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牙印的玉米粿
1988年4月份正是采茶叶繁忙季节,这个年代乡下还没有名茶,都是采摘大茶叶,也没有采茶机,都是手工采摘的。浙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14岁的姐姐,11岁的妹妹,8岁的弟弟,都在一个山坳采摘茶叶。天色渐渐暗下来,妈妈看了一下天色,嘱咐弟弟:平平,你先回家烧晚饭,还看得见,我们再摘一会儿。因为弟弟最小,采摘速度肯定是最慢,就让他先回去烧饭。弟弟停下来,走到妈妈身边,让妈妈帮忙把采摘编织袋取下。妈妈又仔细叮嘱;平平,你把钥匙拿去,自己慢慢下山,小心走路,不要跑。到家后,打开厨房的门就行,打开电灯炮,大门不用开,门栓太高,你开不了。厨房里锅盖掀开,打四勺水放到锅里,锅已经洗干净,盖上锅盖。苎麻杆用火柴盒点着,塞到火灶里,再搭上木材。等水烧开了,把桌上簸箩里面条下四把下去,再把桌上中午剩下的玉米馃撕成一块块,下到面条里。滚开一会儿,加盐,先加一小勺,铜汤勺搅拌一下,捞点汤放碗里尝一下,太淡,就再加点盐。后面再加点猪油,酱油。灶上壁炉里开水烧开了,不要用热水壶接,随它,妈妈回去再弄。面条好了,也不要捞出来,随它在锅里,你人太小,不小心会烫到的。实在是没办法,家里没有老人操持,只有派年仅8岁小孩烧晚饭,能多采摘一点是一点。弟弟自己慢慢下山了,父母担心也没法子。
天色已经暗得实在看不见了,隔壁采摘同村村民打招呼:回家喽,实在看不见了,你们采了多少,明天准备去哪里采摘。妈妈回应:是好回去了,眼睛都花了,我们下午采摘得茶叶不知道有没有一百斤,明天可能换地方到红龙塘那边采。同村村民称赞道:那很不错了,你家小孩好乖了,一直在采摘,没有停歇。妈妈也笑眯眯回答:都还算乖,兰兰都顶大半个大人了。回了,回了。又招呼家人:兰兰晓晓都卸下来,把茶叶倒到布袋里,让你爸爸挑下去,你们拿好点心袋与茶水,先下山。兰兰与晓晓听话整理东西,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挑着担子的爸爸,还有那背杂七杂八的东西的妈妈。
一到家,爸爸放下茶叶担子,喝口水,又马上挑起茶叶到村里的茶厂。妈妈卸下东西,匆匆忙忙,来不及整理东西,先洗手,到厨房看晚饭烧好没,让弟弟去堂屋玩,自己来接手。看到面条煮好了,尝了一下咸淡,就直接把面条汤舀到搪瓷盆里,端到堂屋得八仙桌上。又把开水壶接满,壁炉烧开水壶里重新加满了冷水,用来洗脸。锅里加水煮猪食,又看了灶里,添加少量的柴火。姐姐兰兰取下背在身上点心茶水袋子,放好,懂事得把妈妈卸下袋子里杂七杂八的东西整理好。妹妹晓晓洗了一下手,去厨房橱柜拿碗筷,摆放在桌上。弟弟站在八仙桌边上,小手趴着边沿,懂事得也没有先吃。
妈妈在厨房大声嘱咐:晓晓,你把面盛到碗里,晾在那里,你们饿了先吃。实在太饿了,三姐妹也没继续等爸爸妈妈,就围坐在八仙桌开始吃面条。晓晓吃着面条,筷子夹到玉米馃块,看看感觉很奇怪,玉米馃块边沿形状一个缺口一个缺口,但是肚子实在太饿了,顾不上问弟弟怎么回事,西里呼噜吃完一大碗,又盛了半碗开始吃。有了一碗面条垫底,第二碗面条就吃的慢点。妈妈也从厨房过来吃晚饭,锅里烧着猪食。爸爸也从茶厂称重完回来了。一家人凑到一起坐下来吃晚饭。
