孩下车,把手里的小灯笼挂在第五根枝桠上,对着渠水鞠了一躬:陈阿婆,我会帮你守护灯笼的,你放心吧。
这时,唐徕渠的风突然吹过,三个红灯笼一起晃动,蓝色、黄色、红色的火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回应小女孩的话。
看着小女孩的背影,我突然明白,陈阿婆的灯笼,从来不是
招魂
的工具,而是
传承
的象征
——
它传承的是善良,是勇敢,是对家人的爱,是对正义的坚持。而那些像陈阿婆一样的人,他们的魂从来不会消失,会通过这些灯笼,这些故事,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的比亚迪秦里,再也没有出现过陈阿婆的声音,可每次下雨,我都会在车里放一盏小小的红灯笼,烛芯是黄色的火焰,温暖又明亮。有时候深夜开车,路过唐徕渠,我会看到老柳树上的红灯笼,火焰一直亮着,像是在跟我说:别害怕,回家的路,一直都亮着。
银川的夜依旧漫长,可我再也不觉得黑暗。因为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挂起红灯笼,只要还有人记得陈阿婆的故事,这份善良和勇敢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在唐徕渠边,在银川的每一个角落,照亮每一个晚归人的路。
又一个夏至来临,唐徕渠边的老柳树下,挤满了人。陈明和陈阳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个大大的红灯笼,上面绣着
唐徕渠灯笼节
六个字,旁边还绣着朵白色的梨花,和陈阿婆的灯笼一模一样。今天是首届唐徕渠灯笼节,我们要挂更多的灯笼,让陈阿婆的故事,让善良和勇敢,一直传承下去。
陈明的声音洪亮,传遍了整个渠边。
人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灯笼,有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梨花、有柳树、有渠水,还有陈阿婆的笑脸。我也拿出准备好的灯笼,挂在老柳树的第六根枝桠上,灯笼上绣着
小冰
两个字,旁边是朵小小的梨花
——
是我特意请人绣的,想让陈阿婆知道,我会一直记得她的故事,一直传承她的善良。
灯笼挂满老柳树时,唐徕渠的风突然变得温柔了,吹得所有灯笼一起晃动,火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片火海,照亮了整个渠边。人群里传来阵阵欢呼声,孩子们在渠边奔跑,手里拿着小小的灯笼,笑声清脆,像是陈阿婆在跟他们一起开心。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满树的灯笼,突然看到陈阿婆的身影站在老柳树的顶端,手里拿着她的红灯笼,对着我微笑。她的身影慢慢变得透明,最后和满树的灯笼融为一体,像是变成了灯笼里的火焰,永远守护着唐徕渠,守护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data-fanqie-type=pay_tag>
从那以后,每年夏至,唐徕渠边都会举办灯笼节,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挂灯笼,听陈阿婆的故事。我的比亚迪秦里,也一直放着那盏绣着
小冰
和梨花的灯笼,每次深夜开车,看到灯笼里的火焰,我就知道,陈阿婆一直在我身边,提醒我要善良、要勇敢、要守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银川的夜依旧漫长,可因为有了这些灯笼,有了这些故事,有了这些善良的人,夜不再黑暗,不再寒冷。我知道,只要这些灯笼一直亮着,陈阿婆的故事就会一直流传下去,善良和勇敢就会一直传承下去,在银川的每一个角落里,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2
灯笼里的
城市印记
《灯笼里的时光》出版后的第三个月,银川市文旅局找到了陈明,希望将
唐徕渠灯笼节
打造成城市特色民俗活动,还计划在唐徕渠沿岸设置
灯笼文化长廊,把陈阿婆的故事、老柳树的传说,还有市民们挂灯笼的心愿,都刻在长廊的石板上。
开工那天,我特意开车去现场。工人们正在老柳树周围铺设青石板,石板上刻着
陈阿婆灯笼
的图案,还有她当年绣在灯笼上的梨花纹样。陈明和陈阳站在旁边,手里拿着陈阿婆的旧针线盒,像是在跟母亲
商量:妈,您看,现在整个银川都知道您的故事了,以后会有更多人守护这份善意。
路过的市民也纷纷驻足,有人拿出手机拍摄,有人给工人递水,还有个卖糖画的老人,现场画了个灯笼形状的糖画,送给围观的孩子:我小时候在渠边卖糖画,陈阿婆总来买给孙子,现在我要把这份甜,传给更多孩子。
没过多久,灯笼文化长廊
建成了。长廊入口处立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灯笼里的时光》里的一句话:灯笼亮着,回家的路就不会黑。
