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将军与我的乱世情 > 第一章

第一章
梨花巷遇,惊鸿一瞥
暮春的江南,细雨如丝,打湿了苏州城的青石板路。沈府的马车碾过积水,车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车内少女清丽的面容。沈清沅,苏州知府沈知远的独女,正依着车窗看巷口的梨花。雪白的花瓣落了满巷,像铺了层碎雪,她看得入神,指尖无意识地捻着袖口绣的缠枝莲
——
那是母亲生前教她的绣法,针脚里藏着对安稳岁月的念想。
小姐,前面堵着了。
车夫老周的声音传来,带着几分无奈。清沅掀开车帘,只见巷口围了群人,吵吵嚷嚷的。挤在最前面的是两个醉汉,正对着个穿灰布短打的少年推搡,少年手里的药包散了一地,褐色的药汁溅在青石板上,晕开深色的印子,连带着几片被踩烂的梨花,看着格外刺眼。
哪来的野小子,敢挡爷的路
醉汉挥着拳头,酒气熏天,另一个则抬脚要踩地上的药材。少年约莫十七八岁,身形挺拔,虽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却掩不住一身锐气
——
脊背挺得笔直,下颌线绷得紧,像柄未出鞘却已露锋芒的剑。他抿着唇,攥紧了拳,指节泛白,却没还手,只是低声道:我娘重病在床,这些药不能毁。
许是怕误了送药的时辰,他连眼神都带着几分急切。
清沅心头一动,刚要让侍女晚晴递银子给老周,晚晴却按住她的手:小姐,这些醉汉蛮横,银子未必管用,不如我去说。
她挽起袖子,快步上前,声音清亮却不失分寸:二位爷,这少年急着送药救病母,你们要是伤了他、毁了药,耽误了救治,可是要担人命的!苏州府衙离这不远,真闹到官差面前,二位吃不了兜着走。
醉汉本想发作,见晚晴虽瘦小却眼神坚定,又瞥见她身后马车的银纹装饰
——
那是知府府衙的标识,悻悻地骂了两句,被老周趁机塞了碎银后,骂骂咧咧地扬长而去。
少年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捡着散落的药材,指尖被瓷药碗的碎片划破,渗出血珠也没察觉。清沅看着那滴落在药渣上的血,轻声道:晚晴,把我的伤药给他。
晚晴应了声,捧着小巧的锦盒走过去,蹲下身轻轻拉住少年的手:公子忍忍,这是我家小姐的金疮药,止血快还不留疤。
少年抬头,清沅正好对上他的眼。那是双极亮的眸子,像淬了星光,带着几分警惕,却又透着纯粹的坚毅,仿佛能看透人心底的尘埃。他看了眼马车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晚晴手里的锦盒,郑重地拱手道:多谢小姐与姑娘相助,不知小姐芳名,日后也好报答。
举手之劳,不必挂怀。
清沅的声音隔着雨帘传来,轻柔却清晰,像落在梨花上的细雨。马车重新动了起来,晚晴凑到车边,忍着笑低声说:小姐,方才我帮他包扎时,看见他耳朵都红了,还偷偷往咱们马车这边望呢。
清沅脸颊微红,拢了拢车帘,指尖却忍不住摩挲着袖口的缠枝莲
——
心里竟莫名记下了那双亮如星辰的眼,还有少年掌心的薄茧。她那时还不知道,这个叫萧策的少年,会在日后的岁月里,成为她生命里最耀眼的光,也最沉重的劫。
第二章
兵法相赠,暗生情愫
半月后,沈府的朱门被叩响,来的是苏州府衙的差役,递上的帖子烫着金边
——
边关传来捷报,少年将军萧策率三千轻骑,在雁门关外击溃了来犯的匈奴主力,斩敌三千、俘虏匈奴贵族数人,圣上龙颜大悦,特准他回乡省亲。而萧策的家乡,正是苏州。沈知远作为知府,自然要设宴款待这位少年英雄。
清沅躲在屏风后,听着前厅传来的爽朗笑声,心跳不由得快了几分,连手里的绣绷都差点戳到指尖。晚晴趴在屏风边,悄悄探出头,又缩回来压低声音:小姐,真的是梨花巷那少年!穿银甲比灰布衫好看多了,肩宽腰窄的,站在大人身边,比大人还挺拔呢!