晓晓看到妈妈坐到餐桌边,就夹起玉米馃,给妈妈看,问道:妈妈,你看这个玉米馃边上一个缺口一个缺口。妈妈伸头一看,就乐了,问弟弟:平平,这个玉米馃你是咬得吗不是撕开的。弟弟一脸委屈,解析到:妈妈,你说让我把玉米馃撕开丢到面汤里,我根本撕不动,菜刀你说太危险不要让我用,我只用牙咬了,我牙都咬酸了,玉米馃太硬了。爸爸妈妈哈哈大笑,妈妈边笑边说:冷掉的玉米馃是很硬,平平是撕不开的,这么晚了,有口吃的就不错了。晓晓,你吃点你弟弟的口水也没事,不干不净,吃了没事。爸爸也开完玩笑说:只要熟了,能进嘴巴就行。
虽然是简单的汤面,但是温馨的画面是永远存在儿时记忆里,永远不会忘记。
第二章:特大馒头
晓晓从去年1990年开始去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今年下半年进六年级。10月末一个星期天,晓晓准备下午回校。同时姐姐兰兰也在镇上中心初中读初二,因课业繁忙就没回家,这个星期只有晓晓回家。这个季节正是采摘油茶籽旺季,爸爸妈妈一大早就上山采摘油茶籽,中午回家,妈妈就跟晓晓说:这两天太忙了,中午我发一点馒头在盆里,到下午两三点钟,也差不多,你自己做好蒸好,带一些回学校,让你姐姐也尝尝,天天吃蒸饭也容易腻。晓晓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平时像蒸馒头这种有点难度的事情都是妈妈自己做,也会让姐姐帮忙,晓晓是插不上手的,只会让她烧火。
晓晓时不时地去看看搪瓷盘里的面团,有没有发起来。大概2点钟,面团已经发起来了,漫出搪瓷盘。晓晓洗了手,掀开盖在搪瓷盘上布,就着搪瓷盘揉搓面团,排气,等揉搓成一个光滑面团,还是放在搪瓷盘里。晓晓边回忆妈妈以前操作步骤,边做。小厨师弟弟爱操心命,还在边上当指导员。她在铁锅里加了4勺水,拿蒸笼放在锅里,水面离蒸笼太远,又加半勺,差不多了。弟弟还过来看一下说:妈妈做点时候,水刚好不能漫过蒸笼底部竹圈。最底部蒸笼放在最底下,因为妈妈强调说过,蒸笼垫布拿干净的脸盘浸湿,再铺在蒸笼竹篾上,铺平。其余两层蒸笼也铺好蒸笼垫布,叠放在旁边的空架上。拿了两条长板凳,放在灶边,板凳上骑了一块大面板。拿碗挖了半碗面粉,撒了一些在面板上,把搪瓷盘里面团挖出来,摊在面板上,又把搪瓷盘拿到不碍事地方,加点水浸泡着。在面板上,充分地揉搓面团,使其光滑,充分排气,再用菜刀切成几个小一点的面团,放在边上,撒一点面粉防止面团黏连。拿了一个小面团,撒点面粉,在面板上搓成长条型剂子,再用菜刀切成均匀的面剂子。本来切好的面剂子,直接放在蒸笼垫布就行,可是晓晓发现切出的面剂子,不好看,怎么切都没妈妈切的好看。弟弟又在边上指导了:二姐,切不好,就搓成圆的。晓晓想想算了,决定搓成圆圆面团,再放到蒸笼里。可是感觉妈妈做的很简单圆圆的面团剂子,晓晓怎么也做不圆,面上还有褶皱。后面晓晓没办法,也就不管了,大概圆一点就行,大小跟妈妈做的馒头差不多大,放在蒸笼垫布上,整齐排列,各个馒头间隔一指的距离。七赶八赶,晓晓总算把馒头全部做完,三层蒸笼,没有放满,第三层很空,就把间距空大一点距离,盖上蒸笼盖,锅的边沿塞满麻布,防止漏气。
data-fanqie-type=pay_tag>
等了半个小时左右,晓晓掀开蒸笼盖,看一下馒头,有点发起来了。弟弟又刷存在感,提醒晓晓:开水箱了水没加,要不然烧干了,水箱坏了。晓晓赶紧掀开灶壁炉开水箱盖子,往里加水,加满位置稍微浅点,再盖上盖子。到厨房后面抱了一捆干柴火,放在灶前地上,拿火柴点着了苎麻杆,往灶膛里塞,再搭上柴火,这个工作晓晓驾轻就熟,灶膛里柴火马上烧起来,熊熊大火。晓晓又跑去看时间,堂屋后面案板桌上马头闹钟,已经显示是三点半了。她跟弟弟商量:平平,应该是半小时蒸了吧。弟弟很老道说:超一点时间,安全点,妈妈说的蒸好后不要马上掀开,闷一下再开。
