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色的灯笼,寓意着阖家团圆。
长安城中,张灯结彩,街道上人声鼎沸,喧闹声不绝于耳。
临水位于盛唐西南方向,那里的气候常年干冷,尤其到冬日,凛冽的风将人的皮肤吹的都能裂开。
以往有朝中官吏到临水任职,待不了多久,就被这里恶劣的气候弄的心生退意。
周迟来临水已经五个多月了。
岁日一过,就满半年了。
这半年中,他矜矜业业料理公务,体恤临水的百姓,跟百姓们有时候同吃同住,渐渐地,已经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对周迟,百姓们一见他就觉得亲切,毕竟当年的荣王也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
周迟比他父王更加出色,待人更加谦逊温和。
“大人,京都来信了。”
凛冬时节,周迟白日里出去体察民情,监督施工的队伍修建渡桥。
傍晚,他就会坐在灯前,处理公务,一整天,除了吃饭喝水,他几乎闲不下来。
“快拿过来给我。”
钦差府,周迟坐在书房,临水太冷了,哪怕点了金丝碳,卧房中也依旧让人冷的打颤。
周迟于桌案前抬起头,清贵的脸上涌现淡淡笑意:“岁日快要到了,京都的信件也更频繁了。”
“是啊,摄政王跟王妃都很挂念您。”周束知道周迟着急,赶紧将信件递过去。
周束知道,每个月周迟最期盼的事便是坐在灯前阅读江朝华给他寄来的信。
他们真正的做到了家人一般的关心惦记。
这样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切。
周束如今才明白,这样的身份,是大家最好的归宿。
“沈姨母有身孕了,这下朝华也能放心了。”
周迟看信的速度很慢。
他是舍不得一口气将信看完,但又忍不住不往下看。
一边看信上的内容他一边笑:“算算时间,待沈姨母生产,我应该能回一次长安城。”
这样的喜事,他不能错过,一定要亲眼见证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因为那也是他的家人。
“真的么,这太好了。”周束也真心为沈沁开心。
自从周迟来到临水,从盛唐各处寄来的信时常都有。
沈沁,江晚风还有江朝华燕景这些人的信件,还有晏咏歌。
周迟有时候还会专门抽出一天时间阅读信件,乐此不疲。
没办法,谁让他人缘太好了。
“大人这次不打算回信了么。”
看完信,周迟这才恋恋不舍的将信装回信封之中,再将信封放在单独的匣子里面。
跟往日不一样,这次周迟没急着回信,周束不解:“往日大人都会回信的,怎么这次例外。”
“渡桥施工如今正在紧要关头,我打算等渡桥修好了一起写信回去。”
这样朝华跟燕景他们就不会时常惦记自己了。
“原来这样。”周束点点头。
周迟挥手:“你先去休息吧,这里不用你守着。”
天气太冷了,周束这样的大男人也扛不住。
“属下不困,属下陪着大人。”周束不肯离开,但是也没出卧房。
他要保护周迟,哪怕临水的百姓都对周迟很拥护,绝对没有二心会伤害他。
但周束仍旧放心不下。
他觉得周迟太辛苦了,自己孤身一人留在临水这样的贫困之地。
倘若他再不陪着,那么周迟得多孤独啊。
“那便再加些炭火吧。”周迟笑了笑,将身上的鹤氅裹紧了一些。
他很节俭,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金丝碳烧尽了他也不会添碳。
节省下来的钱都用于造福临水百姓,又例如将银钱投在修建渡桥以及开漕引流这种事情上。
“是。”周束心中感慨,默默地又加了两块金丝碳。
卧房中暖和了不少,周束一声不吭,生怕打扰周迟办公。
卧房内十分安静,烛光跟火光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打在窗框上。
“大人,抓到一个刺客!”
忽的。
只听外面有嘈杂声响起,紧接着便有侍卫回禀。
周迟这才抬起头,眉头皱了皱:“别伤害他性命,待我出去看看他是否有难处。”
临水的百姓生活困难。
一开始他刚来的时候百姓们十分警惕,实在困难的人家,也会做些错事。
他都很有耐心的劝阻,然后给大家谋生的机会,让百姓们都能吃饱饭穿上棉衣。
“我不是刺客。”
房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