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到发酸时,屏幕右下角的直播在线人数终于破了百。
她是个小透明天文主播,ID夏夜晚星,每天晚上在出租屋的阳台架起二手天文望远镜,对着镜头絮絮叨叨讲星座、说行星,偶尔运气好拍到流星,在线人数能冲一波三百。今晚云层厚,望远镜只能对着漆黑的夜空,她正准备跟观众说要不今天聊点地球琐事,直播软件突然弹出信号异常的红色提示,屏幕瞬间黑了下去。
不是吧,刚交的网费啊!林夏拍了拍路由器,指尖还没碰到开关,屏幕突然亮了——不是熟悉的直播界面,而是一片古色古香的木质屋顶,梁上挂着褪色的红色灯笼,风吹过,灯笼晃出昏黄的光。
镜头里慢慢走进一个人,穿着藏青色圆领袍,头戴小帽,腰里挂着个铜牌子,看起来像古装剧里的小吏。那人盯着镜头,脸都白了,手里的文书掉在地上:这……这是何物怎的能映出人影莫不是山中精怪
林夏的脑子嗡的一声,手里的水杯差点摔了:你……你是谁在拍古装剧吗哪个剧组的
古装剧小吏愣了,弯腰捡起文书,声音发颤,姑娘说的是何话某乃顺天府驿丞王二,此地是永乐十二年的北京驿馆,哪来的什么剧组你这‘精怪’,为何穿着如此怪异
永乐十二年北京驿馆林夏盯着屏幕里王二身上的衣服——圆领袍的形制、腰间的铜牌(那是明朝驿丞的腰牌),甚至他说话的半文半白,都不像是演的。她猛地抓过桌上的二手信号接收器——这是她上个月在旧货市场淘的,老板说能接收到一些特殊波段,她当时只当玩笑,难道……这玩意儿真能跨时空
你说现在是永乐十二年朱棣……哦不,当今陛下是永乐帝林夏的声音都在抖。
王二听到朱棣两个字,吓得赶紧跪下磕头:陛下名讳岂容直呼!姑娘……哦不,仙长饶命!某并非有意冲撞,只是不知仙长来自何方天界
屏幕外,林夏的直播间已经炸了。刚才信号黑掉时没走的观众,此刻全在刷弹幕:
卧槽!这是穿越了
主播别演了,这群演演技也太好了吧!
永乐十二年朱棣在位的时候真的假的
快让他拿个永乐通宝出来看看!
林夏咽了口唾沫,对着镜头说:王驿丞,你起来吧。我不是什么仙长,我来自……七百年后,你们说的‘天界’,其实是未来的人间。她顿了顿,指着桌上的手机,这个叫手机,能千里传声、记录影像,就像你们的信鸽,但比信鸽快千万倍。
王二半信半疑地站起来,盯着屏幕里的手机:千里传声比八百里加急还快仙长莫不是诓某
林夏拿起手机,拨通了闺蜜张悦的电话,开了免提。张悦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夏夏,你直播完了我刚刷到你直播间说有明朝人,真的假的
王二听到凭空出现的女声,吓得又后退一步,指着手机:这……这物件里竟有人声!