长廊两侧挂着市民们手工绣的灯笼,有绣着银川地标建筑的,有绣着家庭故事的,还有盏灯笼上绣着我和陈阿婆初遇的场景
——
是林晓特意找人绣的,旁边写着
善意的传递,从不会迟到。
有次深夜接驾,乘客是个来银川旅游的摄影师,他刚从文化长廊过来,相机里存满了灯笼的照片:我在网上看到陈阿婆的故事,特意来拍灯笼,没想到银川的夜晚这么温暖。我要把这些照片做成摄影集,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城市的善意。
看着摄影师镜头里的灯笼,我突然觉得,陈阿婆的灯笼早已不是简单的
遗物,而是成了银川的城市印记
——
它藏在唐徕渠的水波里,映在文化长廊的灯光中,留在每个被温暖过的人心里,提醒着这座城市,要永远记得善良与守护。
3
跨时空的
善意呼应
入冬后的一个周末,我带着父亲去文化长廊散步。父亲的身体好了很多,能慢慢走一段路了,他手里握着那盏绣着
小冰
和梨花的灯笼,像是握着件珍宝。走到刻着陈阿婆纸条的石板前,父亲突然停下,指着其中一张纸条念出声:‘今天帮邻居修好了收音机,他说谢谢我,心里暖暖的’——
这阿婆,跟你奶奶年轻时一样,总爱帮别人。
父亲的话让我想起奶奶
——
她生前也是个热心肠的人,总帮邻居缝补衣服、照看孩子,还在院子里挂了盏灯笼,说
晚归的人看到灯,就知道有人等。我突然意识到,陈阿婆、奶奶,还有那些像她们一样的普通人,其实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用微小的善意,点亮身边的世界。
爸,我们也在长廊里挂盏新灯笼吧,写上奶奶的故事。
我提议道。父亲笑着点头,我们找了个手工坊,一起绣了盏灯笼,上面绣着奶奶院子里的老槐树和那盏旧灯笼,旁边写着:奶奶说,善意就像灯笼的火,能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
挂灯笼那天,陈明和陈阳也来了。陈阳手里拿着个新做的灯笼,上面绣着陈阿婆和我奶奶的剪影,两人手里都举着灯笼,像是在跨时空打招呼:我觉得奶奶和陈阿婆一定能成为朋友,她们都是这么善良的人。
风吹过长廊,两盏灯笼轻轻碰撞,发出
叮铃
的轻响,像是陈阿婆和奶奶在回应我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善意从来不会被时间阻隔,那些温暖过别人的人,即使隔着时空,也能通过某种方式相遇,让善意继续传递。
4
永不褪色的
灯笼情
第三年
唐徕渠灯笼节
开幕时,宁夏民俗博物馆特意举办了
陈阿婆灯笼特展,除了那盏旧灯笼、针线盒和纸条,还展出了市民们捐赠的
故事灯笼——
有护士绣的护士帽灯笼,有摄影师拍的灯笼照片集,有大学生做的
陈阿婆灯笼
文创,还有我和父亲绣的、带着奶奶故事的灯笼。
特展开幕那天,来了很多人。刘芳阿姨也来了,她特意穿了件蓝色碎花裙,和陈阿婆当年的裙子很像,手里拿着袋糖炒栗子,分给在场的孩子:这是周明当年常给我留的栗子,现在我要分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善意是会传递的。
男孩也来了,他已经考上了宁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正在做
银川民间善意故事
的研究,陈阿婆的故事是他的重点课题:我想把更多像陈阿婆这样的故事收集起来,编成书,让银川的善意永远流传下去。
我站在特展的角落,看着眼前的一切
——
孩子们围着灯笼笑,老人们在纸条前回忆,年轻人在记录故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温暖的笑容。突然,我仿佛看到陈阿婆站在灯笼中间,穿着蓝碎花裙,手里举着她的旧灯笼,对着每个人微笑,风里飘来淡淡的檀香味,像是她在说:真好,你们都记得。
现在的我,依旧在银川的深夜开着网约车。车里的中控储物盒里,除了那盏旧灯笼和《灯笼里的时光》,还多了本
善意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每次接驾时遇到的温暖故事:有乘客帮老人提行李,有司机师傅免费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还有人在文化长廊里留下鼓励的纸条……
每次翻开笔记本,我都会想起陈阿婆的话:灯笼亮着,家就永远在。
其实,这里的

从来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指那份藏在心底的善意与温暖
——
只要这份温暖还在,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找到
回家
的路。
银川的夜依旧漫长,可唐徕渠边的灯笼永远亮着,文化长廊的石板永远刻着善意的故事,我的比亚迪秦里永远藏着温暖的回忆。我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陈阿婆的灯笼,记得那些平凡的善意,这座城市就会永远温暖,永远明亮,永远不会丢失
回家
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