清沅攥紧了帕子,指尖有些发凉
——
她既想再看看那双眼睛,又怕被人察觉心事。
正犹豫间,沈知远的声音传来:沅儿,过来给萧将军奉茶。
清沅深吸一口气,理了理裙摆,端着茶盘走进前厅。厅中站着个身着银甲的少年,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甲片泛着冷光,却衬得他面容更显英气。他褪去了灰布短打,换上铠甲后,眉宇间多了几分沙场磨砺出的威严,只是那双眼睛,依旧亮得惊人。萧策正与沈知远说话,余光瞥见进来的少女,动作顿了顿
——
他认出了这双清澈的眼,像江南春日的湖水,干净得让人心安。
父亲,喝茶。
清沅把茶盘递过去,声音尽量平稳,却不敢抬头看萧策。沈知远笑着接过,对萧策道:这是小女清沅,平日里被我惯坏了,少见外人。
萧策拱手,声音比半月前多了几分沉稳,却依旧温和:见过沈小姐。
他的目光落在清沅身上,比上次多了几分郑重,又扫过一旁侍立的晚晴,点头致意:当日梨花巷多谢姑娘相助,萧某还未道谢。
晚晴忙躬身回礼:将军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
宴席上,萧策谈吐不凡,说起边关战事时,眼神发亮,讲起如何用计谋诱敌深入、如何保护百姓撤离时,又透着对苍生的体恤。清沅坐在一旁静静听着,晚晴则在她耳边小声补充细节:小姐你看,将军左手食指有道浅疤,定是上次捡药时被瓷片划的,还没好全呢。方才我听差役说,将军在边关打仗时,为了救一个小兵,胳膊还中过箭,现在肯定还贴着膏药。
清沅顺着晚晴的目光望去,果然见萧策食指上的疤,心里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
原来这般英勇的将军,也有温柔细心的一面。
宴席散后,萧策正要告辞,清沅却鼓起勇气叫住了他:萧将军,请留步。
她转身回房,取来一本线装的《孙子兵法》,书页边缘泛着旧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她的批注。这是我父亲收藏的孤本,我看将军对兵法颇有见地,或许用得上。
萧策接过书,指尖触到书页上细腻的字迹,心头一暖
——
那些批注不仅有对兵法的解读,还有对战场局势的思考,可见写批注的人用了心。他翻开书,扉页上用小楷写着一行字:愿将军此去,护国安邦,平安归来。
字迹娟秀,却透着坚定。
多谢沈小姐。
萧策握紧了书,目光灼灼地看着清沅,仿佛要把她的模样刻进心里,萧某定不负小姐所托,也不负家国百姓。
晚晴站在一旁,悄悄给清沅使了个眼色,清沅脸颊泛红,连忙低下头:将军一路保重。
萧策又看了她一眼,才转身离去。夕阳的余晖落在三人身上,庭院里的梨花飘落在青石板上,空气中仿佛飘着梨花的清香,情愫在心底悄悄发芽,像雨后的春草,挡都挡不住。
第三章
边关急报,生死别离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得像一场梦。不过一月,苏州城还没褪去初夏的暖意,边关的急报就像一块巨石,砸破了平静。驿站的快马昼夜不停奔来,递上的奏折用红漆标注着
加急——
匈奴再次来犯,这次领兵的是匈奴王的弟弟,兵力是上次的三倍,雁门关告急,圣上命萧策即刻返京,领兵出征。
消息传到沈府时,清沅正在绣荷包,针脚猛地扎进指尖,渗出鲜红的血珠,滴在绣了一半的雄鹰翅膀上,像朵刺眼的红梅。晚晴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取来药粉和纱布:小姐别急,将军那么厉害,肯定能平安的。
可清沅顾不上疼,攥着带血的荷包就往萧府跑,晚晴拎着她的披风,一路小跑跟在后面,嘴里还不停安慰:小姐慢点,小心脚下,咱们总能赶上见将军一面的。
萧府的门敞开着,亲兵们正忙着搬运行装,甲胄碰撞的声音格外刺耳。萧策穿着常服,正低头与副将交代事宜,看见气喘吁吁的清沅,连忙迎上去,伸手想扶她,又怕唐突,只停在半空:沈小姐,怎么来了外面风大,仔细着凉。
清沅把荷包递给他,荷包上的雄鹰绣得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
——
这是她熬了三个通宵绣成的,想等他生辰时送,现在却只能仓促交出。这个给你,愿它能护你平安。
