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脚上的枷锁 > 第一章

——基于多元新闻事件改编的荒诞现实主义短篇故事
1
车厢风波
高铁车厢内,陈默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新闻推送,眉头微皱。作为一名记者,他正在做一个关于社会冷漠症的专题报道,这次出差就是去采访一位因见义勇为而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公安干警。
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到站永登北,有需要下车的旅客请提前做好准备...广播声在车厢内回荡。
陈默抬头活动了下脖子,不经意间瞥见斜前方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正在脱鞋。那是一款当下流行的洞洞鞋,但随着鞋子的脱落,一股难以言喻的气味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女子似乎毫无察觉,将双脚直接蜷缩在座椅上,脚底有些明显的溃烂痕迹。
坐在女子身后的中年男人皱了皱眉,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口罩的鼻夹处。几分钟后,他终于忍不住轻轻拍了拍女子的椅背。
女士,您好,能不能请您穿上鞋子气味有点大...
女子猛地转头,瞪大眼睛:我花了钱买票,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你管得着吗
可是这味道确实让人不舒服...
嫌味道大你去坐商务座啊!穷鬼一个还在这指手画脚!女子声音陡然提高,引来周围乘客的侧目。
男人面红耳赤,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什么,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默默从包里取出另一个口罩叠加戴上,然后继续低头看手机,不再作声。
陈默下意识地摸出录音笔,但犹豫了一下又放了回去。他想起最近收集资料时看到的那些新闻:好心劝告反遭辱骂、仗义执言却被网络人肉、见义勇为反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就连他这次要去采访的丁伯权,也是在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后,才得到认可和荣誉的。
车厢里没有人再出声。有人悄悄打开了座位上的通风孔,有人假装咳嗽掩饰不适,但大家都保持着一种诡异的沉默。乘务员经过时似乎想说什么,但看到女子怒目圆睁的表情,最终只是快步走过。
陈默突然觉得,这节车厢就像整个社会的微缩景观。
2
英雄本色
陈默此行的目的地是永昌县,要采访的对象是县公安局干警丁伯权。他在高速公路上救援车祸受伤者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还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到达县公安局时,陈默被直接引到了丁伯权的办公室。令他意外的是,这位英雄民警正一瘸一拐地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
丁警官,您这是...
没事没事,昨天抓捕个小偷,不小心摔了一跤。丁伯权爽朗地笑着,给陈默倒了杯水,陈记者大老远跑来,辛苦了。
陈默注意到丁伯权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打开录音设备,开始了采访。
说实话,当时根本没时间多想,谈到那次高速救援,丁伯权语气平静,看到车子漏气,随时可能爆燃,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人弄出来。这是我作为警察的职责,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应该做的。
您当时害怕吗
怕,当然怕。丁伯权诚实地说,但我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叔叔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们那种枪林弹雨都不怕,我这点风险算什么再说,要是因为害怕就见死不救,我这辈子都会睡不好觉。
采访过程中,陈默了解到丁伯权从警13年来已经多次见义勇为,从火场中扛出液化气罐,到救起落水人员,再到帮助走失老人儿童回家。但当他问及这些事迹时,丁伯权总是摆摆手:只是做了该做的,没什么好说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遇到事情选择袖手旁观,您怎么看这种现象陈默终于问出了这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
丁伯权沉思片刻,说:人都有顾虑,这能理解。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因为顾虑而选择冷漠,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时候,一点点的勇气就能改变一切。
陈默记录着这些话,不禁想起高铁上那一幕,脸上有些发热。
3
生死抉择
采访结束后,陈默决定乘坐长途汽车返回省城。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窗外是连绵的黄土丘陵。
突然,前方一辆私家车失控撞上护栏,发生侧翻,车体严重变形。陈默乘坐的大巴车赶紧减速停靠在一旁。
快打120!大巴司机喊道。
陈默下意识地站起身,但犹豫了一下。他瞥见翻覆的车内似乎有动静,一股烟尘从车底冒起。
就在这犹豫的瞬间,已经有两个人冲向了事故车辆。令陈默惊讶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丁伯权——他本来说是要去另一个方向办事的,不知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有没有医生快来帮忙!丁伯权朝大巴方向喊道,同时尝试拉开车门。
陈默不再犹豫,抓起车上的灭火器冲了下去。他看到丁伯权已经在用石头砸车窗,另一名先到的年轻人正试图从变形的车门缝隙中窥看车内情况。
车里有五个人!年轻人喊道,还有孩子!
