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秋第一次见到美国鲤鱼的照片时,正蹲在实验室的解剖台前处理小龙虾。电脑屏幕上,密西西比河的水面像沸腾的粥,银灰色的鱼群翻滚跳跃,船桨划过都能激起成片的水花。导师推了推眼镜说:这些鲤鱼已经占领了美国各大淡水流域,政府每年花上亿美金治理,还是挡不住它们扩张。
镊子上的小龙虾突然挣扎起来,橙红色的虾钳夹到了林砚秋的指尖。他甩了甩手,目光却没离开屏幕:它们的繁殖能力再强,也架不住……
他突然顿住,解剖刀在灯光下闪过一道亮痕,架不住吃货啊。
导师被逗笑了:你以为美国人跟咱们一样爱吃河鲜他们嫌有土腥味,捕捞上来要么埋掉,要么做饲料。
林砚秋摸着下巴沉思。他本科读的生物工程,研究生转攻生态学,却从小跟着开餐馆的爷爷练就一手好厨艺。此刻他脑子里已经闪过糖醋、红烧、清蒸等十几种鲤鱼做法,唾液腺不受控制地分泌起来。
当晚,林砚秋在宿舍翻出爷爷传下来的《河鲜百味谱》,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活水鲤鱼去土腥味法:用淡盐水养三日,每日换三次水,加山楂片二两。他对着电脑里美国鲤鱼泛滥的新闻,突然拍板:我去美国。
1
密西西比河畔的糖醋香
抵达圣路易斯时正值初夏,密西西比河的水汽混着热浪扑面而来。林砚秋站在河畔的观鸟台,亲眼看见渔船驶过掀起的浪涛里,至少有上百条半米长的鲤鱼跃出水面,银亮的鱼鳞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这些混蛋能长到一米五,每天能吃自身体重四分之一的水草和鱼卵。
陪同的渔业部门技术员马克把望远镜递给林砚秋,镜片里能清晰看见浅滩处黑压压的鱼群,我们试过电网、投毒,甚至请猎人用弓箭射,都没用。
林砚秋注意到岸边堆着小山似的死鱼,散发着腐臭。马克踢了踢脚下的鲤鱼尸体:上周刚清剿了一次,捞上来二十吨,只能挖坑埋掉。
埋掉
林砚秋皱起眉,这么好的食材……
食材
马克像是听到了笑话,林,这些鱼有土腥味,而且肌间刺太多,美国人不爱吃。
林砚秋蹲下身,翻看那条足有五斤重的鲤鱼。肥厚的鱼腹,紧实的肌理,放在国内水产市场能卖出高价。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鱼的体型特征:马克,能借我个仓库吗再帮我找些新鲜的活鱼。
三天后,圣路易斯华人社区的周末市集上多了个奇怪的摊位。林砚秋支起临时灶台,一口铁锅架在卡式炉上,旁边摆着从国内带来的八角、桂皮、香叶。最显眼的是块木牌,上面用中英双语写着:中国风味鲤鱼试吃
——
免费。
起初没人问津。路过的华人大多抱着怀疑,白人则对着
鲤鱼
两个字皱眉。直到中午,一个戴眼镜的留学生犹豫着走过来:老板,这真是密西西比河的鲤鱼能吃吗
尝尝就知道了。
林砚秋舀起一勺刚做好的松鼠鲤鱼,金黄色的鱼块裹着琥珀色的糖醋汁,撒上翠绿的松子和鲜红的枸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留学生咬了一口,眼睛倏地睁大了:这……
这是糖醋里脊的味道一点土腥味都没有!
他的惊呼引来了围观者。林砚秋趁机掀开另一个保温桶,里面是奶白色的鲤鱼汤,漂浮着枸杞和红枣:这是药膳鱼头汤,用当归、黄芪炖了三个小时,补气血的。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有人好奇地拿起牙签戳了块鱼排,有人端着试喝杯小口抿着,赞叹声此起彼伏。一个穿旗袍的老太太喝完汤抹了抹嘴:小伙子,你这手艺跟我老家菜馆的大师傅有得一拼啊。
林砚秋笑着递过宣传单:这些鲤鱼都是当天现捞的,处理的时候用冰水浸泡了两小时去血水,再用葱姜水腌过,保证没有土腥味。肌间刺多我把鱼切成蝴蝶片,顺着纹理吃就不会卡喉。
傍晚收摊时,带来的三十斤鲤鱼已经见了底。一个开中餐馆的福建老板拉着林砚秋的手:小林师傅,我跟你订两百斤!按市场价给我,每天送货上门就行。
我也要!
