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黄土地上的星辰 > 第9章
向阳背着书包走进村小学那天,李少安特意请了半天假。小家伙穿着巧莲连夜缝制的蓝布校服,书包是少平从县城捎的帆布包,上面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背在他身上晃悠晃悠的,像只刚学飞的小麻雀。
“要听老师的话,”少安蹲下来,给向阳理了理衣领,“不许跟同学打架,放学早点回家。”
向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攥着少安给的两块水果糖,是他特意去供销社买的,说要分给同桌的小姑娘。巧莲站在一旁,眼圈红红的:“这才多大点,就上小学了,我总觉得他昨天还在怀里吃奶呢。”
少安拍了拍她的背:“孩子总得长大,就像咱的砖窑,不也从小土窑变成现在的大窑了?”
送完向阳,少安去了砖窑。新引进的制砖机已经安装好了,是从省城砖机厂买的二手设备,比原来的手动制坯快了三倍。二柱子正围着机器转,手里拿着本说明书,眉头皱得像团纸。
“咋了?不会用?”少安递过去根烟。
“这上面的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二柱子挠挠头,“啥叫‘液压传动’?听着就头疼。”
少安接过说明书,上面的黑字密密麻麻,像蚂蚁搬家。他虽然认得几个字,但这种技术术语也看不太懂。“我去请个师傅来教。”他说,心里盘算着去县城砖厂找个退休的老技术员。
巧莲的果园这两年越发兴旺。五十棵苹果树都挂了果,红彤彤的像小灯笼。她雇了村里两个留守妇女帮忙打理,剪枝、疏花、套袋,做得有模有样。少安看着她站在果树下,穿着件蓝布褂子,手里拿着把修枝剪,动作熟练得像个老果农,突然觉得这果园比砖窑还耐看。
“今年的苹果能收五千斤,”巧莲给他递过个刚摘的苹果,“我跟县城的罐头厂谈好了,他们按市场价收,比集市上卖得还多两成。”
少安咬了口苹果,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等收了苹果,给你买台洗衣机,省得你手泡在冷水里洗衣服。”他说。
巧莲的脸有点红:“买那干啥,浪费钱。我手洗惯了,有劲。”话虽这么说,眼里的光却亮得像苹果上的露珠。
砖窑的新制砖机终于调试好了。请来的老技术员说这机器是“省力王”,原来五个人一天能制三千块坯,现在三个人就能制五千块,还更规整。少安给工人涨了工钱,又新招了三个贫困户,让他们在砖窑干活,管吃管住,每月还能领工资。
田福堂来视察时,看着运转的制砖机,摸着光溜溜的砖坯,感慨道:“真是不一样了,我年轻那会儿,烧砖全靠力气,哪想得到现在机器轰隆隆一转,砖就出来了。”
“这还不算啥,”少安笑着说,“我打算再盖座烘干窑,下雨天也能制坯,不受天气影响。”
田福堂点点头:“有想法!公社支持你,需要啥手续,我让文书给你跑。”
夏天麦收后,少平回来了。他比去年又高了半头,穿着件白衬衫,戴着副眼镜,斯文得像个城里学生。“哥,我考上农业大学了!”少平把录取通知书往少安手里塞,手抖得厉害。
通知书上的“农业大学”四个字烫金发亮,少安摸了又摸,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砸在纸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好小子,有出息!”他把少平搂在怀里,肩膀抖得像筛糠。
巧莲端来碗鸡蛋羹,非要少平吃:“快补补,看你瘦的。”向阳围着少平转,伸手去抓他的眼镜,喊着“小叔,给我戴戴”。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少安给少平讲砖窑的新机器,巧莲说果园的收成,向阳拿着少平的录取通知书,像看宝贝似的翻来覆去。月亮挂在苹果树梢上,银辉洒在院子里,像铺了层霜。
“大学学啥?”少安问。
“学果树栽培和农产品加工,”少平说,“我想回来帮你把果园和砖窑办得更好,搞成产业链。”
少安心里一热。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知识的金贵。“好,哥等你回来,咱爷俩好好干。”
少平临走前,少安给他买了台录音机,是他跑了三家商店才挑到的,能听英语,也能录歌。“在学校好好学,别惦记家里。”少安塞给他五百块钱,是他攒了很久的,“吃好点,别委屈自己。”
少平的眼泪掉了下来:“哥,我……”
“啥也别说了,”少安拍着他的肩膀,“到了学校,给家里写信,说说城里的新鲜事,让向阳也听听。”
秋天苹果成熟时,双水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少安雇了辆卡车,拉着满车苹果去县城交货。向阳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个红苹果,啃得满嘴都是汁。“爹,苹果真甜。”他含糊不清地说。
“等卖了钱,给你买个新书包,再买辆自行车。”少安说。
“我不要自行车,”向阳摇摇头,“我要像小叔一样,考大学。”
少安笑了,心里像灌了蜜。这孩子,跟他小叔一样,心里揣着远方。