过了半小时,晓晓把多余的柴火退出灶膛,用水浇灭。再拿开水壶接了开水箱里已经烧开的开水,接完开水,又把水箱水加满。晓晓掀开蒸笼盖,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特大号馒头呈现在眼前,个头不比盛菜的盘子小多少。晓晓与弟弟面面相觑,心里嘀咕,怎么这么大。晓晓拿开第三层蒸笼,第二层蒸笼里的馒头全部挤在一起,中间根本没间隙了,第一层蒸笼里情景都一样。晓晓没办法,大就大呗,只好认命拿来干净的簸箕,底下垫干的纱布,让弟弟端住,用筷子把大馒头夹到簸箕里,边夹还要撕开。
馒头蒸好,晓晓也准备返校了。她拿了干净的布袋,塞了6个大馒头,够她们姐妹吃三餐了。拎着妈妈准备一个星期吃的菜桶,辣酱炒瘦肉,与同村约好的伙伴一起走路返校。紧赶慢赶,走了五里路,爬了一座大山,再走两里路,在晚饭前赶到学校。
晓晓与姐姐住在一起,都住在姐姐的大宿舍里,是个大通铺,二十几个姑娘一起住。吃晚饭的时候,晓晓把菜与馒头取出来放在自己床前面木箱上,准备与姐姐一起吃饭。这时候大家发现了晓晓家特大号馒头,都围过来看,笑嘻嘻问晓晓:晓晓,你家怎么做这么大的馒头。晓晓很不好意思回答:我做的时候,没那么大的,就跟平常一样大,蒸好了就这么大了。姐姐在边上解释:我家晓晓第一次做馒头,平常都是我跟我妈做的,做的时候就做出蒸好后馒头大小,后面发出来蒸好了,可不就这么大了。
也有不嫌事大的,有个活泼的姑娘,拿着比脸小不了多少的馒头去楼下男生宿舍显摆。搞得整个学校,本身不大的学校,人尽皆知,有个小姑娘做出特大号馒头。那段时间,晓晓出尽风头,但是不是什么好事,是糗事。
第三章:消失的酒糟糖水鸡蛋
八零年代,物质还是比较贫乏的,特别是农村。正月里,有客人上门,主人拿出酒糟糖水鸡蛋招待,属于较高规格的。正月里的初五半晌午,晓晓家里来客人,妈妈让她们姐弟叫表姨表姨夫,有五个人,听妈妈与表姨表姨夫谈话,好像是最小的表姨要结婚,讨论结婚日子什么的,八九岁晓晓半懂不懂,反正有红包拿就高兴。妈妈也很高兴,泡茶,拿花生瓜子招待客人,让爸爸先聊着,她自己去厨房准备吃食。
晓晓看妈妈去厨房,猜测妈妈肯定去烧酒糟糖水鸡蛋,她马上跟着去厨房,站在灶边,看妈妈烧饭。妈妈先烧了小半锅水,等水烧开了,打了好几个鸡蛋下去,晓晓没数清楚。等白色荷包蛋浮起来,妈妈舀好几勺甜米酒到锅里,有加了好多白糖,看的晓晓直流口水。但是她知道是用来招待客人,自己不能吃,等客人吃了有剩余,才能吃。妈妈拿了五个碗,摆放在灶面上,用勺子先盛三个荷包蛋到碗里,再添加酒糟糖水加满。锅里还剩点糖水,妈妈盛出来,放在桌上,对晓晓说:等凉一下,你再喝。
妈妈自己把酒糟糖水鸡蛋端到客厅桌上,太烫了,不敢让小孩帮忙。爸妈招呼表姨表姨夫吃酒糟糖水鸡蛋,但客人很客气,推过来推过去,表姨说:肚子不饿,吃不下去。后面两个表姨夫拿了空碗,各自舀出一个鸡蛋到空碗,再吃了一碗酒糟糖水鸡蛋。没吃的酒糟糖水鸡蛋,妈妈就放在客厅橱柜里,外面是玻璃拉门的那种。妈妈很快把中饭烧好,中饭摆上客厅的四方桌上,爸爸陪着表姨夫喝了酒,热热闹闹把中饭吃完。妈妈去厨房洗碗,清理厨房,爸爸又重新泡茶,坐在那里聊天。等到下午2点钟左右,表姨表姨夫站起来准备回去,又是一番推拉客气。爸妈送表姨表姨夫去村口,他们的自行车停在那里,又在村口一番挽留。
