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芝看着沈平的试卷,先是一愣,而后惊讶的合不拢嘴。
他自然知道沈平天赋过人,才华横溢,肯定不会令他失望。
但杜春芝万万没想到,沈平竟能将策论写的如此务实,如此的经世致用。
背书、解析和作诗,可是跟策略无法相提并论的。
若不是满腹经纶,深谙民间疾苦,是绝对写不出来经世致用的策论的。
杜春芝没想到沈平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将策论写的如此精彩,如此接地气。
这都已经不是深谙民间疾苦的事情了。
这就好像是沈平亲身经历过水患,甚至是参与治理过水患一般。
尤其是这以工代赈的计策,简直是令杜春芝惊为天人。
这样既让灾民得到了粮食,还让朝廷得到了修缮河堤的充足劳动力,简直是一举两得。
杜春芝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与骄傲。
虽然沈平如今只写了《急赈以救垂绝》和《安置以定其居》,这短短的两条。
但他已经感觉,沈平这次月考的魁首之位已经稳了。
那杨震即便再才华横溢,肯定也无法跟沈平这策论相提并论。
这策论别说是他杜春芝,即便是满朝文武,他都感觉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如此经世致用的策论来。
杜春芝感觉,沈平这策论,不单单是夺得魁首的问题,是真的很有可能被朝廷所采纳。
一个国子监在读监生的赈灾策略被朝廷采纳。
杜春芝都无法想象这份荣光该有多么的光辉。
他作为沈平的老师,定然也会被这份光辉所照耀的到。
杜春芝感觉他的国子监司业之位,真的已经稳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他站在沈平身边,震惊着,畅想着。
沈平却是丝毫没有感觉到杜春芝的存在,手中笔墨依旧没有停止。
“三、修废以复其业。
洪患之后,非独赈灾,更需复灾民生计,方能长久。
其一,疏通河道。以灾民壮丁和卫所府兵相互配合,修固河堤,疏通河道,尤其是太湖、鄱阳湖等水汇之处,需对河堤加宽三尺,防止来年决堤,完工之后,对参与修筑河堤的灾民进行赋税减免。”
其二,均税核田。洪灾过后,命府县官吏联合,亲率各县里正,对毁坏田地进行丈量,将被毁田亩按照轻、中、重三个损毁等级进行划分,轻毁免税一年,中毁免税二年,重毁免税三年,严谨府县逼税。
其三,农田补种。洪灾过后,府县应立刻组织灾民补种绿豆、荞麦等速生农作物,收成之后,由官府平价收购,避免奸商压价,愚弄百姓。”
当沈平写完第三条的时候,崇志堂内有几名学子已经交了卷。
这个策论对于寻常学子而言,确实有些困难。
毕竟赈灾这件事,对于朝廷而言都是难事,更别说这些国子监养尊处优的学子了。
宋恺见有人交卷,也跟着将卷子交了上去。
不过他交的乃是白卷,估计也是整个国子监第一个敢交白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