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张学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连路都不认得,能有个帮手当然是好事。
如果是别人提出这个要求,张学强绝对果断拒绝。
但梅新岩不一样,一他是真正贴乎自己,简直是言听计从,二他没心眼嘴也严实,是个不二人选。
可自己身上秘密太多,得想个办法遮掩一下才行。
张学强绷着脸神色凝重,语气中也带着些许威严,你跟着我不是不行,可你得守规矩。
第一我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不许问原因,二咱们干的事必须保密,就连你亲爹妈都不能说,行不
梅新岩脑袋点的小鸡吃米一般。
听话就好,张学强大是满意,拍了他肩膀一下,吃饱了么
还没,得再来碗面茶溜溜缝......
不一会儿张学强发现,这个憨憨也有不厚道的一面,一碗面茶是打底,他喝了两碗还又吃了四个大肉包子,才住了嘴。
怪不得人家都瘦,他这么胖,看来他家粮食都让他自己吃了!
梅新岩打着饱嗝,抬起袖子往油滋滋的嘴上一抹,又顺手擦了擦冻红了的鼻子头,哥,饱了!
张学强瞟了一眼他油光锃亮的袖口,这简直就是嘴亮,袖子亮,抹哪儿哪儿亮。
以后给他取个外号叫三亮得了,好听还顺嘴。
三亮啊,吃饱了咱就走,先去骑车,买煤球!
梅新岩没动地方,傻愣愣地四处看。
哎啊,我说你呢,走啊!
啊,哥,我不叫三亮啊!
从今后出了门,你就叫三亮,别问为啥,此中自有深意!
二人这么吃法,五毛钱的票都没用完还剩下不少。
张学强又买了几个大肉包子裹在半干的荷叶里,打算留着中午找不到饭辙的时候垫被一下。
三轮车已经修好,补了内胎,上油、去锈、紧了各处螺丝。
看起来虽说还是破烂,但至少能骑了。
现在的修车铺都是国营集体单位,不还价,修车费五毛钱。
张学强趁店里没别人,低声对那个修车师傅道:忘了带钱,给您五斤粮票咋样
四十多岁的修车师傅本来睡眼惺忪,听到这话眼睛顿时亮了。
急忙接过那张京城五市斤粮票,自己拿钱补上了修车费,还帮张学强将车推出了门口。
看着张学强消失的背影,修车师傅满眼羡慕,真有不拿窝头当干粮的哈,这孙子要是天天来多好!
......
哥,我带你,你坐后面,咱去哪儿!
去煤铺子买煤球!
这大冷天坐三轮可是遭罪,骑车的不冷,但坐车的能冻透了。
幸好有了梅新岩这挡风的墙,张学强坐在他背后,感觉还好点。
可没多大一会儿,他就冻得浑身打哆嗦,京城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大北风直往骨头缝里呲。
这身体可真差劲,应该是小时候正赶上自然灾害,身体没长好,还落下了病根。
张学强可不想好不容易穿越一回,赚了大钱之后,享受不几年人生就提前挂了。
得找个办法,让身体壮起来才行!
听说四九城里练家子不少,他就有了练武的想法,不求别的,只为了强身健体,将来多活几年。
可思来想去又没有门路,只好慢慢打听,先把家里弄好了再说,至少不能挨冻了。
此时街头行人渐多,各种自行车宛若流水从大小胡同里出来,在大街上汇聚成河,向着远方滚滚而去。
汽车以公交车为主,少见别的车辆,它们只是这车河的点缀,摇晃着肥硕身躯缓缓前行,仿佛随时要趴窝似的。
由于石油短缺,有些大公交还背着煤气袋,宛若一只只大乌龟。
用现代眼光看,人们的穿着都很土气。
多数是中山装、列宁装,还有作训服,当然最多的还是各家工厂的工作服、劳保服。
色调也是以黑、蓝、绿,为主,少见其它颜色,偶尔有红色也是女子的围巾,或者学生的红领巾。
虽说色调沉闷,但人们的脸上总带着向往或是期盼的神色,仿佛未来很有奔头。
没多久梅新岩就蹬着三轮车来到了,乾门南河岸一个黑漆漆的大门口。
离着老远就听到里面传来哐啷、哐啷的机器声,仿佛在打铁。
这里除了门上写着利源煤炭公司的木牌子之外,到处都是黑色,就连门口一段柏油路都黑得油亮。
过去都叫煤铺子,也叫碳厂子,后来全都改成了公司。
周围最近的煤铺子就在这里,离着他们住的面口袋胡同十几分钟路程。
哥到了,咱是买煤灰,还是买大炭
买蜂窝煤!
很多京城市民都习惯买煤灰和黄土,回家自己摇成鸡蛋大小的煤球,或者是煤饼子,为嘛便宜啊!
但是还有更好的,就是成品蜂窝煤,这玩意耐烧,还安全,只要烟囱保持通风,绝对没事。
张学强交上钱和煤票,一口气要了两千斤蜂窝煤。
现在才腊月,离着过年还有十七八天,买得少了根本烧不到天彻底暖和。
黑漆漆落满黑灰的窗口里递出提货单,传出个声音,两个小时以后来搬!
蜂窝煤由于要的人少现货少,你交钱后一般要等着机器现压。
他要的又多,两千斤是一千二百多个,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
这会儿干嘛去
张学强琢磨俩人骑一辆三轮车太不方便,还不如趁这功夫自己买辆车去呢。
当然汽车、摩托是不可能的,最佳的选择就是一辆二八大扛。
买车哥,你有工业券吗梅新岩一双小眼瞪得溜圆。
工业券在这时代,是除去粮票最重要的票证,因为居家过日子根本离不开的。
它能买一切和工业有关的东西,从毛巾、肥皂、搓脸油,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包含在内。
而且这东西的发放配给和工资挂钩,大概比率是每二十元工资搭配一券。
普通职工,每月很少能超过两券。
这么少的工业券,购买日常用品都不太够。
而买一辆自行车,按照类型不同,大概需要八到几十券,谁还能挤出这么多购买自行车
那么只好亲戚、邻居之间相互拆借,或者去鬼市淘换。
所以说那时候买一辆自行车的难度,不亚于三十四年后买豪车。
可这难不倒张学强!
他那被冻得有些皲裂的手从裤兜里拿出来,手指间捏着几张小纸片,在梅新岩面前一晃。
看清楚了这是嘛
这东西比粮票略大,纸张也稍微厚实一点,主色调淡红色。
背景印的是工厂和塔吊,上面有‘京城市购物券’‘日用工业品’‘市第一商业局’等字样。
还在边角写着阿拉伯数字3,和三张券的字样,最下面是发行年份。
这是面值最大的三张券,其它的分别有一张券,零点五张券,零点一张券,这四种面值。
而张学强拿出的几张都是‘三张券’最大面值的,这玩意他仓库里数不清有多少,根本就不在乎用几张买辆车。
他往外拿的时候,细心地挑选了七七年之前发行的,要不然可就闹大麻烦了。
快,快收起来哥,小心让人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