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魔都的《点歌台》,播出第二天,就有听众打电话询问歌名,哪里能买到货。
紧接着登陆京城电台黄金时段。京城影响力巨大,当天下午导播间就被询问电话打爆。
次日,央广音乐频道和魔都电台点播电话暴增。
然而,就在央广音乐频道持续热推几天后,陈昊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原本安排在黄金时段(如晚高峰)的播放次数,似乎被悄悄减少了,挪到了非黄金时段。
他托在央广的朋友打听,对方支支吾吾,只隐晦地提了一句:
上面有人觉得这歌......嗯,格调还可以再高点可能领导有不同看法吧。
陈昊心里一沉,隐约感觉有只无形的手在试图降温。
但此时歌曲的热度已经如同燎原之火,电台减少的这点播放量,根本无法阻挡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催
货单。
杨胜良发动关系,直接把歌曲推上了央视一个重要的午间音乐推荐栏目!
这无异于在烈火上又投下燃烧弹!
歌曲的热度和知名度瞬间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直接导致全国范围内的需求海啸般爆发。
新星座前期按陈昊谨慎乐观备的21000张磁带光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海啸,一周内就见了底。
陈昊慌了,要知道,就在唱片发行的第一天,工厂还问他要不要再制作一些,结果被他以风险太大,先看看市场反应为由否决了。
他疯狂联系加工厂,加价、三班倒、24小时赶工。
生产线轰鸣,产品成箱运出。
但这增量面对全国雪片般的催货单和咆哮电话,杯水车薪。
生产速度远跟不上爆炸增长的需求。新货刚下生产线就被守候在工厂门口的各地批发商瓜分一空,根本填不满那巨大的缺口。
更糟的是,杨胜良运作下,歌曲热度在电台限制的阴影下,依然凭借强大的口碑和央视的曝光,迅速蔓延到苏、粤、川省等七八个人口大省的电台。
宣传铺开的范围远超预期,市场缺口被撕扯得更大。
陈昊看着财务每天疯涨的销售报表和预估利润),证明了他的眼光没错。
但这快乐被更强烈的懊恼和自责缠绕啃噬——是他因可笑的谨慎,让无数本该更早、更多流入的钞票,眼睁睁流走或消失。
每一通催货的咆哮电话,都像小锤敲打在他心头。
痛,太痛了!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孟超当初坚持要分成模式时,眼神里那种笃定从何而来。
这哪是歌
分明是座还没挖完的金矿!而自己差点亲手把矿口给堵小了。
与此同时,在魔都某个安静的角落,孟超也接到了杨胜良略带忧虑的电话,提到了央广播放时段调整的小动作和一些圈内开始流传的非专业、格调不高的论调。
孟超拿着电话,听着音像店里隐约传来的《等一分钟》旋律,嘴角却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他刚刚入圈,又没跟人发生过什么冲突,来自京圈的压力.....
那么,问题只能出在那瑛身上了。
京圈的动作比想象中来得快啊。
他心中了然:那瑛这个人果然气量狭窄。
不过,那又如何
电台可以微调时段,乐评可以指手画脚。
但音像店里那挤破头抢购的人群,那为了一首歌跑遍几条街的执着,那老板电话里气急败坏的催货咆哮......
这些,才是最真实、最无法被抹杀的市场力量!
想用老一套捂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