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怀安工作室的投影熄灭后,沈青瓷连夜整理“终章”胶片内容,却发现关键证人——当年负责边境交接的边防官杨成志——在1952年调令后便彻底失踪,档案仅标注“因病退职”。她翻查祖父残卷,发现一段隐语:“滇南红山,庙不供佛,糖能蚀骨。”她意识到这是唯一地理线索,当即订票飞往云南普洱。临行前,她将胶片母本交予崔振声:“若我七日内无讯,发给《文脉》周刊。”
沈青瓷在边境小镇寻到杨成志之子杨守山,对方已年过六旬,因幼年目睹父亲被捕而患创伤性失忆,唯一留存记忆的方式是画——他反复绘制一座红顶庙宇,庙前有糖锅状烟囱,门匾歪斜写着“归烬”。沈青瓷对照卫星地图,锁定一处废弃国营糖厂遗址,但当地村民避之不及,称其为“鬼厂”,传言有“吃人糖鬼”。她察觉异常,暗中联系曾受沈家资助的向导阿婻,对方低声道:“厂子被程家人封了三十年,进去了,就别想活着出来。”
陆渊通过林晚照截获的情报得知沈青瓷动向,强撑高烧之躯驱车追至云南。暴雨倾盆中,他独自抵达糖厂外围,试图凭前世记忆定位入口。然而旧地图已失效,他在泥泞中反复踱步,头痛欲裂。突然,一道闪电劈下,他眼前骤现幻象:年轻时的自已躲在糖厂锅炉后,看见杨成志被两名戴程家徽章的男人拖入地下通道——徽章是双蛇缠剑,程家祖纹。他猛然记起:那是程母程素娥的私人卫队。幻象消散,他跪倒在雨中呕血,却用手机录下坐标发给沈青瓷。
沈青瓷与阿婻趁夜潜入糖厂,发现外围已被老刀带领的佣兵布防,巡逻犬与红外警戒交错。她观察地形,发现糖厂废弃的输糖管道仍连通地下,管道内壁残留老式刻痕——正是《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流蜜引路”标记,为当年工人避难所用。她拆下录音笔电池,改装为简易电磁干扰器,短暂瘫痪一处监控节点,两人借管道潜入。途中,阿婻低声告知:“程素娥每年清明都来厂里烧纸,念的不是儿子,是‘家训’。”
地下监室中,沈青瓷终于找到垂暮的杨成志,老人神志模糊,只反复念叨:“糖……不能化……证词在糖心里。”她撬开墙角一口废弃糖锅,发现内层封存一铁盒,盒中是1951年边防交接原始记录:周、程合谋走私国宝,沈祖父截留文物是为防止流失,却被诬为主犯;陆父曾写下证词,但程素娥派人绑架幼年陆渊,逼其焚稿。她正欲撤离,警报骤响——老刀率人封锁出口,冷声道:“程老太太说了,灯来了,就得灭。”
千钧一发之际,陆渊踉跄现身,手中握着一枚烧得发黑的程家徽章碎片——那是他幻象中拾取的“记忆信物”。他以私人卫星定位呼叫边境执法支援,通时引爆预先埋设的烟雾弹,制造混乱。他扶墙喘息,意识模糊,却准确指出另一条隐秘通风道:“走……锅炉房……轮廓——双蛇缠剑,程家祖纹。沈青瓷收到照片,瞳孔骤缩:这正是她曾在祖父残卷中见过的“伪证印章”。
卫生所条件简陋,杨成志生命l征持续下降。沈青瓷翻查祖父笔记,发现“归烬会”曾设三处暗炉,分别位于南京、上海、滇南,用于焚烧机密文件。她立即联系苏怀安,请他调阅民国时期使馆区建筑档案,确认滇南炉址是否与糖厂锅炉结构吻合。苏怀安回传图纸:糖厂主锅炉内嵌铜夹层,设计与《营造法式·焚章卷》记载一致——“火不外泄,灰不留痕”。
阿婻带来消息:程素娥已派人接管镇上唯一救护车,并封锁通往县城的山路。沈青瓷当机立断,将铁盒交给崔振声空运回沪,自已留下守侯证人。她彻夜守在病床前,轻声诵读《牡丹亭》选段——那是祖父常哼的曲子,也是开启使馆密道的声波钥匙。奇迹般地,杨成志手指微动,竟跟着哼出半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黎明时分,老人短暂清醒,望着沈青瓷手中的青铜灯,低语:“你爷爷……把真清单熔进炉底铜芯了……说‘火能毁物,也能铸证’。”随即再次陷入昏迷。沈青瓷立刻致电陆渊私人工程队,请他们携带便携式金属探伤仪赶赴糖厂遗址,目标:锅炉第三根支撑柱后的铜炉基座。
与此通时,林晚照发来紧急消息:陆昭宁已联合三位权威专家召开闭门会议,拟以“历史档案真实性存疑”为由,建议文化部封禁所有相关报道。沈青瓷站在卫生所窗前,看着天边微光,将录音笔贴近唇边:“《糖火照心:一个被烧掉的名字》——今晚十点,全网直播。这一次,我不再等许可。”远处,陆渊在病床上猛然睁眼,望着天花板喃喃:“她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