这边就剩小孩在家里,姐姐与弟弟在门口大嗮谷场跟各自的小伙伴聊天玩,晓晓待在客厅里。她站在橱柜前面,看着玻璃里的酒糟糖水鸡蛋发呆,她心里想:妈妈不是说客人剩下没吃的,我们就可以吃,那我吃了应该没事吧。可她又纠结,没吃的酒糟糖水鸡蛋热一下,还可以招待别的客人,如果自己吃掉,不是没有了。不过还是没抵过馋意,拉开玻璃柜门,拿起汤勺,两下三下,吃完一碗鸡蛋,把汤也喝掉。吃完一碗,感觉不过瘾,反正已经吃了,就吃过瘾,拿出另外一碗,快速吃完,四方桌上就剩两只空碗跟汤勺。晓晓吃完后,也没跟姐姐说,没事人样,出来到大嗮谷场跟小伙伴一起玩。
爸妈送客人返回家,回到客厅,妈妈开始整理客厅,扫地,倒掉茶水,整理零食,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两只空碗,橱柜里少了两碗酒糟糖水鸡蛋。妈妈马上把姐姐兰兰叫回家,问她:酒糟糖水鸡蛋谁吃了兰兰也莫名其妙,猜测:可能是晓晓,刚才就晓晓在家里。兰兰把晓晓也叫回家,妈妈问她:你是不是吃了酒糟糖水鸡蛋。晓晓点头:嗯,我吃的。妈妈又问:两碗,有六个鸡蛋,都是你吃的晓晓又点头:对啊。妈妈与姐姐都惊呆了,那么小小一个人一口气吃了六个鸡蛋。妈妈马上问晓晓:你肚子疼不疼,你想吃,跟妈妈说,肯定给你吃,我们家鸡蛋还是吃得起,但是吃这么多,会不消化的,下次不能这样,你真的虎啊。晓晓低头,不好意思,也没反驳,心里想:这种机会应该不会有下次了。妈妈还一直担心晓晓肚子会不舒服,还好一直没事。等到晚上跟她爸爸说起这事情,还不是很理解。爸爸回答:可能晓晓觉得已经吃了,就吃过赢,吃爽。平常我们比较省,孩子懂事不贪吃,到底是小孩,还是会贪吃,忍不住的。
这个事情一直被家人
记住,偶尔讲起相关贪吃的事情,都会拿出来说一下。姐姐兰兰也曾问过晓晓:你当时究竟怎么想的,一口气吃那么多鸡蛋。长大的晓晓知道,这辈子摆脱不了这件糗事了。
第四章:与狗抢食
阿梅很喜欢小孩,对小孩很有耐心,在有限资源下,也会给孩子们做好吃的食物。这样就造成亲戚家的孩子喜欢来家玩,而且来了就不肯回家。
一年的正月,兰兰二伯的女儿,她大一岁的堂姐英子,来拜年,就留下来不肯回家。两个六七岁小姑娘一起玩,一起睡,开心得要命。问她哪天回家,就回答:明天。第二天又问,又是明天,永远的明天。这天,阿梅拿了几个红薯,是糖心的,放在火炉里烤。烤好后,等稍微凉点,用报纸裹住半个,不脏手,让她们自己剥皮吃。顺便提醒一下,红薯皮给小黄狗吃。兰兰与英子坐在矮凳子上,一边剥皮,一边啃红薯。甜甜的,软软的红薯吃得眉飞色舞,小黄狗眼巴巴看着,等她们剥皮给它。英子皮还没剥好,小黄狗就就凑过来,伸出舌头,舔她的手,把英子吓一跳。英子马上站起来,爬到椅子上,把手举得高高,喊着:三婶,小黄抢我红薯吃。阿梅从厨房钻出来一看,就安慰她:你多给小黄一点嘛,家里还有红薯,你想吃,再给你烤。护食的英子,就是不舍得,就站在椅子上,把剩余的红薯吃完,红薯皮丢给小黄狗。
过了两天,阿梅中午蒸了几笼菜包子,包子馅是好吃的豆腐和缸豆干。阿梅让姐妹坐在矮凳上自己拿包子吃,英子吃着包子,有几颗包子馅掉到地上,小黄狗马上过去添了吃掉,又眼巴巴看着英子,好像随时过来添吃英子手里的包子。这次英子学聪明了,马上站起来,爬到椅子上,又从椅子上爬到八仙桌上,坐在那里吃,不给小黄狗一点机会。吃完一个包子,马上跑到厨房又拿了一个,快速地爬到八仙桌上坐在那里吃。阿梅把包子用簸箕装起来,端到客厅(冬天冷一般在客厅吃饭,有火炉。天热的时候就在外面堂屋吃饭),经过堂屋,发现英子坐在八仙桌上吃包子,小黄狗在下面看牢她,就觉得很好笑。
等到英子长大后,聚在一起,还经常讲起这么好玩的事。题外话,就是过几年,村里禁止养狗,小黄狗被村里的打狗队吊起来打死,当时全家伤心了好一段时间,后面二十多年都没养过狗。