她的声音带着哽咽,眼眶泛红,泪水在睫毛上打转,却强忍着没掉下来。
萧策接过荷包,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布料上残留的体温。他轻声道:清沅,等我回来。
这是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没有
沈小姐
的疏离,只有满心的温柔,像春风拂过梨花。清沅点点头,泪水还是落了下来,砸在萧策的手背上,烫得他心口发紧。萧策抬手想替她擦去眼泪,手指都碰到了她的脸颊,却又猛地收回
——
他怕自己一旦触碰,就舍不得离开这江南的温柔乡,舍不得眼前的人。
data-fanqie-type=pay_tag>
我走后,你要照顾好自己,别总为我担心。
萧策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玉佩是暖玉,刻着

字,这是我娘留给我的,你戴着,就当我陪着你。
清沅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里,玉佩的温度透过掌心传到心底。待我平定边关,定回来求沈大人,八抬大轿娶你为妻。
晚晴在一旁帮腔,眼眶也红了:将军放心,我定会看好小姐,不让她胡思乱想,还会帮她给将军写信呢。
清沅咬着唇用力点头,看着萧策转身登上战马,银甲在阳光下闪着光,直到马蹄声远去,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
萧策走后,清沅每天都去城墙上等信。边关的书信来得慢,每次收到信,她都要反复读好几遍,从字里行间找他平安的痕迹
——
萧策会写边关的胡杨林有多壮美,写士兵们围着火炉吃烤肉,也会写
近日安好,勿念,却从不说自己中了流矢、得了风寒。晚晴则帮她整理书信,把萧策提到的风物画成小图:小姐你看,将军说的胡杨林是这样的,叶子黄的时候像撒了满地金子,等他回来,咱们一起去看好不好
清沅笑着点头,把画纸小心收进木盒,却没说自己有多怕,怕他再也回不来。
可三个月后,书信突然断了。起初清沅还安慰自己,是边关战事紧,萧策没时间写信,可没过多久,京城传来的消息像惊雷劈在她头上
——
萧策在一次追击战中,中了匈奴的埋伏,军队溃散,他本人生死未卜。更让人心慌的是,有逃回来的士兵说,匈奴王庭的珠公主耶律珠,在战场上

走了萧策,还说要让他做匈奴的驸马。
清沅听到消息时,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手里的玉佩

地掉在地上,摔出一道裂纹。晚晴连忙扶住她,坚定地说:小姐,咱们去找将军!我小时候跟着爹学过认路,还会点草药,能照顾你。那些传言肯定是假的,将军心里有你,绝不会答应匈奴公主的!
清沅看着晚晴,泪水落下:晚晴,路上太危险了,我不能带你去。
晚晴却摇头,把草药包塞进她的行囊:小姐去哪我去哪,咱们是一起的。
两人偷偷收拾了行李,乔装成平民少女,坐着马车往边关赶。一路上风餐露宿,晚晴不仅要赶车,还要帮清沅遮挡风沙,夜里还要警惕劫匪和兵痞。有次遇到乱兵抢劫,晚晴把清沅藏在车底,自己拿着木棍周旋,胳膊被打青了也没说。清沅缩在车底,听着外面的动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萧策,你一定要等着我,别信那些传言,我来救你了。
第四章
千里寻夫,生死与共
边关的冬天格外寒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带着沙砾,打在人身上生疼。清沅和晚晴终于赶到边关重镇雁门关时,身上的棉袄早已被风雪打湿,冻得硬邦邦的,两人的脸和手都冻出了冻疮。晚晴把自己的棉袄裹在清沅身上,又把暖手的汤婆子塞进她怀里:小姐你在客栈等着,我去打听消息。
可她跑了一整天,问遍了军营附近的客栈、药铺,都没人知道萧策的下落
——
士兵们要么摇头,要么说
将军被俘,凶多吉少,没人敢多提耶律珠的事。
就在清沅快要绝望时,晚晴拉着一个瘸腿的老兵过来,老兵手里还拿着个眼熟的荷包
——
那是清沅送给萧策的雄鹰荷包,只是边角磨破了,上面还沾着暗红的血迹。小姐,他认识将军的荷包!
