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闻狼等几则往事 > 第一章

闻狼
狼是终身一夫一妻制,比较起来,人类常常自诩是万灵之长,可是对于夫妇忠贞这个品质,不能说万万不及,到底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现在城市林立,乡镇也日渐城市化,基本见不到狼的踪迹了。
在我父母尚且年幼那个年代,狼却如同城市里的流浪犬一样,不说随处可见,但是见到它们的踪影却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是不分家的,一大家子的人,大爷三叔四婶娘的,都是居住在一起,辈分繁多,子孙旺盛,这才是兴家的征兆。
那是三十年代,土地粮产不丰,社会动荡不安,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相互抱团取暖,也是老一辈人的生存之道。
普通的农户家里也不可能养闲人,妈妈三四岁起,就要跟随家里的老人,按辈分她要喊一声三大爷的长辈一起,去放猪。
之前在书上看过王二小放牛,狼来了的故事里放羊的孩子,放猪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印象里,猪都是农村养在猪圈里的,肥头大耳,憨态可掬。从来没想到以前它们还可以摇头晃脑的自由行走在旷野里。
妈妈说,猪当然可以放养了,而且,在她幼年的时光里,骑猪是一项很有趣的童年游戏呢。
只能说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言归正传,妈妈记事儿早,三岁的时候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她说,冬天放猪的时候,三大爷用他的大棉袄把小小的她拢在怀里,寒风吹不透,爷孙俩儿就靠在冬日阳光下的山石上晒太阳。
他们的身边,散落的一共五头大猪小猪,是一头大猪带着四只半大猪崽儿,悠闲地扑扇着大耳朵,哼哼唧唧地啃食着还有几分绿意的杂草。
这时候,就会有狼出现在左右,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出现即开始血腥狩猎。而是如同野狗一样,在四周徘徊。
慢慢地向中心靠拢。
极有耐心。
妈妈看到了,提醒闭着眼睛打瞌睡的三爷爷,爷,爷,有狼啊。
三爷爷并不十分上心,敷衍回答,是啊,爷爷看到了。
妈妈见狼越来越靠近,瘦瘦小小,除了毛发灰黄,嘴巴尖尖,与家犬的区别并不十分大,甚至体型还要比养的好些的家犬还要消渺些。
爷啊,狼要拖猪了。
狼见两个人类并不驱赶它,已经越来越近,要靠近到一只半大猪崽那里了。
狼要猎食猪,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咬住猪的喉管,当场放血吃肉,那时候狼的体型要比猪的体型瘦小很多,又因为有人类,当场吃了的可能性很小。
狼是一种很智慧的生物,它自行创造了它的独特狩猎猪的方式。
狩猎时,狼咬住猪的一侧大耳朵,用狼的大尾巴敲打猪的大屁股。
猪的耳朵吃痛,屁股又被赶着。
就会遵循着狼的意愿,跟着狼一起走了。
等到了狼自己的地盘,猪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三爷爷睁开朦胧的睡眼,哄妈妈说:那你去,去把狼撵走。
三岁的孩子有三岁孩子的见识。
我不去,我去了,狼要叼走的就是我了。
哈哈哈哈,好,小闺蛋儿不去,看三爷爷撵狼哈。
三爷爷伸手捞起了放在身边的一杆长鞭。
鞭子是平时用来赶大车用的,放猪的时候也用来指挥猪群。
鞭杆是用三根细细的竹子紧紧拧在一起,因为长年的摩挲,已经上了一层黄色包浆,油亮油亮的。
鞭梢是不知名的动物皮革,五彩斑斓地包裹成长长一条。
虽然在时光的洗礼下,色彩已褪。
但是并不妨碍它的威力,一鞭子抽下去,能把碗口粗的小树应声抽断。
三爷爷执鞭在手,神色立马变了。平日里好似成天瞌睡,睁不开的双眼,立马变得充满神采。