旁边卖杂货的老板娘凑过来,给我留点做鱼丸,我老家的做法……
林砚秋看着手里攥着的厚厚订单,突然觉得爷爷说的
美味能解决一切难题
果然没错。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秋雇了两个当地渔民,专门捕捞鲜活鲤鱼。他在仓库里建了临时净化池,按爷爷的秘方加入山楂片和柠檬片,活水循环三日去腥味。处理鱼时更是讲究,去鳞、开膛、片肉一气呵成,连鱼鳔、鱼籽都分门别类收好
——
这些在中餐里都是宝贝。
他的生意很快扩展到周边城市。圣路易斯的
川味居
推出了沸腾鱼锅,用的正是密西西比河鲤鱼;芝加哥的粤菜馆把鱼鳔做成鲍汁扣花胶;连底特律的汉堡店都推出了中式鱼排堡,用五香粉腌制过的鱼排裹着面包糠炸得金黄。
马克带着渔业部门的主管来考察时,正好撞见冷藏车在装货。工人们正把处理好的鱼片装进印有
Mississippi
River
Carp
字样的包装盒,上面还用小字标注着
中国认证美味。
林,你真是个天才!
主管看着出库单上的数字,眼睛发亮,上周你们收走了五十吨鲤鱼,比我们清剿队一个月的量还多!
林砚秋正在检查鱼丸的弹性,闻言笑了笑:这才刚开始。我打算建个加工厂,把鱼糜做成鱼豆腐、鱼香肠,出口到亚洲。
他指着墙上的流程图,上面详细标注了鲤鱼的全身利用:鱼肉做生鲜,鱼皮鞣制成皮具,鱼骨熬成钙粉,连鱼鳞都能提炼胶原蛋白做面膜。
主管拍着他的肩膀:需要政府支持尽管开口!场地、贷款,我们都能协调。
那天晚上,林砚秋站在密西西比河畔,看着月光洒在平静的水面上。三个月前还泛滥成灾的鲤鱼,如今成了抢手货。渔民们开始主动捕捞,餐馆里的鲤鱼菜品供不应求,连当地超市都开辟了
中式鲤鱼专区。
他掏出手机,给国内的导师发了条消息:导师,您说的生态平衡,或许可以用锅铲来实现。
2
野兔奏鸣曲与大闸蟹圆舞曲
鲤鱼生意步入正轨时,林砚秋收到了澳洲昆士兰州大学的邮件。发件人是他的同门师兄周明宇,附件里的照片触目惊心
——
枯黄的草原上,密密麻麻的野兔啃食着仅剩的草根,远处的围栏被啃出一个个大洞。
澳洲野兔成灾了,政府用了毒饵、病毒都没用。
周明宇在视频里抓着头发,现在正考虑引进天敌,但怕引发新的生态灾难。师弟,你那套‘美食疗法’能不能试试
data-fanqie-type=pay_tag>
林砚秋看着照片里肥硕的野兔,想起爷爷做的陈皮兔丁。他回复邮件:给我订张去布里斯班的机票。
昆士兰州的牧场主布朗第一次见到林砚秋时,正举着猎枪对着远处的兔群发愁。这些混蛋,每年毁掉我上千亩牧草!
他指着山坡上的土洞,打不完,根本打不完!
林砚秋蹲在兔洞旁,观察着新鲜的粪便:这些野兔肉质应该很紧实,适合红烧。
布朗一脸嫌恶:兔肉有膻味,而且我们澳洲人不爱吃野生动物。
那是做法不对。
林砚秋笑着拿出带来的香料包,用八角、桂皮、香叶焯水,再用豆瓣酱焖煮,保证香得你流口水。
当天晚上,布朗家的烤炉里飘出奇异的香味。林砚秋做的陈皮兔丁码在青花瓷盘里,橙红的兔肉裹着浓稠的酱汁,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布朗的小女儿莉莉捏着叉子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立刻瞪大眼睛:爸爸,这比超市买的牛肉还好吃!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砚秋在牧场搭建了临时厨房。他教当地牧民处理兔肉:剥皮时要从后腿划开,避免破坏完整的毛皮;去骨时要顺着脊椎剔,保证肉块大小均匀。调料则因地制宜,用当地盛产的柠檬叶代替陈皮,用桉树蜜代替冰糖,做出的兔肉带着独特的清香。
他还和布里斯班的中餐馆合作,推出
野兔宴:麻辣兔头、宫保兔丁、兔肉汤锅……
最受欢迎的是一道
樟茶野兔,用樟树叶和茶叶熏制过的兔肉带着烟熏香,切片后卷着薄饼吃,成了网红打卡菜。
这些兔子皮毛能做皮草,你们怎么处理
林砚秋看着堆在角落的兔皮,向布朗问道。
布朗耸耸肩:以前都扔了,偶尔有皮毛商来收,给的价很低。
林砚秋眼睛一亮。他联系了国内的皮草加工厂,定制了一批兔皮制品。三个月后,印有
澳洲野兔
标志的围巾、手套出现在悉尼的时装周上,设计师在采访中说:这是环保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就在林砚秋准备离开澳洲时,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德国汉堡的短信,是他在鲤鱼项目中认识的华裔厨师王师傅:小林,快来救救我们!易北河的大闸蟹泛滥成灾,政府都开始用挖掘机捞了!