晚晴的声音都在发颤。老兵看着清沅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姑娘,你是萧将军的亲人吧萧将军确实中了埋伏,但他没死,只是被匈奴俘虏了,关在漠北的王庭。那匈奴珠公主耶律珠,对将军倒是‘客气’,每天送吃送喝,还不让人虐待他,可也不放他走,说要等将军点头做驸马。
清沅的心猛地一沉,却又燃起了希望
——
只要萧策还活着,就有救。她找到雁门关的守将赵将军,跪在帐前不肯起来:赵将军,求您救救萧策!他是忠臣,不能落在匈奴人手里!
赵将军敬佩萧策的为人,也同情清沅的遭遇,沉吟半晌,给了她们一批干粮和两匹好马,还派了两个亲信护卫:匈奴王庭在漠北深处,一路上都是沙漠戈壁,你们小心。我这两个手下熟悉地形,能帮你们避开匈奴的巡逻队。
出发前,晚晴把草药包重新整理,分门别类装好:小姐,这是驱寒的生姜片,这是止血的金疮药,还有解蛇毒的草药,咱们都备好了,一定能救出将军。
一路上,她们躲过了好几波匈奴的巡逻兵。有次巡逻兵突然折返,晚晴急中生智,带着清沅躲进沙棘丛,自己的手臂被棘刺划得鲜血淋漓,也没敢出声,怕惊动了巡逻兵。穿过茫茫沙漠时,清沅因为水土不服,中暑昏迷,嘴唇干裂得渗血。晚晴背着她走了半里地,终于找到一处水源,又用带来的草药熬了清凉的汤,一勺一勺喂给清沅,守着她直到半夜醒来。清沅看着晚晴布满血丝的眼睛,哽咽着说:晚晴,委屈你了。
晚晴却笑着摇头:小姐没事就好,将军还等着咱们呢。
终于抵达匈奴王庭附近时,已是深夜。王庭外的篝火亮得刺眼,巡逻的士兵提着弯刀来回走动,盔甲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晚晴趴在沙丘后,仔细观察守卫的换班规律,小声对清沅说:小姐,三更天守卫最松懈,换班的时候有半柱香的空隙,咱们那时行动。
清沅点头,手心却攥得发紧
——
她既怕救不出萧策,又怕见到他时,他真的如传言所说,动摇了心思。
三更时分,守卫生硬的匈奴话传来,换班的士兵开始交接。晚晴趁机带着清沅和护卫潜入,她手里拿着迷药,动作轻巧得像只猫,趁着守卫转身的瞬间,把迷药捂在他们口鼻上,没一会儿,两个守卫就软倒在地。几人悄悄冲进萧策被关押的大帐,帐内的烛火摇曳,萧策正靠在柱子上,穿着匈奴人的锦袍,却没系腰带,脸色苍白,手臂上还缠着绷带
——
显然是受了伤。
萧策听见动静,猛地睁开眼,看见清沅,眼里满是震惊和心疼,挣扎着要站起来,却因为虚弱晃了晃:清沅,你怎么来了这里危险,快回去!
我不回去,我要带你一起走!
清沅跑过去扶住他,手指碰到他手臂的绷带,才发现绷带下还在渗血。她连忙解开自己的披风,想帮他包扎,却听见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有女子的呵斥声
——
是耶律珠!
谁敢动我的人
耶律珠掀开门帘走进来,她穿着匈奴的华服,头戴金冠,眉眼间带着几分英气,却也透着不容置疑的强势。她看见清沅,眼神一冷,对身后的士兵下令:把这两个汉人女子抓起来!
士兵们冲上来,萧策立刻挡在清沅身前,从靴子里抽出一把短刀
——
那是他偷偷藏的:不准碰她!
耶律珠看着他,语气带着委屈:萧策,我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护着她只要你答应做我的驸马,我让父王退兵,还能保你荣华富贵,不比跟着这个江南女子强
我萧策生是大晋的人,死是大晋的鬼,绝不会做叛国贼!
萧策的声音虽虚弱,却格外坚定。晚晴趁机拿起地上的铜灯,朝士兵扔过去,灯油洒了一地,火光瞬间燃起。小姐,快帮将军解锁链!
晚晴喊道,自己则拿起地上的刀,挡在清沅身前。她虽力气小,却凭着灵活的身法,避开士兵的攻击,还趁乱划伤了一个士兵的手臂。
清沅手抖着解开萧策的锁链,萧策拉着她就往外冲。耶律珠看着他们的背影,眼里闪过一丝不甘,却还是下令:别伤了萧策,抓活的!
