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燕子迴时 > 第3章

第3章
宾客不欢而散,莫欢闭目养神,饶雪娘接过奴婢的活,细心侍奉,小心说话,这西北地界养的姑娘确实和家里不同,我瞧着大姑娘的胆子可不小。
莫欢嗤笑一声,她若听到这句老太太没有声响,江采女才是白养了她一回。
她在嘉兰关,长年累月不能回来,晏家上下只认我这个祖母,若不是想到这点,怎么会忧思过虑,大病不起,逼着将军要了一个孙女过去养。
晏安邦要去嘉兰关镇守,按理,夫人和孩子应该留在京城,侍妾随行,但当时晏安邦的母亲还在,就要求江采女陪将军镇守,因为她是医女,两人战场结缘,更适应边疆的生活。
妾室莫欢留下侍奉老人,照顾孩子。
最开始那几年,江采女不辞辛苦,两年总会回来一次,可是辛苦赶路月余,在京城留住几日只感受到仿佛做客的诸多不自在,亲生的孩子看着她只有满满的客气疏离。
她舍不下将军回京城,但是眼睁睁看着骨肉成陌路,她又不甘,回嘉兰关就病了。
晏安邦知道她的心结,就想让大儿子到嘉兰关来侍奉父母两年。
但是老太太态度坚决,她的孙子都不能去嘉兰关,晏家诗书传家,出了晏安邦一个武将就够了,再说都有理由,晏辞科考到关键时刻,只等着下一科高中,这个时候肯定不能走,晏赋已经定亲,还未成婚,也不能走。
晏安邦一生和母亲僵持又妥协,不许去当兵,他说参军三年没混出头就回来,不许娶江采女,他就答应纳表妹为妾,不许儿子去嘉兰关,他就说那我的孙子也行。
当时只有宋时生有长子晏识文三岁,女儿一岁,还未取名。
最后是一岁半的女儿前往嘉兰关,替父母尽孝,承欢膝下。
离家的那一刻她有了名字,子归。
蕴含着母亲期望的名字,希望女儿早早归家,原本以为两三年,最多四五年,哪知道是长长的十四年。
小丫头片子不知天高地厚。莫欢不以为意,江采女想让孙女来替她争,就看她有没有这个本事。
晏辞下值到家,要先去落梅堂给老太太请安,莫欢拉着他的手说子归总算回来了,说到动情处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们全家都欠她的,她是替我们去受苦。
姨母何出此言。晏辞不解,她在嘉兰关也不是去吃苦的,父亲信上已经不知该如何疼她了。
你说的轻巧,我们骨肉血亲团聚在一块,独她一个人在外,她心里就没有怨气
她怨是应该的,你不许说她。
晏辞听话听音,子归今日惹姨母不喜了
小孩子家家,难道我还和她计较莫欢摇头,你也不许说她。
那就是确有此事,晏辞问,莫欢就是不说,甚至说明日的生日宴也不办了,同亲戚们说一声,她们也能理解。
因为子归生日宴都不办了
看来事不小。
晏辞从落梅堂出来就去找宋时想问个清楚,进屋看见她看着桌上的暖帽发呆,马上四月了,这个还没收起来
宋时淡淡看他一眼没言语,将暖帽放进箱子里,让人收起来。
碧云笑说,这是大姑娘孝敬娘子的暖帽,瞧瞧这皮毛的光泽,刺绣的配色,可见是用心了。
我没有吗晏辞问。
大姑娘给主君,几位郎君都准备了荷包,主君多一副皮毛腿套,针脚密密实实的。
晏辞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宋时说一句,不定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
总归是她有心。晏辞捏着荷包问,今日子归在落梅堂说什么了怎么姨母不太高兴的样子。
这么孝顺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子归说这家的老太太在嘉兰关,为何还有一个老太太宋时看他,当时莫家人的脸色就不太好看。
姑母一句这个说来话长就含糊过去了。
但是含糊过去了吗宋时不觉得,不过她也不多嘴,这屋里拍板让喊老太太的是晏辞,如今他女儿不愿意了,由着他二人去分个高下。
晏辞感觉手里的东西重了。
宋时多看他一眼,逃避是没用的,你总要想出个法来,等公公婆婆从嘉兰关回来,难道这家里真要喊两个老太太,传出去让人笑话。
