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法显传奇人生 > 第一章

序章:佛心初萌
公元
334
年,在平阳郡武阳的龚家,一个婴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法显,俗姓龚。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踏上一段波澜壮阔、名垂青史的旅程。
法显的童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影。他有三个哥哥,却都在童年时不幸夭折。父母忧心如焚,生怕这最小的孩子也步哥哥们的后尘。在法显三岁那年,无奈之下,他们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佛寺,让他当了小和尚,希望佛祖能庇佑他平安长大。
佛寺中的生活,对于年幼的法显来说,新奇而又充满安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寺庙的檐角,法显便随着僧人们一同起身,清扫庭院、诵读经文。那庄严的佛殿,香烟袅袅,佛像慈悲的面容,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法显小小的心灵。他认真地跟着师父们学习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经文,虽然年纪尚小,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专注与虔诚。
十岁那年,命运再次给了法显沉重一击,父亲去世了。叔父看着寡居的嫂子,心中不忍,便劝法显还俗,也好照顾母亲,继承龚家的香火。然而,法显此时对佛的信仰已深入骨髓,他跪在叔父面前,眼中满是坚定:叔父,我已在佛前许下心愿,此生愿追随佛祖,普度众生。母亲虽需人照顾,但我相信,佛法的庇佑能让她安康。叔父无奈,只得作罢。
不久后,母亲也离他而去。法显悲痛万分,他为母亲办完丧事,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回到了寺院。他明白,这里才是他的归宿,是他追寻真理、解脱众生苦难的起点。
二十岁时,法显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受大戒,成为了一名比丘。受戒仪式庄严而隆重,法显在众僧人的见证下,许下了对佛法的庄严承诺。从那以后,他对佛教的信仰愈发坚贞,行为也更加严谨。他每日早起晚睡,除了诵经修行,还常常帮助寺中的其他僧人,无论是打扫庭院,还是抄写经文,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寺中的僧人们都对他称赞有加,说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时光悠悠流逝,法显在寺中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他阅读了大量的佛经,与僧人们探讨佛法的奥义。然而,随着对佛法研究的深入,他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当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但佛经的翻译远远跟不上佛教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戒律经典极为缺乏。这导致许多佛教徒在修行中行为无章可循,一些上层僧侣甚至穷奢极欲,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教义。法显深知,要想让佛教真正在中国发扬光大,让众生得到正确的指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大胆而又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生:西赴天竺,寻求完整的戒律经典,带回中国,以矫正时弊,弘扬佛法。此时的法显,已年近古稀,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年轻人般的坚毅与果敢,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遥远而又充满希望的西行之路。
第一章:西行伊始
东晋隆安三年(399
年),六十五岁的法显,怀着对佛法的赤诚之心,毅然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程。他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僧人从长安出发,向着西方那片神秘的土地迈进。
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在法显等人的身后渐渐远去。他们一路西行,穿过了广袤的关中平原,进入了河西走廊。此时正值春日,然而河西走廊的气候却依旧干燥而寒冷,狂风不时卷起漫天黄沙,打在他们的脸上,生疼生疼的。
队伍中的僧人们都穿着简朴的僧袍,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几本经书和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法显走在队伍中间,他的步伐虽然略显缓慢,但却十分坚定。慧景不时地走到法显身边,关切地问道:法显师兄,您感觉如何这一路艰辛,您可要多保重身体啊。法显微笑着点点头:无妨,为了佛法,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前行,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商队和其他的旅人。这些人看到他们一行僧人,有的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则双手合十,向他们表示敬意。法显等人也会礼貌地回应,与他们交流几句,了解一些前方路途的情况。
不久,他们来到了张掖。这里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城镇,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法显等人在城中的一座寺庙里暂时停留,补充一些物资。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这几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听闻法显等人要西行求法,十分钦佩,当即表示愿意一同前往。于是,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了十一人。
众人在张掖稍作休整后,继续西行。他们经过了敦煌,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其精美的壁画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闻名。法显等人在敦煌停留了几日,参观了莫高窟的洞窟,被那些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所震撼。他们在洞窟中诵经祈福,感受着前辈们留下的佛教智慧。
离开敦煌后,他们便要面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河——白龙堆大沙漠。沙漠中气候干燥异常,热风流沙随时可能吞噬掉任何一个不小心的旅人。法显等人在出发前,仔细地检查了行囊,确保带足了水和干粮。他们相互鼓励着,踏入了这片茫茫沙海。
沙漠中,烈日高悬,沙砾在阳光的炙烤下滚烫无比。他们只能以死人枯骨为标记,艰难地辨别着方向。狂风呼啸着,卷起漫天黄沙,瞬间便将他们的身影淹没。法显紧紧地抓住手中的禅杖,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慧应在旁边喊道:师兄们,大家跟紧了,别被风沙吹散了!然而,风声太大,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就这样,他们在沙漠中艰难地行走了十七个昼夜。水越来越少,干粮也所剩无几,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每当法显看到同伴们那坚定的眼神,他就知道,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终于,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绿洲,那是他们在沙漠中的希望之光。