林夏挂了电话,把手机对着镜头转了一圈:这就是未来的通讯工具,不用骑马,不用驿站,随时随地都能跟千里之外的人说话。还有更厉害的,你看这个。她点开相册,找出一段高铁行驶的视频,凑到镜头前。
视频里,银白色的高铁在铁轨上飞驰,时速显示300公里,窗外的风景飞快倒退。王二的眼睛越睁越大,手都开始抖:此乃何物竟能跑这么快比陛下的御马还快十倍不止!若用于军需,岂不是能一日千里
这叫高铁,专门载人的,还有更快的叫飞机,能在天上飞,从北京到南京,一个时辰就能到。林夏又点开飞机的视频,你看,像大鸟一样,能坐几百人。
王二彻底傻了,扑通一声又跪下:仙长!此等神物,若能传于我朝,定能造福万民!某这就去禀报陛下!他爬起来,踉跄着跑出镜头,屏幕里只剩下晃动的灯笼。
林夏瘫坐在椅子上,看着直播间疯狂滚动的弹幕,在线人数已经破了万。她掐了自己一把,疼——这不是梦,她真的跟700年前的明朝连上了。
第二天,林夏的直播间彻底火了。女主播连线明朝
冲上热搜,平台给了流量推荐,在线人数峰值破了十万。下午三点,王二准时出现在镜头里,这次是在一个更华丽的房间——雕花木窗,黄绸窗帘,桌上摆着玉如意和青瓷瓶。
仙长,陛下已知晓此事,特命某请仙长‘入殿’。王二的声音比昨天稳了些,但还是带着敬畏,陛下在御书房等候,某已将您的‘法器’(指屏幕)架好,您……您可准备好了
林夏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摄像头:准备好了。
镜头一转,对准了御书房的主位。一个身穿明黄色龙袍的男人坐在那里,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正是永乐帝朱棣。他身后站着几个大臣,其中一个穿着学士服的,看起来像《永乐大典》的总纂解缙。
朱棣盯着屏幕,语气沉稳:你便是来自七百年后的‘仙长’昨日王驿丞所言,皆是真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陛下,我不是仙长,只是未来的普通人。林夏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昨日我说的高铁、飞机,还有手机,都是未来人类发明的工具,不是什么神物。她拿起手机,点开地图软件,找到明朝的疆域图,陛下您看,这是未来的地图软件,能显示天下疆域,比您的舆图更详细,还能实时定位。
朱棣凑上前,盯着屏幕里的地图,手指隔空点了点北平(明朝时北京叫北平)的位置:此处便是朕的都城七百年后,它叫什么
叫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比现在更繁华,有上千万人居住,高楼大厦有几百层,晚上灯火通明,像白昼一样。林夏点开北京夜景的视频,展示了国贸CBD、天安门广场的画面。
御书房里一片吸气声。解缙指着屏幕里的高楼:这……这楼竟能建这么高不怕塌吗
用钢筋和水泥建的,比木头结实百倍。林夏简单解释,就像你们用砖石建城墙,我们用更坚固的材料建房子。
朱棣沉默了片刻,突然问:七百年后,我大明还在吗朕的子孙,是否守住了江山
林夏的心一沉。她知道,明朝在崇祯年间灭亡,之后是清朝。但直接说明朝亡了,恐怕会刺激到朱棣。她斟酌着说:陛下,朝代更替是历史规律。七百年后,没有皇帝了,我们实行共和制,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人民当家作主朱棣皱起眉头,显然无法理解,没有皇帝,谁来治理天下岂不乱了套
靠法律和制度。林夏拿出一本《民法典》,翻到扉页,比如这个,叫民法典,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要遵守。就像陛下制定《大明律》,但我们的法律更完善,保护所有人的利益。
朱棣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看来七百年后的天下,与朕的时代大不相同。你若有空,可多给朕讲讲未来的事——比如你们吃什么,穿什么,如何生活。
从那天起,林夏的直播成了跨时空专栏。每天固定两个小时,连线明朝的御书房(后来朱棣专门让人给屏幕搭了个木架,放在御书房的角落),有时候是朱棣和大臣,有时候是后宫的嫔妃(她们好奇未来的女子穿什么),甚至有时候是太子朱高炽(他对未来的粮食产量很感兴趣)。
