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桔梗怎么卖?”
江尘蹲在摊前问道。
男人抬眼,一脸不耐烦:“又是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耽误事。”
“我这不是货比三家嘛,别家都卖十文一斤。”
“那你去买别家的。”
男人摆出不想做生意的样子,重新垂下眼,“我家的十二文一斤,不还价。”
“算了。”
江尘像是下了决心,“还是你家的品相看着好,称一斤吧。”
“算你小子有眼光。”
男人笑了声,丢过来一根草绳,“自己挑,保准比别家的药效足。”
江尘接过草绳,随意抓了一把桔梗系好,称重、付钱,一气呵成。
提着桔梗离开时,那摊主已重新坐下,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沈砚秋一路看下来,忍不住发问:“这桔梗明明没刚才那家品相好,还贵两文,你怎么偏买这家的?”
“而且
是江叔染了风寒吗?你买桔梗做什么?”
她刚才就想开口,见江尘爽快付钱,又把话咽了回去。
“家里没人生病。”
江尘得手后,在沈砚秋面,带着几分得意举起桔梗,“你认得药材?”
沈砚秋点头:“看过些医书。”
说着就念叨起来:“桔梗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
“你家中没人生病,买它做什么?”
江尘见已走出那条街,随便找了个无人角落。
解开草绳将桔梗铺开,展示在沈砚秋面前:“看看,哪株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不都是桔梗”
话没说完,沈砚秋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手指轻轻碰向正中间那株,将其拿在掌心中。
这一株,比寻常桔梗瘦了近一半。
表皮不是桔梗的光滑黄褐,而是带着点暗沉的土黄;
桔梗的须子又粗又直,这株的须根却细如棉线,弯弯曲曲缠在一起,须上还沾着几个针尖大的紫褐色小点。
“这是”
沈砚秋的手不由自主的小心翼翼起来,“野山参?!”
桔梗,不过十几文钱一斤!
可一年生的野山参幼苗,拿到药铺就能换一两银子;
每多一年,价钱便涨一两;
若是年份破十,要二十两银子!药铺绝不会还价。
这简直是撞大运了,才能从桔梗里买到野山参吧。
沈砚秋难以置信地看向江尘:“你怎么认出来的?”
“就摆在那儿啊。”
江尘说得轻描淡写,“你能认出来,我怎么会认不出?我可是从小在山里长大的。”
这话沈砚秋倒没怀疑。
山民靠山吃山,认得草药不稀奇。
可
“认得”
和
“一眼认出”
是两回事。
若不是江尘挑出来,她到现在也发现不了异常。
从那么多桔梗里,一眼找到这株细小的野山参,这份眼力绝非寻常人所有。
“怎么样,现在信我能挣到买刀的钱了吧?”
“信了。”
沈砚秋下意识颔首,她当时不是没听到江尘的话,只是懒得回应,觉得他只是说大话而已。
“看来那些说你不学无术的传言,都是假的。”
她心中已经确定,村中关于江尘的传言。
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就是世人有眼不识赤金。
江尘差点哭了,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要摆脱原主的泼皮人设了!
“不过
无赖好色大概是真的。”
沈砚秋仍记得方才江尘趁机握她手的事。羞意褪去后,忍不刺他一下。
“额我必须严正声明!
这才是最大的以讹传讹!”
“呵~”
沈砚秋转过头去,明显不想听他辩解。
“好吧。”
江尘知道扭转人设,任重道远,不能急于一时。
转而道,“那现在去药铺?”
单独收好野山参后,两人直奔药铺。
沈砚秋先上前去:“掌柜,抓药。”
药铺掌柜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正在整理药材。
听见动静转过身来,问了一句:“有药方吗?”
沈砚秋从怀中取出四折的黄纸递过去,掌柜展开细看。
“要几日的?”
“十日。”
她想着,十天光景,爹爹的病该好转了;
若是还不好,就得带他来城里诊治了。
掌柜转身抓药,很快提着几包叠成方块的药走回来:“八钱银子,或者九百大钱。”
一两银子,等于一贯大钱,也就是一千文。
可银贵铜贱,市场一两银子是能换回来一千一百文大钱的。
沈砚秋递过两粒银子,掌柜称过后,将药递了出来。
沈砚秋收好药,转头看向江尘。
他这才走上前,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掌柜,收药材吗?”
沈砚秋看去,却不是刚刚买来的野山参。
不由有些好奇的探头过去。
掌柜终于打起了精神:“什么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