单臂一震,鞭子在空中挽了个漂亮的鞭花,一声鞭响,便像是晴空里打了一记响雷,啪的一声,震痛了妈妈的耳朵。
畜牲,还不滚!三爷爷的吼声也和打雷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
狼被声音吓得,立马跑走了。
后来妈妈听说,三爷爷的鞭子使得厉害,他年纪轻赶大车的时候,遇到饿狼拦路,曾经一鞭子下去,抽断了狼的腰骨。
而狼这种动物,不到了饿急眼的时候,轻易不会袭击人类。
可能是因为它们知道,袭击人类会招来人类的报复吧。
而三爷爷的鞭子,是不是经过狼狼们的口口相传,狼狼们都知道是它个惹不起的存在呢
迷人
听妈妈说的另一个往事的主角虽然名字里带有狼字,却和狼并不沾边。
黄鼠狼,既不是狼,也不是鼠,是隶属于鼬科鼬鼠的一种生物。
在东北,关于黄鼠狼的传说有很多,它是著名的东北五仙胡黄白柳灰之一。
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它讨封的传说了。
传说黄鼠狼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比如月圆之夜,穿上人的衣服,戴上人的帽子,站在路边等待过路人。
遇到有人路过的时候,黄鼠狼就会模仿人类直立站姿,口吐人言:你看我像人,还是像神
以前我一直认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黄鼠狼会迷人神智什么的,都是些传说。
前些日子和妈妈聊天,妈妈提起老家隔壁老宋大娘,早年被黄鼠狼迷过。
我的老家是个四合大院,住了四户人家。
我家对面是孙家,隔壁是宋家。我妈喊隔壁宋家男主人老宋,我们就喊他
老宋大爷,隔壁的女主人就是老宋大娘(音宁,四声)了。
说是有一年冬天,老宋家买了一车柴火,那时候家家院子里都有一个柴火棚子,放着煤炭柴火,做饭烧火用。
搬柴火的时候,我妈上班出门时看到了,还说了一嘴把旧柴火抱出来,最里面放新的,旧的放外面哈。
结果老宋大爷家里的大儿子,(我们叫老宋大哥,)贪图省事儿,没听,直接把新买的柴火堆在旧有的柴火外面了。
到了半夜,隔壁老宋大爷跳过院墙,来敲我们家的窗户:老董啊,老董!你快起来看看我家老陈怎么啦
我妈妈穿好衣服开门,大爷满脸大汗,老董婆子,你快去看看我家老陈(老宋大娘),出事儿了!
头晃晃,腚也晃晃!头晃晃,腚也晃晃!……昏黄的灯光下,老宋大娘盘腿坐在大炕上,头上的汗就像水一样地往下淌,她双眼紧闭,脸色蜡黄,一边摇晃着身体,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data-fanqie-type=pay_tag>
老宋大爷顾不上多说,一边用手拍打着老宋大娘的后背,一边焦灼地喊着:老陈啊,老陈,你这是怎么了!
大娘没有反应,陆续头晃晃,腚也晃晃。
我妈心想:这是招了黄狼子啦!(我们老家把黄鼠狼叫做黄狼子)
就问:你别晃了,你说你怎么了
老宋大娘:你家柴火棚,出不来了……
我妈一听到这话,再看老宋大娘表现出来的状态,心一沉,问老宋大爷:今天中午,我看到你家买新柴火了,我还和老大说了,让他把旧柴火倒腾出来,新柴火放里面,旧柴火放外面,他倒腾了吗
老宋大爷急道:我不知道啊,我中午值班没回来吃午饭!
我妈妈说,你赶紧打上手电筒,去柴火棚子看看去!
老宋大爷听了,立马下地找到手电筒,支上手电,高一脚低一脚去看柴火棚,慌乱之下被门槛绊到,差点摔个大马趴。
我妈妈一看他手脚发软的样子,就喊住他,你别去看了,你找老大,他年轻,阳气重,不怕这个。
一通兵荒马乱之后,老宋大哥在妈妈的指挥下,连夜把新柴火搬了出来,在往外面倒腾旧柴火的时候,在柴火深处发现了一只黄狼子,夹在怼实了的柴火空隙里,前进不得,后退不得。
原来老宋大哥白天中午的时候,不但没听妈妈的话倒腾下新旧柴火,为了装进去新柴火,还从外面把旧柴火往里使大力气怼实了。
没想到,黄鼠狼在旧柴火堆里做了窝,这个怼得严严实实的,黄鼠狼出不来了,头晃晃,出不来,腚晃晃,出不来!