第一次展示现代美食时,林夏特意煮了一锅火锅。红汤翻滚,毛肚、肥牛、虾滑在锅里涮熟,她蘸着香油碟,吃得津津有味。屏幕那头,朱棣和大臣们看得眼睛发直。
这是何物为何要在沸水里煮着吃朱棣问。
叫火锅,是我们冬天常吃的美食,能边煮边吃,暖和又热闹。林夏夹起一片肥牛,这是牛肉,我们有专门的牧场养牛,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肉。还有这个,叫虾滑,是用虾肉做的,很嫩。
朱棣立刻让人传御厨:照着这个‘火锅’的样子,给朕做一份!结果御厨没见过火锅底料,用清水煮了肉,蘸着酱油,朱棣吃了一口就放下了:寡淡无味,还是仙长那锅里的东西看着香。
林夏笑着说:火锅的灵魂是锅底,要用辣椒、花椒、八角这些调料炒。陛下要是想要,我可以把调料的配方写给您,让御厨试试。
第二天,朱棣告诉林夏,御厨按配方做了锅底,虽然辣得他直冒汗,但确实好吃,还让后宫的嫔妃也尝了尝,引得一片称赞。林夏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居然让明朝的御膳房多了一道火锅菜——后来她查资料,发现明朝中后期的饮食记载里,真的出现了热锅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影响的。
除了美食,科普也是直播的重点。有一次,钦天监的监正问林夏:仙长,古人云‘天圆地方’,可您昨日说地球是圆的,绕着太阳转,这是为何
林夏找了个地球仪,对着镜头展示:您看,这就是地球的模型,是圆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大地是平的,是因为地球太大了。就像您站在城墙上,觉得城墙是平的,但从远处看,城墙是弯曲的。她又拿出一个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仪绕着手电筒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是一年,自己转一圈是一天,所以有白天和黑夜,有四季变化。
监正还是不信:若地球在转,我们为何感觉不到
就像您坐在船上,船在动,您却觉得是岸在动。林夏举了个例子,地球转得很稳,速度也均匀,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而且,我们能看到星星东升西落,就是因为地球在转。
朱棣让监正把林夏的话记下来,说:仙长所言虽离奇,但有理有据,可让钦天监研究研究。
直播还帮明朝解决了一个小麻烦。永乐十三年夏天,山东爆发瘟疫,死了不少人。朱棣愁得睡不着觉,在直播时跟林夏说了这件事。
陛下,瘟疫多是因为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这些东西肉眼看不见,藏在脏水里、垃圾里,或者病人的唾沫里。林夏赶紧说,要防治瘟疫,首先要让百姓勤洗手,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其次,要把病人隔离起来,避免传染;还要把垃圾烧掉,脏水倒掉,保持环境干净。
朱棣半信半疑,但还是下令让山东的官员按林夏说的做。没想到半个月后,瘟疫真的控制住了。朱棣在直播时对林夏连连道谢:仙长的法子真管用!山东那边报上来,病死的人少了,百姓也敢出门了。
林夏心里既高兴又有点慌——她知道,自己正在改变历史。以前只是饮食、观念的小变化,可防治瘟疫这件事,直接影响了明朝的人口和社会稳定,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变动
果然,麻烦很快来了。
那天直播,朱棣问林夏:仙长,郑和已准备第三次下西洋,你可知此次航行,会遇到什么危险
林夏脑子一热,脱口而出:陛下,郑和这次下西洋,会在印度半岛附近遇到风暴,船上的货物会受损,还有几个船员会生病。不过您别担心,让他们提前准备好避风的港口,多带些药材,就能减少损失。
她话刚说完,屏幕突然开始闪烁,出现密密麻麻的红色代码,一个机械音突兀地响起:警告!警告!检测到关键历史事件剧透,时空涟漪指数超标!时空管理者已介入,请立即停止干预历史,否则将强制切断跨时空信号!