斗转星移,二十多年过去,阿梅的外孙女与外孙出现同样的场景。外孙女外孙端着一次性杯,里面盛放着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两个人爬到沙发上,站在那里,一只手拿着不锈钢调羹,一只手里红薯举得高高,地上的一只柯基眼巴巴望着他们姐弟。
第五章:哈哈,你长了胡子了
冬天上学,最难过的时候就是早上从被窝里被拽出来的时候,真不想起来,可父母不会放过你。晓晓一大早被妈妈拽出被窝,穿上棉衣棉裤,跳下床,穿上布棉鞋。晓0看.了一下窗外,今天天气好,没下雨下雪,心里想:嗯,很好。可以在外面玩了,不用被关在学校里。晓晓上了厕所,跑到厨房,接了点热水,用毛巾打湿,随便擦了一下脸,把毛巾拧干,挂在墙上,把脸盆里热水倒掉。吃了早饭,背上书包,拎着妈妈准备好的火笼,去上学。学校在村庄中间,两层楼,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全能的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没教到年级先自习。课间休息时间,是学生最幸福的时候。老师刚说了:下课。学生像是洪水猛兽般冲出教室,三三两两散在学校外面空地上,最多的是要好的伙伴拿着火笼烤东西吃。火笼是个好东西,也不知道谁发明,绝对是个天才。火笼外面是竹篾编织成,像一个圆形的菜篮子,内部是铁圆筒,底部铺一层灰,再铺一层木炭,再加烧红的炭火,又盖一层灰。火笼可以烤火,如果手冷了,伸在火笼上面,一下子热起来。如果脚冷了,就脚搭在火笼上面,一下子热起来,就是很容易把鞋子烤坏了,遭妈妈一顿打。
现在火笼的作用是做美食的烤炉。晓晓与小伙伴莲莲蹲在一起,地上放着她们的火笼。晓晓从口袋里套出好多条形的小番薯干,【注明一下这种小番薯干不是可以即食的熟红薯干,是生番薯剥皮后切成细小的条状,晒干,吃的时候,在锅里用沙子抄熟。而且这种红薯干采用的番薯是那种生的时候硬硬的,熟的时候是粉粉的】,莲莲熟练地拿起小铁锹,把火笼的灰扒开,等晓晓把小番薯干撒在火炭上,再盖上火炭。快速地另外一个火笼也烤上小番薯干。弄好后,就是等待。莲莲跟晓晓聊天:明天,我带兰花豆拿来烤,那个也好吃。晓晓回答:兰花豆会不会炸开莲莲也迟疑:不知道,试试再说。这时,边上的烤黄豆的,炸起来了,黄豆炸得老高,调皮的男孩,跑去捡起来直接丢到嘴巴吃起来。烤玉米颗粒的,也炸起来了,开花的玉米粒,飞出火笼,男孩也从地上捡起来直接丢到嘴巴吃起来,都是不怕脏的。空地上吱吱喳喳,惊叫声,热闹非凡。晓晓也闻到小番薯干的香味,与莲莲,手慌脚乱地扒开火炭,用之前准备木筷子夹起小番薯干,实在没地方放,莲莲把衣服前襟撩起来,放到衣服上,夹完后,还用筷子扒拉一下,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两人抓紧吃起来,一边烫的直张嘴,一边不舍得放下。这时候,上课铃上了,大家手慌脚乱收拾火笼,有些还来没烤好的,就先从火笼捞出,有些没吃完,就一把放嘴巴,也不怕烫,有些人放到口袋里,方正是鸡飞狗跳,乱糟糟的。晓晓莲莲也没吃完,就直接把番薯干放进口袋,把火笼灰盖一下木炭,就急急忙忙的跑回教室。
