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战场中央,朱瞻基望着阿失帖木儿逃脱的方向,眉头紧锁。他深刻意识到,瓦剌大军如同草原上的野草,只要不能被彻底包围分割全歼,哪怕只剩残部,也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迟早会再次南下,成为大明北疆的长久祸患。“必须彻底围歼,绝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他对身边的将领沉声道。
战斗结束后,朱瞻基迅速召集参战将领在宣府帅帐开会。帐内的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双方的兵力部署,将领们围着地图各抒己见,最终一致认为: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合围歼敌之策,将也先主力困在大同、宣府之间,一举消灭瓦剌精锐,才能彻底消除北部隐患。
朱瞻基总结众将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战略思考,连夜写成奏折,详细阐述了合围计划的可行性与风险,并派密使星夜送往京城,恳请皇帝朱高炽批准。
京城紫禁城内,朱高炽接到奏折时,正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在暖阁商议边情。展开奏折细看,皇帝的眉头渐渐皱起,三杨传阅后也各执一词:杨士奇认为合围风险太大,恐伤及太子;杨荣主张支持太子,趁势一举荡平瓦剌;杨溥则建议谨慎行事,先稳固防线再图进攻。众人争执半晌,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就在朱高炽焦头烂额之际,新晋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徐樽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解此困。”朱高炽示意他近前,徐樽便凑到皇帝耳边,低声耳语了许久。暖阁内的其他人只见皇帝的面色由凝重转为深思,最终缓缓点头,沉声道:“好,就依你之策。”
没有人知道徐樽说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这场密谈究竟定下了怎样的方略。
寒风依旧在塞北呼啸,战争的走向再次笼罩在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