于是,老宋大娘便着了道了。
柴火拿出来,黄鼠狼刺溜就逃了。
再进屋去看老宋大娘,汗也止住了,人也躺下了,正在呼呼大睡。
没事了,让她睡上一觉就好了。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事后,老宋大哥被大爷大娘男女混合,一顿好打就不提了。
多年后,听到故事的我也是半信半疑。
若不是发生在身边,我是说什么也不会相信的。
谁知道呢,万物有灵,人类,还是要永远怀有敬畏之心的吧。
五货郎
我感觉老一辈人里面,真的是人才辈出。
就说我爷爷吧,只读过几年的私塾,没有正儿八经的接受过教育。
但是老爷子写得一手上好的毛笔字。
而且我爷爷跟着一位不知名的道长学习了一身的武艺。
擅使一根软鞭,一根长鞭挥舞起来,六七个大汉不能近身。
老爷子还会各种民间乐器,笛子二胡京胡板胡,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
爷爷让我对解放前的教育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心。
观看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学生痛苦,家长更是痛不欲生。
可是我觉得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的并不多。
更别提用在生活中自娱自乐了。
可以看看老辈儿,他们只学习了几年。居然样样精通。
而且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当下的我们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难道是现在的饮食结构和生存环境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和体质吗
哈哈哈,狂悖之言,诸位看官,
请勿要当真。
话接前言,再说回我爷爷。
我爷爷的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孤身一人,从山东蓬莱挑着一副担子来到了辽宁的一个小山村。
因为孤身一人怕被乡里人欺生,和当地的同姓家族往上追述字辈儿,发现前几代的字辈儿都能吻合,就认了同宗。
老爷子掏出小洋钱儿兑了个铁匠炉子,在当地扎下了根儿。
认下的同宗后来给我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说了一门亲,生下了我的爷爷。
我爷爷是独子,在认的同宗同辈里排老五,后来接过了曾祖父留下的挑担,走街串巷贩卖货物,人送外号五货郎。
而曾祖父兑的铁匠炉子,被族里给了同宗的老二和老七。
那是解放前,乡间路上常有劫道的匪徒出没。
出外的行人若是遇见劫道的,轻则损失货物钱财,重则受伤甚至丢掉性命。
爷爷为了自保,跟随一名无名道士学习了拳脚功夫。
我爷爷因为拳脚功夫好,又会使用软鞭。出门倒腾货物时,担子里藏着短刃,腰上缠着软鞭。
遇上五六个劫匪,倒也不怕。
同乡要外出,走上较远的路了,都愿意和我爷爷结伴而行。
时间长了,四里八村的,五货郎的名声流传出去了。
除了拳脚功夫,乡下人生病很少专门寻医问药,往往去道观求了符或者草药熬煮了喝下。
因比爷爷也跟着学习了一些,遇上生了寻常毛病的,也能画符开药。
因此人缘就更好了。
后来,爷爷娶了我奶奶,夫妻恩爱。
生下十几个子女。
但是那个时候小孩子存活率很低,最后只存活了三女两子。
我没能见到奶奶,她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
但是听我妈妈说,爷爷和奶奶很恩爱。
那个年代,农村打老婆的大有人在。我妈说他们老董家就是,做人家媳妇的,动辄被打,骂几句更是家常便饭。
可是我爷爷在外面那么铁骨铮铮的一个大男人,在家里别说打媳妇了,重话都从来没说过一句。
认证了现在的一句话了:真正有本事的老爷们,从来都是疼媳妇儿的。
爷爷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一米八,奶奶据说很瘦小,只有一米五几。
听妈妈说:
爷爷中午从地里回来,遇上奶奶没做饭,奶奶说睡了个长觉,懒了,没来得及做饭。
爷爷立刻说没事儿,这有什么好着急的。
他有时候会坐在厨房,帮奶奶拉风匣做饭。
有时候会去帮着喂家里的鸡鸭。
从不会回家就装大爷,等着奶奶做好饭端上桌。
我妈说,这要是换在我们老董家(我妈的娘家),那还了得,我在地里累了一上午,你个老婆子在家饭都没做,轻则一顿臭嚼滥骂,火气上头,还得挨顿打。
所以妈妈看中了爷爷家的家风,嫁给了我爸爸。
哈哈哈。
这是后话。
聚魂符
听我爸爸讲,我爷爷一共会画二十几道符。
然后,我爸爸跟着学会了十来种符。
解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病了也有能力看病了。
爸爸用到这种符箓的机会就很少了。
最后,只有周边乡亲遇到家中婴日夜莫名啼哭不止的情况下,我们那里迷信,认为是小婴儿的眼睛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被吓掉了魂儿。