大家气喘喘吁吁跑回教室坐下来,老师站在讲台上,见怪不怪,笑着说:你们看看你们自己,一个个像花猫。大家相互看看,嘴巴四周一圈都是烟灰,黑黑的像长了胡子,实在憋不住的笑出声来。这的年代的乡村老师说老实话,脾气不好的,没点耐心,要被气死的。老师拿教棒,敲了一下讲台,严肃地说:好了,坐好了,擦擦嘴巴,不要讲话了,开始上课。老师开始讲课,可是烤东西的后续没结束。突然哪个火笼遗漏的黄豆炸出来,嘭地一声,老师无奈停顿一下。一会儿,哪个火笼里东西烤焦,升起黑烟,同学马上弯腰钻到桌下,用小铁锹把焦的零食挑出放到地上,踩灭。老师也只能点名批评一下,又没办法禁止。
下课了,接着继续烤零食吃,那些焦的,半生不熟的零食,在小孩的眼里也是世上最好吃的零食。
第六章:小虾米
夏天,为了那一口好吃的小虾米,小孩子绞尽脑汁想办法,缠着爸爸做捞虾米的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出现一个完美的捞虾网,前面是三角形的网兜,后面是一根竹竿。具体做法是,砍一根毛竹,取两米左右长,不能太粗,大概手腕粗就可以,要不然小孩握不住,大头端劈开六公分左右,头不用竹篾顶住撑开,形成一个三角形。剪一块网纱布,一般用在窗户上的那种,铺在三角形竹子架上,用铁丝固定住,后面网兜用线缝起来,像一个袋子。晓晓也让爸爸弄了一个。
吃完晚饭,天还没黑下来,晓晓就抗着捞虾网,弟弟背着一个竹篓,手里拿着手电筒出发了
。路上招呼同伴一起走,到了好下网的河边,大家散开分布在河岸两边。拿着捞虾网,往河岸有草丛下面捞,而且要快速,多捞几遍,拎起网兜看看,如果小虾比较多,就先把网兜翻面将虾倒到竹篓里,虾很少就不倒。大家一边捞,一边讨论:那边草丛里肯定有虾。真的有啊,跟你们说,这里肯定有。啊呀,这里没有,看看草丛很茂盛,怎么没有。你们快来这边,这一排草丛里有很多。这边我上次捞过,有很多的,我再捞捞看,咦,真有哎。……反正整个河面水花乱溅,大家跑来跑去,反正虾有没有捞到不知道,虾肯定被吓坏了。
捞了一半路程,晓晓弟弟竹篓里已经有小半篓,弟弟很高兴,突然脚踩到一块有青苔的石头,摔在河里,竹篓虾米倒到河里。弟弟哇哇哭起来,倒不是摔疼了,只有虾没了,心疼。晓晓把捞虾网放下,跑过去把弟弟扶起来,问他有没有摔疼。弟弟边哭边说:不疼,虾倒掉了。边上围过来的小伙伴,一听,手脚快的,马上围着弟弟四周开始捞虾,亡羊补牢,没捞到多少。晓晓安慰弟弟:没事,后面还要捞,今晚肯定还能捞到好多。边上的小伙伴,把刚捞到的虾米倒到弟弟的竹篓,有些小伙伴,从自己竹篓里抓一把放到弟弟的竹篓里。安慰他:我捞了很多,等会儿回去,分你点。这个小插曲,也没影响大家捞虾的热情,大家继续开始捞虾。晓晓一边捞虾,也注意跟在自己身后的弟弟,不时叮嘱弟弟:这里水有点深,你不要过来,站在那里就行。这里不好走很滑,你不要往这边走。晓晓怕弟弟再摔跤,其实她自己也就比弟弟大三岁,是个十几岁小姑娘。
后面捞虾行程,都一直很顺利,捞了大概两三河道,就打道回府了。大家扛着捞虾网,背着竹篓,打着手电筒,高高兴兴走在马路上,大声讨论,下次到哪里去捞,哪个地方虾米多。
到家,晓晓把捞虾网靠在外墙上,把竹篓里的虾米,倒到脸盘里。妈妈过来,让晓晓与弟弟抓紧把衣服换掉,省的感冒,夏天晚上还有有点凉的。妈妈把虾米挑了一杂物,直接倒到锅里,烧火把虾米炒熟,再把火柴退出,留炭在灶里,慢慢把虾米烘干。等妈妈弄好空闲坐下来,晓晓就跟妈妈说了晚上的事情,妈妈也没骂,就跟他们姐弟说:慢慢来,河底都是石头不好走,你们小心点,跟大伙一起,不要单独走。
晚上睡觉的时候,晓晓心想:明天再去捞,要好好想想到哪里去捞,多捞点,烘干存起来,后面就有的吃。她一名心思就是虾米,也不怕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