士兵们不敢下死手,动作慢了几分,可架不住人多,清沅和萧策很快被围在中间。萧策把清沅护在身后,与士兵厮杀,短刀上很快染满鲜血,手臂的伤口也裂开了,鲜血渗进衣料,红得刺眼。
清沅,你快走!
萧策把她推到亲信身边,让赵将军的人带你走,别管我!
清沅却摇头,拿起地上的刀,冲上去和他并肩作战:萧策,要走一起走,我不会丢下你!
就在三人快要支撑不住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
是赵将军带着援兵来了!匈奴士兵见状,纷纷撤退。耶律珠站在原地,看着萧策扶着清沅的背影,眼里满是落寞,却没再下令追击。
萧策虚弱地笑了笑,倒在清沅怀里,声音轻得像风:清沅,我就知道,你会来救我的。那些传言都是假的,我从没答应过她……
清沅抱着他,泪水落在他的衣襟上:我知道,我信你。
晚晴擦了擦脸上的血和灰,笑着说:将军没事就好,咱们终于能回家了。
远处的雁门关在夕阳下泛着光,像一道温暖的屏障,护着他们穿过风雪。
第五章
构陷风波,不离不弃
萧策和清沅回到雁门关,赵将军立刻让人请来军医,给萧策治伤。军医说,萧策不仅手臂受了刀伤,还因为在匈奴王庭被灌了慢性毒药,身体亏空得厉害,需要好好调养。清沅守在他床边,每天亲自熬药、喂饭,晚晴则帮着照顾,还时常打听京城的消息
——
她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李嵩那些人肯定不会放过萧策。
果然,没等萧策的伤势好利索,京城传来的圣旨就让人的心沉了下去
——
户部尚书李嵩弹劾萧策通敌叛国,说他在匈奴王庭
乐不思蜀,还与耶律珠勾结,意图谋反,甚至拿出了
证据:一封据称是萧策写给耶律珠的信,上面有他的印章。圣上震怒,命人将萧策押回京城审问。更糟的是,李嵩的党羽,也就是军中的王将军,主动请缨去雁门关押解萧策,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想在半路上对萧策下手。
押解萧策的囚车出发前,晚晴偷偷找到那两个护送她们回来的亲信,把自己攒的银子都塞给他们:王将军是李嵩的人,肯定会在半路对将军下手,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哪怕拼了命,也要把他安全送到京城天牢
——
只有到了天牢,他才有机会辩解。
亲信们看着晚晴坚定的眼神,郑重地点头:姑娘放心,我们绝不会让将军出事。
可怕什么来什么。囚车走到离京城还有百里的黑松林时,王将军果然带着人拦截,声称奉李嵩之命
提审
萧策。亲信们奋力抵抗,却还是寡不敌众,一人被砍伤了腿,另一人被箭射中肩膀,萧策最终被王将军带走,关进了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王将军看着被铁链锁着的萧策,冷笑道:萧策,识相点就认罪,不然有你好受的!
萧策却只是冷笑:我没做过的事,绝不会认。
清沅在雁门关得知消息,急得团团转,连饭都吃不下。晚晴道:小姐,王将军是李嵩的爪牙,咱们去京城找证据,不仅要洗清将军的冤屈,还要揭穿他们的阴谋!说不定李嵩和耶律珠也有勾结,不然怎么会有那封假信
两人不敢耽搁,立刻动身前往京城,与赶来的沈知远汇合。沈知远四处奔走,求见朝中大臣,却因为李嵩权势滔天,处处碰壁
——
有人怕得罪李嵩,闭门不见;有人收了李嵩的好处,还劝沈知远
认了吧,萧策这次是凶多吉少。
萧策被关在天牢里,日子过得更是凄惨。王将军每天都去折磨他,用烙铁烫他的手,用鞭子抽他的背,逼他在认罪书上画押。萧策每次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低头,只是把清沅送的荷包紧紧贴在胸口
——
那是他的念想,是他撑下去的勇气。清沅每天都去天牢外守着,想送点吃的、药的,却被狱卒拦住,还被骂
通敌犯的家眷,滚远点。晚晴看着心疼,趁狱卒换班时,用银子买通了一个老狱卒
——
那老狱卒的儿子曾是萧策手下的士兵,战死在沙场,老狱卒念着这份情,答应帮忙把东西送进去。
有天晚上,晚晴在李嵩府外徘徊,想找机会搜集证据,却听见李嵩书房里传来对话声。她悄悄趴在窗台下,听见李嵩的声音:萧策还没认罪王将军,你办事怎么这么不利索!