乡亲们才会拿张黄纸,让我爸爸写一道聚魂符。
写好后在夜里十二点,拿着在门口喊三声孩子的名字,让他回家,然后把画着符的黄纸放在孩子头顶的盆里烧成灰,将纸灰在孩子额头画个十字。
这样,孩子被吓掉的魂儿就会被叫回来。
孩子的魂魄稳定了,就不会再哭闹了。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但是我父辈的乡亲们都这么做的。
没听谁反应说这招儿不好用的。
这种事情我小的时候常见的。
有时候还会在电线杆子上看见贴的红纸,上面写着:
天灵灵,地灵灵,
我家有个夜哭郎,
行路君子读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我们这帮孩童,自从认识了字,看到这样的红纸,一定会反复大声读。
路过的人看到了,还会表扬我们几句。
于是我们就读的更大声了。
哈哈哈。
时间是世上最公正的法官,不会为了任何人任何事停留。
等到我上了高中,基本上已经看不到这种红纸了。
而以往那些拿着黄纸找爸爸画符的老辈儿亲邻们,有的搬走了,有的离世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也一样。
后来记起来这道符箓,我已经为人母了。
儿子都已经有了。
那年换了一处住所,搬进去后没几天,孩子突然高烧。
带去医院打吊瓶,打上了就退烧。
打完没多久又高烧。
连着三天孩子的高烧始终不退。
打电话给我妈妈,说始终没查出原因。
妈妈说,是不是吓到了
妈妈让老爸画了那道收惊的聚魂符箓,让姐姐拍照发发到我手机上,嘱咐我照猫画虎画下来。
没有黄纸,就找撕下来一张孩子的米黄色的写字纸,画在这上面。
我抱着好不好用都试试的心态,夜里趁儿子睡着了,照妈妈说的做了。
不知道是这几天的药终于见到效果了,还是冥冥之中真的有些什么规则,孩子第二天一觉起来,不再发烧了。
后来听邻居说,孩子睡的那个房间,原房主他家的老人就是在那个房间走的。
也许只是个巧合,但是我把那张符箓照片仔仔细细地收藏了起来。
压惊
民间一些迷信的仪式真的有种神秘的力量。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也许真的有那么一点道理。
按照八字的说法,我是属于八字轻的人,平日里不能去那些阴气重的地方。
小的时候哪懂这些啊
再说年少无知,就算知道了可能也会为了证明自己艺高人胆大而置若罔闻,甚至反其向而做吧。
老家那边至今仍保留着打幡送葬的仪式。
小时候听到吹喇叭放鞭炮的声音,一定会和小伙伴儿尾随对于看热闹。
结果有次看热闹回来,就突然间昏迷了。
再睁开眼,迷迷糊糊间就看到妈妈在我头顶用一个饭碗装了半碗清水,拿了根平常用的筷子,嘴里念念有词:
知道你老人家喜欢孩子,但是孩子还小,不能在一起太久,
你看看孩子就走吧!
一边说,一边试图把筷子放在水里立起来。
试了几次,筷子真的立起来了!
妈妈也松了口气,说:走了走了!
后来和同事们谈及此事,同事们说她老家
那边是立鸡蛋,也好用。
哈哈哈,不知道其中又会是什么原理。
心理作用是一定有的了。
少年意气,总觉得自己此生应该是天之骄子,劳资的八字怎么会轻
并不相信这次偶然,很快这事便被遗忘在记忆长河里了。
直到工作不久后的一天。
和两个同事去见客户。
途经一处火车行经之地。
突然听到有女人的哭喊声。
都是年轻人,好奇心旺盛的我们寻声去看缘由。
只见铁轨旁聚着十几个人,一个年轻女性坐在地上,抱着一个头发花白的人在不住的哭喊。
打听了才知道,原来哭着的年轻女性是躺着那人的女儿,她母亲钻过放下来阻止行人通过的栏杆,试图穿越铁轨的时候,被火车撞死了。
再细看躺着的人,那哪里是花白的头发,原来是死者的脑浆!
年轻的女性哭得凄惨,我们三个年轻人不忍心在看下去,匆匆离开了。
往单位返的路上,大家都有些沉默,为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而心生哀伤。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柏油路不对劲儿,怎么变成了海浪一样的,波涛起伏了。
我弱弱地问身旁的同事,这条路怎么了,还上下起伏了呢
同事转头,看到的脸色,也吃了一惊。
说我当时的脸色煞白煞白的。
然后我发现我的腿一点点力气都没有了。
腿一软,就往地上坐下去。
幸亏同事眼疾手快,一把搀扶住了我软绵绵的胳膊,把我拽了起来。
这下他们也不敢走路了,拦了辆车把我送回了单位。
单位里有年纪大的人,问明白了情况,找了个一次性的纸杯,接了半杯白开水,拿了根一次性的方便筷子,用和我妈妈当年非常相似的方法试了一遍。
几乎完全相同的仪式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我想起了当年半睡半醒间看到的妈妈。
恍惚间想到一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你可以不信,但不要诋毁某些神秘的力量。
也许在某一天,它真的会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