从县城回来,少安路过县罐头厂,王厂长拉住他:“我跟你说个事,县上要搞农产品展销会,我把你的苹果和砖都报上去了,说不定能拿到订单。”
展销会上,少安的苹果和砖成了抢手货。苹果因为口感好,被一家果汁厂看中,签了长期供货合同;砖因为质量过硬,被一家房地产公司订了货,要盖新小区,用量很大。
少安拿着合同,心里像揣了个太阳。他给巧莲买了台洗衣机,是海尔牌的,亮闪闪的摆在院子里,引得村里的妇女都来参观,说巧莲有福气。
冬天来临前,少安的烘干窑盖好了。他请了县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镜头里,烘干窑的热气腾腾,制砖机运转不停,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镜头前闪过。少安对着话筒说:“我没啥大本事,就是想让跟着我干活的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让双水村的日子像这砖窑的火,越来越旺。”
节目播出后,来看砖窑的人络绎不绝,有邻县的村干部,有想创业的年轻人,还有省里的专家,说要把他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少安忙得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觉得这日子过得充实,有奔头。
向阳在村小学得了奖状,是“三好学生”,他把奖状贴在窑洞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放学都要摸一摸。少安看着奖状,心里比自己得表彰还高兴。“以后跟你小叔一样,考大学,去大城市。”他摸着向阳的头说。
“我不去大城市,”向阳仰着头说,“我要跟爹一样,烧砖,种苹果,把双水村盖得漂漂亮亮的。”
少安的眼睛突然湿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想着离开这片黄土,可现在,他觉得这片土地比任何地方都亲。砖窑的烟,果园的香,家人的笑,都是他离不开的根。
年底,少安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去省城领奖那天,他穿着巧莲给做的新西装,胸前别着大红花,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想起第一次去队长家借粮的情景,恍如隔世。
领奖台上的灯光很亮,照得他有点晃眼。他想起双水村的窑洞,想起砖窑的火光,想起巧莲的笑容,想起向阳的奖状,想起少平的录取通知书,心里突然有了底气。
“我是农民李少安,”他对着话筒说,声音洪亮,“我靠烧砖、种苹果过上了好日子。我想说,土地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时代不会忘记奋斗的人。只要肯下力,能琢磨,黄土里能刨出金子,平凡人能活出精彩!”
台下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少安看着台下的镜头,仿佛看到了双水村的乡亲们,看到了家里的灯光,看到了砖窑的烟囱在暮色中升起的烟,像条巨龙,在黄土高原的天空上,越飞越高。
从省城回来,少安在村口盖了座牌坊,上面刻着“双水村”三个大字,旁边还有行小字:“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牌坊立起来那天,村里放了鞭炮,杀了猪,摆了几十桌宴席,比过年还热闹。
刘师傅喝多了,拉着少安的手说:“我烧了一辈子砖,盖了无数房子,从没像今天这么骄傲。你这娃,没辜负这片土,没辜负这时代。”
少安给刘师傅满上酒:“没有师傅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杯我敬您,敬所有帮过我的人,敬双水村的黄土,敬咱这平凡又红火的日子!”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的,像给双水村盖了层白被子。窑洞里的炉火很旺,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巧莲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女儿,给大家添着菜;向阳趴在桌子上,数着爷爷给的压岁钱;少平的信放在桌上,说他在大学里入了党,还得了奖学金。
少安看着这一切,突然觉得这平凡的人生,就像他烧的砖,一块一块,朴实无华,却能垒起高楼,撑起日子。而那些奋斗的汗水,那些家人的陪伴,那些土地的馈赠,都是砖缝里的水泥,让这平凡的人生,坚不可摧,温暖明亮。
雪夜静悄悄的,只有砖窑的烟囱还在轻轻吐着烟,和天上的星星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烟火,哪是星光。少安知道,明天醒来,太阳会照常升起,砖窑会继续运转,果园的树会抽出新芽,日子会像这炉火一样,旺下去,暖下去,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