王将军的声音带着谄媚:大人放心,我已经伪造了他通敌的信件,还让人找了个匈奴俘虏,让他指认萧策和耶律珠勾结,再过几日,就能定他的死罪!对了,耶律珠那边也回信了,说只要萧策死了,她就劝父王再犯边关,到时候咱们就能趁机夺权。
晚晴又惊又怒,连忙从怀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油纸,把对话内容记下来
——
她知道,这是洗清萧策冤屈的关键。
可刚要离开,书房的门突然开了,王将军的手下冲了出来:谁在外面抓住她!
晚晴拔腿就跑,手里紧紧攥着油纸。手下们在后面追,还放了箭,一支箭擦着她的手臂飞过,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渗了出来。晚晴忍着疼,拐进一条小巷,又把油纸藏在发髻里
——
她知道,这东西不能丢。巷子里有户人家开着门,晚晴冲进去,跪在地上求主人:大娘,求您救救我,后面的人是坏人!
主人是个老婆婆,见她可怜,把她藏进了柴房。手下们追过来,搜了半天没找到,才骂骂咧咧地走了。
晚晴从柴房出来时,手臂的伤口已经肿了,她忍着疼,一路跑回客栈。推开门看见清沅,她才松了口气,从发髻里取出油纸:小姐,我拿到证据了!李嵩和王将军勾结匈奴,还伪造证据陷害将军!
清沅看着她手臂的伤,泪水落下,连忙找药帮她包扎:晚晴,让你受苦了,都是我不好。
晚晴却摇头:小姐别这么说,只要能救将军,这点伤不算什么。
第二天一早,清沅拿着证据去皇宫,却被宫门侍卫拦住:平民女子不得入宫,快滚开!
清沅急得快要哭了,就在这时,太子殿下的仪仗经过。清沅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冲过去跪在仪仗前:太子殿下,民女有冤情要奏,求您救救萧策将军!
太子与萧策素有交情,知道他为人正直,便让人把清沅带过来。清沅把油纸递给他,又把耶律珠的事、王将军的埋伏都说了一遍。太子看完证据,勃然大怒:李嵩竟敢勾结外敌,陷害忠良!
立刻带着清沅去见圣上。
圣上看了证据,又听了太子的奏报,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当即下旨释放萧策,将李嵩和王将军打入天牢,还命人去追查他们的党羽。萧策走出天牢时,脸色苍白得像纸,身上的伤还没好,却依旧挺拔如松。他看见站在不远处的清沅,还有手臂缠着绷带的晚晴,快步走过去,把清沅紧紧抱在怀里,声音沙哑:清沅,让你担心了。
又转向晚晴,郑重地拱手:晚晴姑娘,多谢你舍命相救,萧某欠你一条命。
晚晴笑着摆手:将军不用谢,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夕阳的余晖洒在三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温暖的印记,刻在京城的街道上。
第六章
平定叛乱,终成眷属
李嵩和王将军被抓后,他们的党羽不甘心失败,暗中联合了对圣上不满的几位大臣,还联系了耶律珠
——
许给她好处,让她派兵支援,想趁京城兵力空虚时发动叛乱,夺取皇位。没过多久,叛军就占领了京城的西城门和北城门,杀了守城的士兵,还放火烧了民房,百姓们吓得四处逃窜,京城陷入一片混乱。圣上急得团团转,任命萧策为兵马大元帅,领兵平叛,还把禁军都交给了他。
出征前,清沅帮萧策整理铠甲,手指轻轻拂过甲片上的划痕
——
那是他在匈奴王庭受的伤。她把平安符塞进他的怀里,哽咽着说:萧策,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我等你。
萧策握住她的手,点头:放心,我会的。
晚晴则在一旁准备伤药,把药瓶一一放进萧策的行囊:将军,这些药您带着,金疮药止血快,风寒药要趁热喝,要是受伤了,让亲兵帮您敷上,别自己硬扛。
萧策笑着点头,把两人都护在身后:我不在的时候,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别出门,等我回来。
萧策领兵出征后,清沅和晚晴留在将军府,安抚将士家属。有天晚上,叛军突然袭击将军府,喊杀声震天
——
他们想抓将士的家属,要挟萧策退兵。晚晴镇定地组织家属躲进密室,又把密室的门加固,自己则拿着棍子守在门口。叛军撞开门时,晚晴大喊:将军府的人都在这,要抓就抓我,别伤害老人和孩子!
