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她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旧修械所那个烟熏火燎的研发中心——其实就是林峰平日里捣鼓那些瓶瓶罐罐的破木桌。
她不像李云龙担心的那样追着问祖传秘方,而是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仔细观察林峰和王贵祥等老师傅处理原材料、配制药料、铸造弹体、装配引信的每一个步骤。
她看得极细,手里的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解之处,便会礼貌地向林峰请教。
林峰则谨记着李云龙的战略指导,但对于一些非核心的工艺流程,他倒也没有刻意隐瞒,毕竟这些东西在真正的专家眼里,也藏不住太多秘密。
他发现苏玉的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往往能从他一些看似随意的操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或者提出改进的思路。
比如,在观察王贵祥师傅用土法翻砂铸造弹体时,苏玉就指出了模具设计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可能会导致铸件内部产生气孔和疏松,影响强度和破片效果。
她还建议改进浇筑口的形状和位置,以减少金属液的氧化。
这些建议,林峰对照了一下脑海中系统的知识,发现确实有道理,甚至与系统给出的一些初级优化方案不谋而合。
然而,这种合作也让林峰感到有些束手束脚。
他脑子里有系统提供的完整优化方案,从材料配比的微调,到引信结构的革新,再到破片形状的精确设计,每一步都能显著提升独立一式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可现在,苏玉就像个影子一样跟在他身边,他总不能凭空变出这些先进技术来。
他得想办法,让这些改进看起来像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者是在苏玉的启发下,偶然间想到的。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明明身怀绝世武功,却不得不装成一个初学乍练的菜鸟,一招一式都要装模作样地领悟,别提多憋屈了。
苏玉似乎也察觉到了林峰在某些问题上的闪烁其词,但她并未点破,只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这天下午,新修械所的地基已经基本平整完毕,开始搭建主要的承重木梁。
旧修械所里,林峰正在指导几个工人改进弹体铸造的砂型。
苏玉在一旁安静地看了许久,突然开口说道:林峰同志,我来独立团也几天了,关于‘独立一式’手榴弹的生产流程和一些细节,通过你的介绍和我的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我认为,要想进行更有效的优化,我们首先需要对它目前的实际性能有一个精准的评估。
林峰停下手里的活,看向苏玉:苏玉同志的意思是
苏玉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显得格外认真:我在战报中看到过关于‘独立一式’威力的描述,非常惊人。但我更相信亲眼所见的数据。
我想,我们能否安排一次实弹测试亲眼看看它的爆炸范围、破片分布和毁伤效果。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明确下一步的优化方向,是侧重于提升威力,还是改善破片效能,或者是优化引信的可靠性和延时精度。
实弹测试
林峰心中一动。
这倒是个不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