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星门劫 > 第2章
2025

9

24
日,K9801
次列车碾过陇海线的铁轨。
陈砚靠窗而坐,掌心的金属片贴着牛仔裤口袋发烫。车窗外,秋日的西北平原褪成泛黄的画布,远处祁连山的雪顶在云层里若隐若现,像极了父亲相册里
1998
年的青海湖合影
——
那时父亲的手指正点在西岸沙丘,背景里隐约可见半截石塔的尖顶。
硬座车厢的广播滋啦作响,报站声混着泡面味涌来。他摸出青铜罗盘,金属片在正午阳光直射下突然泛起微光,星点排列竟开始逆时针旋转,最终在玻璃上投出个立体星图:七颗主星连成菱形,中央光点正是青海湖西岸坐标,外围环绕着十三道若隐若现的星芒。
“小哥,这罗盘卖吗?”
邻座大爷突然凑近,浑浊的眼睛盯着金属片。老人藏青色外套领口,别着枚极小的菱形银饰,边缘缺角与陈砚后颈的胎记分毫不差。
陈砚本能地缩回手,罗盘边缘的裂痕硌得掌心发疼:“祖传的。”
老人却笑了,从帆布包里掏出本磨破的《青海风物志》,翻到夹着红绳的页面:1998

7

16
日词条下,用铅笔写着
“星坠之夜,石塔眼开”,配图正是父亲相册里那座石塔,塔身凹痕与金属片的星点完美重合。
“七年前有个戴银坠的男人坐我对面,”
老人指尖划过书页,声音低得像铁轨摩擦声,“他说青海湖底沉着面‘星镜’,能照见轮回里的自己。”
陈砚浑身紧绷
——
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银坠,此刻正藏在衬衫下,坠子边缘的缺口,分明是金属片凹痕的镜像。
列车在兰州站短暂停靠时,三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穿过车厢,其中一人手腕的菱形纹身一闪而过。陈砚认出那是
1998
年暴雨夜监控里,军方人员的统一标识。他慌忙将罗盘塞进帆布包,金属片却在这时发出蜂鸣,星点突然聚焦成串数字:730115。
“那串数字,是石塔基座的密码。”
老人突然按住他的手,掌心纹路竟与金属片的星点排列一致,“记住,逆时针数七道星芒,第七十三次秋分的钥匙藏在黑马河的星图旅店。”
话音未落,列车员的报站声响起,老人已起身走向车门,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单薄,夹克上隐约印着
“青海湖地质考察队”
的褪色字样。
深夜换铺时,陈砚在硬卧车厢角落发现张泛黄的车票根:1998

7

15
日西宁到黑马河,座位号
73B,正是父亲当年的乘车记录。他摸出手机,匿名邮箱里不知何时多了段录音:“当金属片与石塔共鸣,记住别碰黑曜石眼睛
——
那是旧帝国的记忆封印。”
是个陌生的女声,尾音带着青海湖的潮鸣。
罗盘突然从包中滑落,金属片在地面投出诡异的光影。陈砚看见光影里浮现出白天路过的麦田怪圈:七道同心圆围绕着菱形图案,与金属片的星芒完全一致。更震撼的是,圈中心用麦穗摆着
“73”
这个数字,像在呼应父亲日记里反复出现的编号。
下铺传来均匀的鼾声,陈砚却睡不着。他摸向后颈的胎记,指尖触到细微的凸起
——
那不是普通的胎记,更像是嵌入皮肤下的金属片投影。窗外闪过的路灯光晕中,他看见三个黑影站在路基旁,手中的手电筒光束正跟着列车移动,光晕中央是明晃晃的菱形徽章。
列车驶入青海境内时,陈砚终于在罗盘背面发现行极小的刻字:星坠者第七十三代,勿信戴银饰的守塔人。字体是母亲的笔迹,而母亲的银坠,此刻正在他胸口发烫,坠子内侧同样刻着
“73”,像个永远解不开的环。
凌晨三点,金属片突然发出强光,照亮了车窗上的冰花。陈砚看见冰花纹路竟自动拼出黑马河镇的轮廓,镇口的路牌清晰可见:星图旅店
逆时针菱形指引。而在路牌阴影里,有个戴银坠的男人背对镜头站立,后颈的菱形胎记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
和他的,一模一样。
列车员开始换票时,陈砚望着逐渐清晰的青海湖轮廓,掌心的金属片不再发烫,却沉甸甸的像块陨石。他知道,西宁站很快就到,而黑马河镇的星图旅店、父亲口中的石塔、母亲遗留的银坠,正沿着金属片的星芒,编织成张二十七年未破的网,等着他钻进网的中心,触碰那个可能颠覆所有认知的真相。
铁轨的震动突然加剧,远处的湖面传来闷雷般的响声。陈砚摸出父亲的旧照片,背面的字迹在金属片光芒下显形:别让石塔的眼睛闭上,那是妈妈最后看你的方向。照片上,母亲站在湖畔,颈间的银坠正对着石塔,而石塔的黑曜石眼睛,此刻想必正望着东方,望着载着第七十三代星坠者的列车,缓缓驶入命运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