附带的照片里,密密麻麻的大闸蟹爬在堤坝上,青灰色的外壳在阳光下闪着冷光。王师傅说这些大闸蟹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随货船过来的,如今在易北河疯狂繁殖,每年秋天都会爬上河岸,甚至钻进居民的花园。
德国人把它们当害虫,捞上来就碾碎做肥料。
王师傅在电话里叹气,这么肥的大闸蟹,扔了太可惜了!
林砚秋赶到汉堡时,正赶上大闸蟹洄游季。易北河畔的渔民们戴着橡胶手套,用网兜捞起螃蟹扔进卡车。林砚秋拿起一只掂量了一下,足有三两重,蟹壳泛着青黑色的光泽,正是膏满黄肥的时候。
这些大闸蟹在我们中国,能卖到一百块一只。
林砚秋对围观的市民说。
一个金发女孩好奇地戳了戳螃蟹的钳子:这东西能吃吗看起来好吓人。
不仅能吃,还是美味呢。
林砚秋当场支起灶台,做起了清蒸大闸蟹。他特意带来了紫苏叶,垫在蒸笼底部,既能去腥又能提香。
当冒着热气的蒸笼打开时,橙红色的大闸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林砚秋熟练地掰开蟹壳,金黄的蟹黄流淌出来。他蘸着姜醋汁尝了一口,鲜得眯起眼睛:比我在国内吃的阳澄湖大闸蟹还鲜美。
围观的人渐渐多起来。王师傅趁机分发宣传单,上面印着大闸蟹的各种做法:香辣蟹、醉蟹、蟹粉小笼包……
最吸引人的是
大闸蟹烹饪工作坊
的招募信息,林砚秋将亲自授课。
第一期工作坊来了三十多个学员,有德国主妇,有法国厨师,还有当地美食博主。林砚秋教他们如何挑选鲜活的螃蟹
——
按一下蟹脐,硬的就是膏满黄肥;如何快速去绳
——
用筷子从蟹嘴插入,让螃蟹失去挣扎能力。
蒸螃蟹一定要冷水下锅,这样蟹黄才不会散。
林砚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吃的时候先吃蟹腿,再吃蟹身,最后吃蟹黄,这样不会浪费一滴鲜美。
美食博主安娜在直播中举起蟹钳:各位观众,你们敢相信吗这些在易北河泛滥成灾的‘害虫’,竟然如此美味!林师傅说这叫‘大闸蟹’,在中国是中秋佳节的必备美食。
她的直播观看量突破了百万,易北河大闸蟹
成了热搜词。第二天,汉堡的超市里突然多了个
中国大闸蟹
专柜,标价每只
15
欧元,依然被抢购一空。
林砚秋趁机成立了
易北河蟹业公司,雇佣当地渔民专门捕捞大闸蟹,加工成蟹粉、蟹酱出口到亚洲。他还和德国啤酒厂合作,推出了
蟹肉啤酒肠,用大闸蟹肉混合猪肉制成,成了
Oktoberfest(慕尼黑啤酒节)的爆款。
站在易北河畔,看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林砚秋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远超解决物种入侵。他正在用美食搭建一座桥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味蕾相互理解。
3
从餐桌到生态链
林先生,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员在视频里,指着非洲维多利亚湖的卫星图片,尼罗河鲈鱼已经吃光了湖里的原生鱼类,当地渔民虽然靠捕捞鲈鱼赚钱,但生态平衡被彻底破坏了。
林砚秋看着图片里浑浊的湖水,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做菜讲究五味调和,生态也一样,不能让一种味道盖过其他的。
他带着团队来到肯尼亚。维多利亚湖岸边,堆满了晾晒的鲈鱼干,渔民们正将成箱的鲈鱼装上冷藏车。当地向导告诉林砚秋,这种鲈鱼能长到两米长,食量惊人,三十年前被引入湖后,已经导致数百种原生鱼类灭绝。
但我们没办法。
渔民卡鲁无奈地说,鲈鱼能卖钱,我们要养家糊口。
林砚秋尝了尝刚捕捞的鲈鱼,肉质紧实但有些柴。他琢磨着:可以做成鱼松,或者用香料腌制后熏制。
但他知道,单纯推广鲈鱼美食治标不治本。必须找到替代产业,让渔民有动力保护原生鱼类。
调研中,林砚秋发现维多利亚湖周边盛产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而当地的加工技术落后,大部分水果因为运输不畅烂在地里。他灵机一动:我们可以做水果鱼罐头!