陈默闻到一股汽油味,心中一惊。丁伯权显然也注意到了,大喊着:快点!车可能漏油!
更多乘客从大巴上下来,但大多数人只是站在远处观望和拍照。有三个人走上前来帮忙,大家一起用力拉车门。
车门终于被撬开。丁伯权率先探身进去,检查伤员情况。先救孩子!他喊道。
陈默接过一个满脸是血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把她抱到安全地带。当他返回时,看见丁伯权和一个女人卡在变形的座椅间无法动弹。
你们先走!丁伯权对陈默和其他人喊道,这里危险!
不行,怎么能留你们在这里!陈默反驳道。
听话!能救一个是一个!丁伯权的语气不容置疑。
data-fanqie-type=pay_tag>
陈默和其他人只好先把已经救出的三名伤员转移到远处。就在他们离开车辆十几米远时,一声爆炸声突然响起,车辆瞬间被火焰吞没。
陈默惊呆了,转身就要往回冲,被其他人死死拉住。
火焰中,再没有看到任何人走出来。
4
遗志传承
丁伯权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他救下的那家人哭得泣不成声,尤其是那个小女孩,一直喊着丁叔叔。
陈默站在人群中,心情复杂。他手里紧握着那天采访的录音笔,里面记录着丁伯权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最后那段关于一点点的勇气就能改变一切的言论,现在听起来既令人鼓舞又倍感讽刺。
葬礼结束后,陈默决定多留几天,深入了解丁伯权的故事。他采访了丁伯权的同事、家人和他曾经帮助过的人。
在县公安局,一位老民警告诉陈默:伯权就是这样的人,见不得别人受苦。有一次为了救一个落水者,他差点自己被水流冲走。回来后我问他怕不怕,他说‘怕,但下次还会这样做’。
丁伯权的妻子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了他这些年来获得的各种奖励和感谢信。他总是说,能帮就帮一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温暖。她说,眼泪无声地滑落,我知道危险,但我从没阻止过他,因为那就是他。
陈默还拜访了被丁伯权从车祸中救出的唐女士。她现在已经康复,但腿上仍留着明显的疤痕。
如果没有丁警官,我早就死了。唐女士说,那天他不仅救了我,还亲自开车送我去医院。路上他一直鼓励我,让我保持清醒。
陈默一篇篇地读着感谢信,看着一面面锦旗,突然明白了丁伯权选择不断助人的原因。每一次善举都像一颗种子,在别人心中生根发芽,然后传播开去。
回到宾馆,陈默开始写作。他不再仅仅把这次采访当作一个任务,而是作为一种使命——让人们了解这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警察的故事。
5
冷漠背后
写完丁伯权的报道后,陈默又回到了那个困扰他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帮助他人
为了寻找答案,他开始收集更多案例和研究相关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像丁伯权这样的好人好事不时出现,甚至还有护士在休假期间咬掉美甲救人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高铁上无人制止不文明行为、农夫与蛇的故事在现代重演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陈默特别关注到一个中国博主在孟加拉帮助贫民窟女孩的故事。博主最初是出于善意帮助女孩及其家庭,提供食物、衣物、医疗援助甚至带到中国旅行。但随着帮助的增多,受助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最终反而因为分赃不均而威胁博主安全。
这则故事让陈默想起丁伯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不是给得越多越好。
与此同时,陈默也开始反思自己在高铁上的表现。他作为一名记者,本应该更有社会责任感,但却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了沉默。
通过各种案例的收集和分析,陈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当救助行为是即时性的、无过多后续责任的时候,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而当救助可能需要长期投入或负有责任时,人们往往会犹豫甚至退缩。
就像在高铁上,提醒别人穿鞋可能引发冲突,而这种冲突可能会持续整个旅程甚至更久,陈默在笔记中写道,所以人们选择了沉默。
6
心理剖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陈默拜访了社会心理学教授李教授。
这其实是一种‘责任分散效应’的变体,李教授解释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往往期望别人先采取行动,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负罪感。
李教授还提到,近年来网络暴力和社会性死亡现象也让人们更加谨慎。一旦卷入纠纷,无论对错,都可能面临网络审判和人身攻击。这种风险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种谨慎和冷漠有什么区别呢陈默问道。
关键在于动机。李教授说,冷漠是对他人困境无动于衷;而谨慎是意识到困境并关心,但因为各种顾虑而犹豫是否行动。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但不一定总是积极的。
陈默想起丁伯权的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因为顾虑而选择冷漠,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告别李教授后,陈默决定做一个实验:他要在不同场合故意制造一些小困境,观察人们的反应。
在一家咖啡馆,他假装手受伤无法打开瓶盖;在地铁站,他装作迷路需要帮助;在公园里,他不小心掉落了钱包...
