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齐志远的电子表生意遇到了瓶颈。随着夏季来临,市场需求下降,加上北京街头出现了更多同类产品,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学校也注意到了学生中的"经商风潮",开始明令禁止商业活动。
"得转型了..."齐志远盘点着库存和资金。半年多来,他通过电子表生意净赚了一万两千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这笔钱在1986年堪称巨款,但离他的目标还差得远。
一个周末,齐志远骑车来到琉璃厂,想看看邮票市场的行情。前世记忆告诉他,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邮币卡市场的黄金时期。
"哟,小齐!好久不见!"集雅斋的老掌柜热情招呼他,"最近有什么好货?"
齐志远笑着摇头:"今天我是来买不是卖的。猴票还有吗?"
"猴票?"老掌柜眼睛一亮,"有是有,但价格涨了,现在一百二一张。"
齐志远记得半年前才八十元,涨幅惊人。但他知道这还远未到顶——到九十年代,一张品相好的猴票能卖到上万元。
"来十张。"他爽快地说。
交易完成后,老掌柜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小齐,有兴趣见识真正的宝贝吗?"
齐志远挑眉:"什么宝贝?"
老掌柜左右看看,从柜台下拿出一个锦盒,小心打开。里面是一块温润如玉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精美的山水图案。
"田黄石印章,清代工部尚书用过的,绝对真品。"老掌柜声音压得更低,"只要八千块。"
齐志远心头一震。田黄石素有"石帝"之称,清代精品在后世拍卖会上动辄数百万。但他对古董鉴定一窍不通,不敢贸然下手。
"我有个朋友懂这个,能请他来看看吗?"他问道。
"当然可以!"老掌柜爽快答应,"不过要快,好东西不等人。"
离开琉璃厂,齐志远立刻去找周明远。这位未来的金融大鳄对古董颇有研究,前世曾收藏过不少珍品。
"田黄石?"周明远听了他的描述很感兴趣,"走,一起去看看。"
两人返回集雅斋,周明远仔细检查了那枚印章,又用放大镜观察了雕工和包浆,最后对齐志远点点头:"开门老的,值这个价。"
在周明远的建议下,齐志远最终以七千五百元买下了这枚田黄石印章。交易完成后,周明远带他去见了一位文物商店的经理赵建国。
"老赵是这方面的专家,"周明远介绍道,"以后有不懂的可以问他。"
赵建国五十出头,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说话慢条斯理但句句在点子上。他看了齐志远的田黄石印章,连连称赞:"好东西!保存好了,十年后至少值十万。"
这次经历让齐志远看到了一个新的投资方向——文物收藏。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很多珍贵文物价格被严重低估。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收藏热兴起,这些物品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不过投资文物需要专业知识和可靠渠道。"赵建国告诫他,"市面上假货太多,新手容易上当。"
齐志远深以为然。他决定先跟赵建国学习基础知识,同时留意可靠的收藏机会。
六月初,齐志远收到父亲的来信,说暑假必须回家一趟,有重要事情商量。信中的语气颇为严肃,让他有些不安。
与此同时,他与林晓芸的关系也进入微妙阶段。五四汇演后,两人独处的机会增多,但谁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这个年代的校园爱情含蓄而克制,一个眼神、一次偶遇都能让人回味许久。
"暑假有什么计划?"一次图书馆自习后,林晓芸问道。
"得回趟老家。"齐志远回答,"父亲来信说有事商量。你呢?"
"回杭州。"林晓芸有些失落地说,"要两个月见不到你了。"
"我会给你写信的。"齐志远轻声承诺,"也许...暑假中间我可以去杭州看你?"
林晓芸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真的?"
"只要父母同意。"齐志远笑着说。前世他从未去过林晓芸的家乡,这将是全新的体验。
期末考试结束后,齐志远将剩余的电子表存货低价处理,把田黄石印章存在银行保险箱,然后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落魄的寒门学子,而是带着近万元存款和无限可能的北大学生。
车窗外,华北平原的麦田一片金黄,丰收在即。齐志远望着这片熟悉的景象,心中充满期待——人生的丰收季,也即将到来。
然而,他没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