叛军的首领狞笑着走过来,刚要抓她,远处传来马蹄声
——
是萧策派来的亲兵赶来了!亲兵们很快击退了叛军,晚晴这才松了口气,后背都被冷汗打湿了。
战场上,萧策身先士卒,带着禁军奋勇杀敌。叛军虽然人多,却都是些乌合之众,很快就节节败退。可没想到,耶律珠真的派兵来了,匈奴骑兵凶猛,禁军一时难以抵挡。萧策看着冲过来的匈奴兵,心里又急又气
——
他没想到耶律珠会真的帮叛军,置两国百姓于不顾。就在这时,他看见匈奴阵中,耶律珠穿着铠甲,骑着马,正朝他这边望。萧策勒住马,大喊:耶律珠,你我两国虽有战事,却不该勾结叛军,伤害无辜百姓!你若退兵,我大晋可以与匈奴议和,不再交战!
耶律珠看着他,沉默了半晌,最终下令:撤军!
匈奴兵很快退走,叛军没了支援,更是不堪一击。
叛军的首领是王将军的侄子王虎,他不甘心失败,设下埋伏,想偷袭萧策。萧策早有防备,让士兵们假装溃败,引王虎进入包围圈。等王虎冲进来,萧策立刻下令放箭,叛军死伤惨重。王虎红着眼,拿着刀冲过来,想和萧策拼命:萧策,我叔叔不会白死的!
萧策拔出剑,与他厮杀。两人打了十几个回合,萧策看准时机,一剑刺穿王虎的铠甲,王虎倒在地上,再也没了动静。叛乱终于平定了。
当萧策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京城时,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拿着鲜花和锦旗,喊着
萧将军威武。圣上亲自出城迎接,握着萧策的手说:萧爱卿,你是大晋的功臣,朕要赏你!
萧策却摇头:臣不求赏赐,只求圣上能善待百姓,让边关不再有战事。
圣上点头答应,又下旨赐婚,让萧策和清沅择日完婚,还赏了他们一座大宅院。
沈府和萧府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忙着筹备婚礼。晚晴成了最忙的人,帮清沅试嫁衣、备嫁妆,还偷偷准备了一份礼物:小姐,这是我绣的同心结,祝你和将军永结同心,一辈子平平安安。
清沅接过同心结,紧紧抱了抱晚晴:晚晴,谢谢你,没有你,我和萧策都走不到今天。
晚晴笑着说:小姐说什么呢,咱们是一家人啊。
婚礼那天,京城张灯结彩,红绸挂满了大街小巷,连空气里都飘着喜庆的味道。清沅穿着大红的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坐在花轿里,手里紧紧攥着萧策送的玉佩。花轿到萧府门口时,萧策穿着喜服,亲自掀轿帘,伸出手,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清沅,我们回家了。
清沅把手放在他手里,跟着他走进萧府。
拜堂时,清沅看着萧策的眼睛,想起了梨花巷的初遇,想起了边关的生死与共,想起了京城的构陷与坚守,泪水落下
——
这是幸福的泪水。萧策轻轻擦去她的眼泪,在她耳边轻声说: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受委屈了。
晚晴站在人群里,看着他们,笑着擦了擦眼角的泪
——
她知道,自己守护的人,终于得到了幸福。
婚后,萧策继续镇守雁门关,不过圣上特许他每半年回京城一次。清沅则在京城打理家事,还开了一家药铺,免费给将士家属和穷苦百姓看病,晚晴成了她的得力助手,帮她打理药铺、安抚家属。每年春天,萧策都会回苏州,陪清沅去梨花巷看梨花,晚晴也会跟着去,三人坐在梨花树下,聊着过往的故事,看着雪白的花瓣落在身上,像一场温柔的梦。
岁月流转,边关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萧策和清沅的爱情,在晚晴的守护下,在一次次风雨的考验中,像梨花巷的梨花,历经寒冬却依旧洁白芬芳,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有人说,在雁门关的城墙上,总能看见萧将军和沈夫人并肩而立,看胡杨林的日出;有人说,在苏州的梨花巷,每年春天都会有三个身影,坐在树下,笑着聊着当年的故事
——
那是属于他们的,最温暖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