结果令人惊讶:在25次试验中,有18次有人主动提供帮助,而且大多是年轻人。这个比例远高于他的预期。
也许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陈默在笔记本上写道,人们的善意仍然存在,只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7
援手初现
陈默的报道《勇气与冷漠: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终于发表了。文章以丁伯权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既没有过度美化英雄主义,也没有一味批判社会冷漠,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许多媒体转载,网络上展开热烈讨论。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家知名科技公司联系陈默,表示正在开发一款基于位置的紧急求助应用,希望他能担任顾问。
这款名为援手的应用设计精巧:用户遇到困难时可以一键发出求助信号,系统会推送给附近的其他用户;帮助者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同时也不会面临过大风险,因为系统会根据情况同时通知专业救援人员。
我们不是要代替专业救援,而是填补他们到达前的空白,应用开发负责人解释说,就像丁伯权那样,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可能就能挽救生命。
陈默欣然接受了顾问职务。他开始将采访中收集到的案例和经验融入应用设计中,特别是强调了降低帮助者风险的重要性。
几个月后,援手应用在几个城市试点上线。初期的数据令人鼓舞:平均响应时间只有2.7分钟,而且没有发生一起帮助者被反咬一口的事件——这得益于应用内置的全程录音录像功能。
最让陈默感动的是一位老人的感谢信:他在公园突发心脏病,通过应用求助,不到三分钟就有附近散步的医生赶来急救,等到救护车到达时,情况已经稳定。
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老人在信中写道,还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仍然充满温暖。
8
精神延续
随着援手应用的成功推广,陈默受邀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创新论坛。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从报道丁伯权事迹到参与应用开发的心路历程。
我们常常抱怨社会冷漠,但很少反思自己为改变这种现状做了什么,陈默说,丁伯权警官用生命告诉我,改变从行动开始,而不是抱怨。
论坛结束后,一位女士找到陈默。她自我介绍是唐女士——就是丁伯权最后救下的那位伤员。
那天如果不是丁警官,我可能已经死了。唐女士说,康复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回报这份恩情。后来看到你的报道和这款应用,我找到了方向。
唐女士现在成了一名志愿者,专门培训普通人基本的急救技能。丁警官救了我,我又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陈默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意识到,丁伯权的精神确实在延续,通过唐女士,通过援手应用,通过每一个被感动后选择行动的人。
回到办公室,陈默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寄信人是一位高铁乘务员,她写道:
读了您的文章,我很受触动。现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我不再犹豫是否干预,而是思考如何有效干预。上周,我成功调解了一起纠纷,双方最后竟然握手言和。谢谢您让我找到了勇气和专业精神的结合点。
陈默把这封信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每当遇到挫折时,就看一看它。
9
铜像揭幕
一年后,陈默再次登上高铁前往永昌县。这次他是去参加丁伯权纪念铜像的揭幕仪式。
车厢内,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位年轻人正在温和地提醒旁边乘客不要把音乐放得太大声,而被提醒者欣然接受并道歉。
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了,坐在陈默旁边的乘客评论道,前几天我还看到有人主动把行李重新摆放,给别人的大箱子让地方。
陈默笑笑没说话,心里却感到欣慰。他知道变化是缓慢的,但确实在发生。
到达永昌县,陈默惊讶地发现县城变化很大。不仅街道更加整洁,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似乎也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的学习丁伯权精神标语下,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志愿者协助交通引导,社区工作人员耐心解答问题,甚至小朋友都更加礼貌懂事。
