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继续抱着那些高污染、低效益的‘僵尸项目’,饮鸩止渴?还是应该将宝贵的资源,投向那些能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绿色崛起的‘星星之火’?”
“当代表未来的新模式,遭遇来自旧势力的阻挠时,我们的执政者,应该站在哪一边?”
“安平县,究竟是该向左,还是向右?”
一出,如平地惊雷,瞬间引爆了整个山南省的舆论场。
这篇文章写得太巧妙了。
它没有指名道姓地攻击任何人,却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股逼人的问责之意。
它没有停留在安平县这一隅之地,而是把它上升到了全省发展模式的大讨论。
一时间,省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网络论坛上吵翻了天。
“石头村模式”,这个由苏沐清在文章中创造的新词,迅速成为了热搜。
无数的电话打进了山南日报社,有支持的,有询问的,甚至有其他贫困县的干部,打电话来咨询“石头村模式”的具体经验。
而在安平县政府大楼里,气氛则压抑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
刘振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
他看着那份报纸,看着那刺眼的标题,脸色铁青,拿着报纸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他没想到,那个他根本没放在眼里的小年轻,那个他随手就能捏死的蚂蚱,竟然能用这种方式,给了他如此沉重的一击!
这不是打脸,这是直接把他的执政理念,把他赖以为生的那套东西,放到了全省人民面前,用聚光灯烤问!
与此同时,省城。
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的办公室里。
处长王建民正端着茶杯,浏览着当天的《山南日报》。
当他的目光落在那篇关于安平县的报道时,他停了下来。
他看得非常仔细,每一个字都没有放过。
当他看到“石头村模式”——村民投工投劳、共建共享,发展绿色产业时,他的眼睛亮了。
这不正是省里、乃至中央一直在文件中反复强调,鼓励基层探索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吗?
当他看到文章结尾,提到这种新模式的扶贫配套资金,被县里以“保重点项目”为由砍掉时,他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拿起红笔,在报纸上重重地画了几个圈。
一个圈,圈住了“石头村模式”。
另一个圈,圈住了“韩萧”这个名字。
他放下报纸,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秘书的号码。
“小李,你查一下,我们最近是不是发过一个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申报的通知?”
“对,就是那个可以由县级单位直接申报的。”
“你去把安平县的联系方式找出来,特别是他们扶贫办的。我觉得,他们的那个‘石头村模式’,很有意思。”
“我们应该主动联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