他带着团队研发出芒果鲈鱼罐头:将鲈鱼肉切成小块,用柠檬汁腌制去腥味,再和芒果丁一起装罐,加入少量辣椒提味。这种酸甜微辣的口味不仅适合非洲市场,还在欧洲的超市里成了畅销品。
更重要的是,林砚秋启动了
原生鱼保护计划。他和当地社区合作,建立原生鱼繁育基地,教渔民养殖罗非鱼、鲶鱼等经济鱼类。这些鱼繁殖快,味道好,而且不会破坏生态。
他在培训课上展示着烹饪视频,用番茄炖罗非鱼,比鲈鱼还鲜美。
三年后,维多利亚湖的生态渐渐恢复。原生鱼的数量稳步增长,渔民们既有鲈鱼罐头的收入,又有原生鱼养殖的收益,再也不用过度捕捞鲈鱼了。卡鲁在给林砚秋的邮件里说:现在湖里的鱼多了,鸟也多了,连湖水都变清了。
林砚秋的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他成立了
味来生态科技公司,汇集了生物学家、厨师、营销专家,专门解决物种入侵问题。他们的口号是:让每一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态链,还是在餐桌上。
公司的业务遍布全球:在巴西,他们将泛滥的福寿螺做成螺狮粉调料包;在印度,他们用入侵的水葫芦制作环保餐具;在新西兰,他们把泛滥的澳洲
possum(负鼠)肉做成宠物食品……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的
生态平衡基金。每卖出一份入侵物种制成的产品,就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原生环境修复。在密西西比河,他们资助渔民种植水生植物,为本土鱼类提供栖息地;在易北河,他们搭建人工鱼礁,帮助原生鱼类繁殖。
这天,林砚秋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做演讲。大屏幕上展示着对比照片:左边是密西西比河泛滥的鲤鱼,右边是如今清澈的河面;左边是澳洲草原上的兔灾,右边是恢复生机的牧场。
很多人问我,用美食解决物种入侵是不是权宜之计。
林砚秋看着台下的各国代表,其实,美食只是一种媒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他举起手里的《河鲜百味谱》,封面上爷爷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我爷爷是个厨师,他常说,做菜不能只考虑味道,还要考虑食材的新鲜,火候的大小,调味的多少。生态保护也是一样,需要平衡,需要智慧,更需要尊重每一种生命的价值。
演讲结束后,一个来自非洲的代表拦住林砚秋:林先生,我们国家的沙漠蝗灾很严重,您有什么办法吗
林砚秋笑了,从包里掏出一本新的食谱:我刚好研究出几道蝗虫菜品,油炸蝗虫、蝗虫煎饼……
您要不要试试
代表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好啊,我倒要尝尝这害虫的味道!
夕阳透过联合国总部的玻璃窗,洒在林砚秋的脸上。他想起第一次在密西西比河畔处理鲤鱼的那个下午,阳光也是这样温暖。那时他只是想让美味不被浪费,没想到这条路竟然越走越宽。
手机响起,是爷爷的视频电话。老家的院子里,爷爷正和徒弟们忙着腌腊鱼。小秋啊,家里的鲤鱼快腌好了,回来尝尝不
林砚秋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灶台,眼眶有些湿润:爷爷,等我忙完这阵就回去。对了,我教外国人做您的拿手菜了,他们都说好吃。
爷爷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好小子,没给你爷爷丢脸。记住啊,做菜如做人,要用心,更要有分寸。
挂了电话,林砚秋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等待解决的生态难题,还有很多需要被发现的美味。而他,将带着锅铲和初心,继续在这条舌尖上的生态战线上走下去。
味来生态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里,新的研究正在进行。生物学家们分析着入侵物种的基因序列,厨师们则在研发新的菜品,营销专家们策划着推广方案。墙上的世界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待解决的物种入侵点,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挑战,也代表着一个机会。
林砚秋拿起一把刚磨好的菜刀,对着砧板上的食材比划着。刀光闪过,精准地将食材切成均匀的小块,就像他正在切割那些看似无解的生态难题。在他看来,最好的生态平衡,或许就藏在那锅热气腾腾的饭菜里
——
五味调和,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