这是祖母留下的难题,他们没断清楚,为难我做什么。
关于祖母不喜欢自己的儿媳妇偏心外甥女,一个妾室,代替不在京中的主母行使管家权利成为惯例,以至于在她去世后多年也没有更改。
难道是他的错。
子归长什么样晏辞问宋时,西北风沙大,你多准备些香膏给她,莫要她因为皮肤粗糙自惭形秽。
皮肤倒是不黑。宋时没来得及仔细瞧女儿,坐在落梅堂呢,突然人就进来了,从码头下船直接领回来,风尘仆仆,一身道装,也不知道管家怎么安排的。
等会她过来,你自己仔细瞧瞧。
晏识文到家先回自己院子,去看看怀孕的妻子,再换身衣服去主院,从诊出怀孕后就素面朝天躺在床上的丁妙双,此刻穿戴好坐在铜镜前,让婢女给她上点腮红显气色。
今日不吐了晏识文大喜。
不吐就好了。丁妙双娇嗔一眼,但是妹妹今日归家,做嫂子的不得去见一面
你大她小,连祖母母亲都怜你辛苦,免了你问安,允你卧床休养。晏识文不以为意,她该来见你才是。
她来过了。正是因为晏子归先来过,虽然没见面但给出的办法确实让她好受了不少,她才想着打起精神去一趟,妹妹知礼,我当嫂子的可不能失礼。
那你自己看着办,千万不要勉强。
晏子归到正院的时候,其余人都到齐了,除了亲兄弟妹外,晏贞英也在,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男孩贴着她,很是亲近。
晏子归深吸一口气才上前见礼问安,父亲母亲,大哥大嫂,二弟,和晏贞英贴着的三弟,五弟,三妹妹,旁边站着的两个妇人装扮的女子,是五弟的生母刘姨娘,三妹妹的生母钱姨娘。
互相问过后气氛有点微妙的安静。
彼此打量。
总归是亲兄妹,面容还是有些相像,丁妙双看她就十分亲切。
晏辞说你很像你母亲年轻时。
晏子归就低头轻笑。
晏辞过问几句祖父母的身体,问了几句在路上的事,你母亲给你安排的院子喜欢吗如果有什么缺的只管同你母亲说。
母亲安排的院子一应都好,没有什么缺的。
晏子归和顺的表象让晏辞放心。
他顺势就说,你久在嘉兰关,家中事务不熟悉,所以产生误会,老太太不仅仅是你祖父的妾室,也是你祖父的亲表妹,我称呼为姨母,你的兄弟姊妹称呼她为姨祖母,下人称呼老太太是因为年纪到这了,并没有其他意思。
明日是她生日,她怕你不高兴连寿宴都不想办,你明早同子衿去给她请安时和她恭贺寿辰,请她开开心心过寿,勿要以你为念。
小辈齐齐看向晏子归。
晏子归表情微妙,姨太太因为我连生日都不想过了,确实是我不应该,我等会就去给她请罪,请她大人大量,不要同我这个小人计较。
丁妙双听了这话想笑,但是很快反应过来不是笑的时候,连忙用帕子捂嘴,做作的干呕两下掩饰失态。
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父亲的意思是让我明日当着众人的面和她认错晏子归问,脸上流露出落寞,我虽要脸讲面,但是祖母嘱咐过我,回家后要听父母的话,不能刚强,父亲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这话听着更不对了。
祖母不是想让姐姐认错。晏贞英开口解释,祖母只是担心明日寿宴上,姐姐再说出类似的话,平添尴尬。
做人孙女的,就是给祖母认个错又如何晏识德嚷嚷,边陲小地来的就是不懂礼数,我们家可没有当众顶撞祖母的孙辈,简直大胆妄为。
识德。晏识文喝道。
晏子归看向晏识德,晏识德被她看的莫名心血,却伸着脖子,难道我说错了你就是没有教养。
慌得晏贞英用手去捂他的嘴,和晏子归解释,三弟弟心直口快,他没有坏心的,大姐姐不要怪他。
我不会怪他。晏子归冷笑,该怪的另有其人。
她答应祖母在他们回去前不生事,但是这人这事很难让人不生气。
她直视晏辞,父亲科举入仕,哥哥弟弟们也都是自小苦读,我不曾读过几本书,自然远远不如,我以为祖母是祖母,姨祖母是姨祖母,庶祖母是庶祖母,亲疏有别。
竟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