丁伯权给了我们一种自豪感,县公安局局长在纪念仪式上说,他让我们明白,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关键在于选择和行动。
唐女士也出席了仪式,她现在是一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专门帮助事故幸存者心理康复和再就业。
痛苦没有白白浪费,她告诉陈默,它让我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
陈默被邀请在仪式上发言。他讲述了这一年来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人们最初的谨慎和犹豫,到后来的尝试和改变。
丁伯权警官曾经问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因为顾虑而选择冷漠,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陈默说,现在我想回答:我们会失去人性的温暖,失去联结彼此的纽带,最终失去作为共同体存在的意义。
仪式结束后,陈默独自站在丁伯权的铜像前。铜像塑造的是丁伯权微笑着向前伸手的姿势,基座上刻着他生前常说的话:只是做了该做的。
你做到了,老丁,陈默轻声说,你改变了很多人,包括我。
10
银幕再现
从永昌县返回后,陈默接到了一个特殊请求:一位导演想以丁伯权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一部电影,希望他能担任顾问。
陈默犹豫了。他担心商业化的表现会简化甚至扭曲丁伯权的精神和故事的复杂性。
但与导演深入交谈后,陈默打消了顾虑。导演不仅深入研究过丁伯权的生平,还计划采用一种现实主义风格来呈现故事,避免英雄主义的夸张表现。
我想展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导演说,他会害怕,会犹豫,但最终选择行动。这种选择比天生的勇敢更加可贵。
参与电影制作过程中,陈默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编剧、演员、制片人,每个人都对丁伯权的故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动。
一位年轻演员告诉陈默:准备角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怎么做。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否有那种勇气。但至少现在,我会更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电影拍摄完成后,首映式选择在永昌县举行。陈默坐在观众席上,看着银幕上重现那些他亲身经历的场景:高速公路上的救援、县公安局的采访、最后的告别...
当电影放到丁伯权决定冲向事故车辆的瞬间,镜头没有夸张的慢动作或悲壮的音乐,只是平静地展现了他的选择——就像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只是做了该做的。
观众席中传来低低的抽泣声。陈默注意到旁边坐着的一位年轻人悄悄擦去眼泪,然后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仿佛做出了什么决定。
电影结束后,掌声久久不息。许多人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在大厅里讨论电影和自己的生活。
陈默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
上次高铁上有人脱鞋,味道很大,我本来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开口。
要是我可能也不敢说,怕惹麻烦。
但看了电影后我在想,如果是丁伯权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probably
会礼貌地提醒吧。
其实可以告诉乘务员,让专业的人来处理...
陈默微笑着走出影院。夜空清澈,繁星点点。他想起丁伯权曾经说过,小时候爷爷告诉他,天上每一颗星都是地上一个善良人的灵魂。
老丁,你现在一定是其中最亮的一颗。陈默轻声说。
手机震动了一下,陈默看到援手应用推送的一条消息:附近有一位老人需要帮助过马路。他笑了笑,朝着指示的方向快步走去。
夜空下,城市依然繁忙而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而遥远时而接近。但总有那么一些人,选择伸出援手,选择连接而非隔绝,选择信任而非怀疑。
而这些选择的背后,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无比强大的信念:如果每个人都能多做一点点,世界就会变得好一点点。
正如丁伯权曾经做的那样,正如陈默现在正在做的那样,正如无数被感动和被激励的人开始尝试做的那样。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确实在发生,一次一个善举,一次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