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16章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林涛点了点头,将测试电路板小心的放在传送带的起始位置。
绿色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各种电子元件,银白色的焊盘在灯光下闪着金属光泽。
这块板子的命运,将决定整台设备的成败。
传送带开始缓慢移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电路板被夹具牢牢固定,平稳的向前滑行。
车间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能听到设备运转的机械声和远处收音机装配车间传来的嘈杂声。
“助焊剂喷淋系统启动。”
李明华按下一个红色按钮。
细密的雾状助焊剂从喷嘴中喷出,在电路板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
改进后的喷嘴效果明显好了很多,雾化颗粒细腻均匀,完全覆盖了所有焊盘。
电路板继续前行,很快就到达了焊料槽的上方。
这是最关键的时刻,液体焊锡会通过波峰与电路板底部的焊盘接触,完成自动焊接过程。
林涛紧盯着焊接区域,心跳开始加速。
这么多人的努力,不分的加班,所有的付出都将在这一刻见分晓。
“红星,实时监控焊接过程的各项参数。”
“监控进行中:焊料温度稳定,接触时间08秒,焊锡润湿良好,未发现虚焊现象。预测焊接质量为优良。”
电路板缓缓通过焊料槽,银白色的焊锡在波峰作用下与每一个焊盘完美结合。
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两分钟,但对在场的每个人来说,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传送带的另一端,完成焊接的电路板静静的躺在接料盘中。
所有的焊点都呈现出标准的圆锥形状,表面光滑饱满,没有任何瑕疵。
这是只有自动化设备才能达到的焊接质量。
“这活干得真漂亮,比手工焊的强多了。”
王师傅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焊点,粗糙的手指轻抚着电路板的表面。
李明华用万用表逐一测试着电路的导通情况。
红色的探针在各个焊点间移动,仪表上的指针每次都准确指向导通位置。
208个焊点,没有一个虚焊或断路。
“林厂长,全部测试通过!”
李明华放下万用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辛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台自主制造的波峰焊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试验。
林涛拿起那块测试电路板,在阳光下仔细端详。
每一个焊点都完美无瑕,这代表着新阳无线电厂正式迈入了自动化生产的新时代。
“红星,计算采用波峰焊接后的生产效率提升幅度。”
“计算完成:采用波峰焊接后,单板焊接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2分钟,效率提升2150。日产能可从180台提升至400台以上。”
王红林快步跑到车间外面,不一会儿就带回来十几个工人。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厂区,一车间和二车间的工人都跑来参观这台神奇的设备。
“这家伙真能自己焊电路板?”
“看起来挺简单的,放上去就自己焊好了。”
“以后咱们的活轻松多了。”
工人们围在设备旁边,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虽然大部分人看不懂复杂的技术原理,但都能感受到这台设备的重要意义。
下午时分,正式的批量试产开始了。
一块块收音机电路板被源源不断的送上传送带,经过助焊剂处理、波峰焊接、冷却检测等工序,最后变成完美的成品。
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没有丝毫停顿。
焊料槽中的液体焊锡在恒温控制下保持着理想的流动状态,每一块电路板都能得到完全相同的焊接质量。
林涛站在设备旁边,看着一块块电路板从传送带上滑下。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切身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三车间里就传来了忙碌的拆卸声。
几个工人小心翼翼的将波峰焊机的各个部件分解,准备转运到一车间进行正式投产。
“轻点,别磕着了控制面板。”
李明华在一旁指挥着,额头上渗着细汗。
这台设备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每一个螺丝都不能有闪失。
王师傅和几个老工人抬起沉重的焊料槽,钢铁的重量让他们的胳膊青筋暴起。
不锈钢表面在晨光下反射着冷峻的光芒,内壁的精密弧度依然完美无瑕。
一车间里早已腾出了最好的位置。
正对着主通道的地方,阳光从高大的钢窗洒进来,形成一片明亮的工作区域。
水泥地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连一点铁屑都看不到。
“林厂长,咱们这就算是进入机械化时代了?”
装配工人小刘搬着椅子让开位置,眼睛里满是好奇。
在1979年的工厂里,能见到这样的自动化设备确实是件新鲜事。
林涛没有回答,而是蹲在设备旁边检查着每一个连接部位。
搬运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松动,否则就要重新调试。
他的手指在各个接头上轻抚着,确保每一处都牢固可靠。
“红星,分析设备在新环境中的运行稳定性。”
林涛在心里默默询问。
“环境分析完成:一车间通风条件良好,温湿度适宜,电源供应稳定。预计设备运行不会受到影响。建议重新校准温控系统,确保焊接质量。”
李明华趴在地上连接着电源线路。
一车间的配电系统比三车间要复杂一些,需要重新布线。
他的工装膝盖部分很快就沾满了水泥粉尘,但专注的神情没有丝毫松懈。
午饭时分,设备安装基本完成。
银白色的波峰焊机静静矗立在车间中央,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工人。
大家虽然都在吃饭,但视线却不时投向这台神奇的机器。
“小张,这家伙一天能焊多少块电路板?”
年轻的装配工人小王咬着馒头问道。
“按照设计能力,一天至少四百块。”
张卫东放下饭盒,用手比划着。
“相当于二十个工人的手工焊接量。”
车间里传出一阵惊叹声。
四百块电路板,这个数字让习惯了手工作业的工人们感到震撼。
第一块电路板被放在传送带上,缓缓向前移动。
车间里的工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围成一圈观看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助焊剂的雾化效果依然完美,细密的液滴均匀覆盖在焊盘表面。
“这活真是干得漂亮。”
老王师傅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焊点,粗糙的手指轻点着电路板表面。
紧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一块接一块的电路板源源不断的通过设备。
每一块的焊接质量都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