林夏吓得脸都白了。朱棣和大臣们也慌了,盯着屏幕里的红色代码:这……这是什么为何有如此怪异的声音
机械音没理会朱棣,继续对林夏说:用户林夏,你通过跨时空直播,已多次轻微干预明朝历史(如传播火锅配方、改变瘟疫防治方式),此次剧透郑和下西洋的风暴事件,属于关键历史节点干预,若不纠正,将导致明朝航海技术提前发展,引发后续历史链条断裂,时空崩塌风险等级:高。
我……我不是故意的!林夏赶紧说,我只是想帮陛下减少损失,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轻微的文化、生活影响可容忍,但关键事件的剧透和干预,绝对禁止。机械音的语气缓和了些,给你两个选择:一,立即关闭跨时空直播,永久切断与明朝的信号连接;二,调整直播内容,不得剧透任何历史事件,不得传播超越明朝技术水平的知识(如蒸汽机、电力等),仅可展示现代文化、生活细节,且需接受时空管理局的实时监控。
林夏看着屏幕里焦急的朱棣,心里舍不得。这几个月的直播,她不仅收获了百万粉丝,还跟700年前的老祖宗建立了特殊的联系——朱棣会跟她聊治国的烦恼,解缙会跟她讨论文学,朱高炽会问她未来的农业技术。她不想就这么断了联系。
我选第二个。林夏坚定地说,我保证不剧透历史事件,不传播超前技术,只展示现代的文化和生活。
机械音沉默了几秒:同意。时空管理局将对你的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若再次违规,将强制关闭信号。红色代码消失,屏幕恢复正常,只是右上角多了一个小小的绿色监控图标。
朱棣松了口气:仙长,刚才那是什么莫非是天界的警示
算是吧。林夏苦笑,以后我不能再跟陛下说未来会发生的事了,也不能说那些太厉害的技术,只能跟您聊聊天,看看未来的文化和生活。
朱棣点点头:无妨,只要能与仙长保持联系,听听未来的事,朕就很满足了。
从那以后,林夏的直播内容变了。她不再展示高铁、飞机,也不再科普超前的科学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现代文化和传统传承上。
她会直播写毛笔字,展示现代书法家的作品,跟解缙讨论书法技巧;她会穿上汉服,讲解汉服的形制和历史,告诉朱棣,七百年后,他那个时代的衣服并没有消失,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会直播包饺子、包粽子,告诉他们这些传统美食在未来依然是节日的必备;她还会展示现代的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刺绣,告诉他们,未来的工匠依然在传承着古代的技艺。
有一次,林夏直播逛故宫,对着镜头展示太和殿、乾清宫:陛下,您看,这是您当年建的紫禁城,七百年后还在,成了国家博物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缅怀明朝的历史。
朱棣盯着屏幕里熟悉的宫殿,眼眶有些发红:没想到,朕的宫殿,七百年后还能被人记住。他让人拿来一幅自己画的《御苑春深图》,对着镜头展示:仙长,这是朕近日画的,赠予你,也算留个念想。
林夏看着画里的亭台楼阁,心里暖暖的:谢谢陛下,我会好好珍藏的。
她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直播间,每次直播都让观众看一眼。现代的观众们也被这种跨时空的连接打动,很多人开始关注明朝的历史,去故宫参观,去学习传统手工艺。
年底的时候,林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朱棣让人用快马把一本《永乐大典》的手抄本送了过来(当然,是通过时空信号传输的电子版,实体书无法跨时空)。解缙在旁边补充:仙长,这是《永乐大典》中关于天文、地理的部分,您若有兴趣,朕可让翰林院再抄录其他部分给您。
林夏把电子版的《永乐大典》分享给了国家图书馆,图书馆的专家们激动不已,说这对研究《永乐大典》的版本流传有重要意义。
直播还在继续。每天下午三点,林夏都会准时打开摄像头,跟700年前的老祖宗打招呼。朱棣会跟她聊今天处理了什么朝政,解缙会跟她分享新写的诗,朱高炽会跟她聊今年的收成。林夏也会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里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
有时候,林夏会想,这场跨时空的直播,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却在两个时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明朝的老祖宗们看到了自己的文化在未来得以传承,而现代的人们也通过直播,更了解了自己的历史。
有一天,朱棣在直播时说:仙长,朕以前总觉得,帝王的功绩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现在朕知道,只要文化还在,传统还在,后人就不会忘记我们。
林夏笑着说:陛下说得对。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和传承。我们记得您,记得《永乐大典》,记得紫禁城,就是因为这些文化还在我们的生活里。
屏幕右下角的监控图标闪了闪,像是在认同她的话。林夏知道,这场跨时空的直播,会一直继续下去——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两个时代的对话,是文化的传承,是跨越700年的情感连接。
直播结束时,林夏对着镜头挥挥手:陛下,解学士,明天见。
屏幕里,朱棣和解缙也挥了挥手,御书房的灯笼晃着暖黄的光,像700年前的星星,落在了她的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