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日报》公布青霉素量产的消息。
一时之间,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
“什么?那个号称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国产化了?”
“太棒了,我们总算告别了用药难的处境”
“厉害了我的国”
曾经比黄金还贵重的“盘尼西林”,从今天开始守护亿万龙国人的生命。
同时。
人民日报上只公布了青霉素量产的消息,并没有公布肖莉和林天的身份,甚至哈药六厂也只是提了一嘴。
魔都。
童村一脸不可置信看着《人民日报》的新闻:“这就研制出来了?”
童村1906年出生,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1934年获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40年,被协和医学院选送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学。
三年后,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
在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童村便开始涉足青霉素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论文。
从某个方面来说,童村就是国内青霉素的第一人。
现在有人比他先研制出青霉素?
还量产了?
这让童村一脸震惊。
“什么人?这么厉害?”
随即,他快步来到陈市长的办公室:“陈市长,这是真的吗?这哈药六厂是什么来头?”
“是的,童村同志,根据了解,这哈药六厂成立不到三个月,而且提炼的青霉素纯度高于西方各国,徐教授把它称为第二代青霉素。”
“什么?”
一个成立三个月的制药厂居然攻克青霉素诸多难题?提炼出纯度更高的青霉素?
童村麻了!
彻底麻了。
哈药六厂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他回想起自己研究青霉素的历程,一把辛酸泪一把泪。
在二战结束前后,留美的微生物病理学家如汤飞凡、童村、马誉澂等,都以拳拳报国之心,带着青霉素菌株,冲破西方的封锁围堵先后回国,开始了龙国青霉素研发的艰难路程。
1944年,汤飞凡等已试制得到了极少量的青霉素结晶。
1946年起,童村、马誉澂等人在北平及魔都利用国内仅有的4个100公升发酵罐开始小规模试生产,达到每毫升1400单位(目前鹰酱提炼的青霉素是40万单位),并进行了发酵及结晶工艺改进的研究。
可惜,当时这些努力与探索都还未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可见青霉素的研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1945年10月,魔都解放后,陈市长更是从军需民用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必须尽快筹建我国自有的青霉素工业生产体系。
于是,在军管会的指导下,组建了魔都华东人民制药公司,统一领导所有医药企事业单位,承担了恢复生产、组织供应前后方药品器材需求的任务。
1949年9月,在接管不久的青霉素实验所基础上,成立了青霉素建厂筹备处,主要的技术专家就是童村。
随后,在上药三厂104和101车间,以及原质监科,共25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内开始捣鼓青霉素。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配备有简陋的小型风冷水电设施、发酵罐及提取结晶等试验设备。
还有原料仓储、菌种制备室、分析及成品检验室等。
从原材料准备、发酵罐灭菌、提取结晶到最后成品一应俱全,真好比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童村、马誉澂等人早年曾在几只100升发酵罐里进行小试。
到了实验所后克服厂房、能源、设备、原材料等许多困难,自制了两个200加仑发酵罐,在小试基础上开始了中试生产。
经过两年合计七百多天的不断试验和探索。
都没有成功(研制出来了但质量和技术问题无法量产)。
哈药六厂为何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了青霉素从研制到量产?
这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