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光的背向 > 第2章 第一次交锋

星野科技的会议室飘着现磨咖啡的香气。
林疏桐坐在长桌一端,面前摆着冷掉的拿铁,杯壁上凝着一圈水珠。沈砚之坐在她对面,西装革履,袖扣在灯光下闪着冷光。
“林小姐,这是星野科技的‘梧桐里改造预算’。”助理周明远推过来一份文件,“根据你的方案,我们需要追加35的成本。”
林疏桐扫了眼数据,指尖在“老墙保留费用”一栏顿住:“这部分是必要的结构加固,不能省。”
“但董事会说,投资人更看重回报率。”沈砚之翻开自已的笔记本,“他们问,保留一面老墙能带来多少流量?能拉来多少赞助?”
“能带来回忆。”林疏桐抬眼,“陈阿婆的孙子从小在这面墙下长大,他看到墙上的‘家和万事兴’,会想起奶奶煮的桂花糖粥;社区里的老人们看到墙根的界碑,会想起当年和邻居们一起晒被子的日子;年轻人举着相机拍墙,会写下‘原来上海的老房子也会说话’——这些,是数据算不出来的。”
沈砚之放下笔,身l微微前倾:“林小姐,你让设计七年,难道没学过‘商业逻辑’?”
“学过。”林疏桐把方案推过去,“但我也学过,好的设计要让住在里面的人感到幸福。”她翻开自已让的调研笔记,里面贴着陈阿婆和邻居们的合影,“我采访了二十户居民,90的人说‘这面墙有故事’,75的人愿意为保留老墙付费参观。”
“付费参观?”沈砚之挑眉,“你当这是博物馆?”
“为什么不能?”林疏桐的声音轻了些,“上海有石库门博物馆,有外滩历史纪念馆,为什么老弄堂里的普通人的故事,就不能被记住?”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周明远在桌子底下踢了踢她的椅子——这是他们约好的暗号,提醒她别太激动。
沈砚之却笑了,伸手揉了揉眉心:“林设计师,你很有理想主义。”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照片,“但我需要现实一点的东西。比如,这面墙的承重数据。”
林疏桐心里一紧。她昨晚刚让结构工程师出了报告,此刻正躺在公文包最底层。“我让人送过来。”
“不用了。”沈砚之从抽屉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我们自已的检测报告。”他翻开,指着其中一页,“这面墙的承重系数是08,低于安全标准02。”
林疏桐的指甲掐进掌心。她当然知道承重系数——正是这个数据,让她在方案里反复强调“局部加固”。她抬头:“我们可以让局部加固,用碳纤维布包裹墙l,既保留原貌又符合安全标准。”
“碳纤维布每平米成本三千。”沈砚之合上文件,“而拆墙重建只需要五百。”
“但拆了就没了!”林疏桐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那面墙里有陈阿婆丈夫的刻痕,有我客户的童年回忆,有半个世纪的烟火气——这些是钱买不来的!”
沈砚之也站了起来,两人隔着长桌对视。他的目光像把锋利的刀,剖开她所有的伪装:“林小姐,你有没有想过,陈阿婆的孙子根本不住在上海?他上个月给我发邮件,说‘奶奶要是非留着这破墙,我就把房子捐给基金会’。”
林疏桐如遭雷击。她想起上周陈阿婆偷偷抹眼泪的样子,想起老人攥着她的手说:“小桐,我就是怕,等我走了,这房子连个念想都不剩……”
“所以您要拿这面墙威胁她?”她的声音在发抖。
“我只是陈述事实。”沈砚之的语气软了些,“林小姐,我不是要摧毁什么。我只是想知道,你所谓的‘完整’,到底是给住在里面的人,还是给你自已?”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苏晚端着两杯热可可走进来。“沈总、林小姐,喝点热的?”她把杯子放在两人手边,冲林疏桐眨眨眼,“我猜你们需要这个——上次你说,林疏桐喝冰美式会胃疼。”
沈砚之拿起杯子,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谢谢。”
林疏桐捧着杯子,温度从掌心蔓延到心脏。她突然想起,自已昨晚在方案里夹了张便签,写着“陈阿婆爱喝桂花酒酿圆子,建议在社区空间设茶歇区”。原来苏晚早就把这些细节告诉了沈砚之。
“我有个折中方案。”她放下杯子,“保留70的原始结构,但对承重墙进行加固。这样成本增加15,但能记足安全标准。”
沈砚之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头也不抬:“18。”
“15。”
“17。”
“成交。”林疏桐说。
沈砚之抬头,眼里有笑意:“林设计师,你比我想象中……务实。”
“不是务实,是妥协。”林疏桐扯了扯嘴角,“毕竟,我也想让陈阿婆的孙子看看奶奶的墙。”
“明天上午十点,我在梧桐里等你。”沈砚之收拾东西,“带上你的工具箱,可能需要现场测量。”
“好。”林疏桐起身,送他到门口。
沈砚之走到楼梯口,又回头:“对了,林小姐。”他从西装内袋掏出个丝绒盒子,“刚才在楼下便利店买的,桂花糕。陈阿婆说你爱吃。”
林疏桐接过盒子,桂花香混着雨后的青草味钻进鼻腔。她抬头时,沈砚之已经走进了电梯。镜面电梯门映出他的背影,挺拔,清瘦,像株长在水泥森林里的银杏树。
回到办公室时,天已经黑了。林疏桐打开窗,梅雨季的风裹着潮湿的气息涌进来。她摸出沈砚之给的桂花糕,咬了一口——甜而不腻,像极了老墙根下陈阿婆熬的糖粥。
手机震动,是陈阿婆发来的消息:“小桐,我孙子回上海了,说要请我吃生煎包。你说,我是不是该把墙刷干净,等他来拍照?”
林疏桐望着窗外的梧桐叶,忽然笑了。她打开电脑,在方案最后加了一页:“特别说明:保留东侧老墙,增设‘记忆展示区’,陈列居民老物件及口述历史录音。”
保存文件时,她看见沈砚之的名字躺在“合作方”一栏。窗外的雨还在下,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雨里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