第二章:波折重重
众人在绿洲稍作休息,补充了水和食物后,继续踏上西行之路。经过鄯善国时,他们受到了当地僧人的热情款待。鄯善国的佛教氛围浓厚,法显等人在这里停留了几日,与当地的僧人交流佛法,探讨修行中的心得。
然而,当他们到达茑夷国(今新疆焉耆附近)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遇。茑夷国信奉小乘教,而法显一行属大乘教,教派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这里不受欢迎。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见此情形,心中不免有些沮丧,他们担心继续前行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于是决定返回高昌筹措行资,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办法继续西行。僧绍则随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寻找新的修行机缘。
法显看着同伴们离去的背影,心中虽有不舍,但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与剩下的七人,在茑夷国陷入了困境。没有足够的物资和支持,他们的西行之路似乎变得更加艰难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前秦皇族苻公孙听闻了他们的遭遇。苻公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敬重法显等人的勇气和决心,慷慨地给予他们资助。有了这笔资助,法显等七人得以继续向西南进发。
他们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这片沙漠比之前的沙河更加干旱和荒凉。白天,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他们的嘴唇干裂,喉咙冒烟;夜晚,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他们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取暖。沙漠中时常会出现海市蜃楼,那虚幻的美景一次次地诱惑着他们,却又一次次地让他们失望。
走了一个月零五天,他们终于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国是西域佛教的中心,这里佛塔林立,寺庙众多,佛教活动频繁。法显等人一进入于阗国,就感受到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他们受到了当地僧人和百姓的热烈欢迎,被安排住在一座宏伟的寺庙中。
在这期间,恰逢于阗国举行盛大的佛教行像仪式。法显等人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的场面。街道上装饰得金碧辉煌,巨大的佛像被抬出寺庙,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前行。周围的百姓们纷纷跪地,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法显望着那庄严的佛像,心中感慨万千,他仿佛看到了佛法在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机。
在行像仪式结束后,法显等人在寺庙中停留了三个月,与当地的高僧大德们深入交流佛法。他们学习于阗国独特的佛教修行方法,探讨佛经中的奥义。这三个月的学习,让法显等人收获颇丰,也让他们对西行求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三个月后,法显等人告别了于阗国的僧人和百姓,继续踏上西行之路。他们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终于到达了那竭国。
第三章:同伴离散
在那竭国,队伍再次发生了变故。慧景到了那竭国后,因长途跋涉,身体不堪重负,生病了。道整不忍离去,决定留下来照顾他。法显心中虽有担忧,但也明白此时不宜强求。他嘱咐道整一定要照顾好慧景,等他们身体恢复后再继续前行。
而慧达则先行一步,前往弗楼沙国。弗楼沙国是北天竺佛教的中心,那里有着众多的佛教圣迹和高僧大德。慧达希望能先去那里探探路,为法显等人做好准备。
法显独自在那竭国停留了几日,心中牵挂着慧景和道整的病情,也期待着能早日与慧达在弗楼沙国会合。他在那竭国的寺庙中继续修行,同时也向当地的僧人打听前往弗楼沙国的路线和情况。
终于,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法显得到消息,慧景和道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们也准备前往弗楼沙国与法显会合。法显心中大喜,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弗楼沙国的路途。
当法显到达弗楼沙国时,他惊喜地发现慧达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两人相见,激动不已。慧达向法显详细介绍了弗楼沙国的情况,这里的佛教氛围比他们之前所到之处更加浓厚,有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和圣物。
不久后,慧景和道整也平安抵达。四人相聚,感慨万千。他们在弗楼沙国参观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圣地,如佛钵寺。佛钵是佛教中的一件圣物,据说佛陀曾用过此钵。法显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佛钵,在佛钵前诵经祈福。
然而,在参观完佛钵寺后,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慧应因长期的旅途劳累,加上在沙漠中染上的疾病一直未愈,在佛钵寺中病逝。法显等人悲痛万分,他们为慧应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葬礼。慧应的离去,让法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西行之路的艰难和无常,但也更加坚定了他求法的决心。
此时,宝云和僧景在参观完弗楼沙国的佛迹后,认为自己已经收获颇丰,决定返回中国,将所学的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法显虽然不舍,但也尊重他们的选择。于是,在弗楼沙国的城外,法显与宝云、僧景依依惜别。
如今,曾经庞大的队伍只剩下法显、慧景、道整三人。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前行,南度小雪山(阿富汗苏纳曼山)。小雪山山势险峻,气候恶劣,山上常年积雪不化,寒风凛冽。他们在山脚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穿上了厚厚的衣物,带上了足够的干粮和水。
然而,当他们攀登到半山腰时,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雪。狂风裹挟着暴雪,瞬间将他们笼罩。慧景体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渐渐支撑不住。他颤抖着对法显说:法显师兄,我怕是不行了……你们不要管我,继续前行吧,一定要找到佛法真谛……法显紧紧地抓住慧景的手,眼中满是泪水:慧景师弟,我们不会丢下你的,我们一起走!但慧景的身体越来越冷,最终,在法显和道整的怀中停止了呼吸。
法显和道整悲痛欲绝,他们在雪地里挖了一个坑,将慧景埋葬。望着那小小的坟堆,法显默默发誓:慧景师弟,我们一定会完成我们的使命,你安息吧。
埋葬了慧景后,法显和道整继续艰难地攀登小雪山。他们的脚步沉重,心中充满了悲痛,但他们知道,只有继续前行,才能不辜负慧景的牺牲,才能实现他们西行求法的宏愿。
第四章:天竺求法
法显和道整历经艰辛,终于翻过了小雪山,进入了中天竺境内。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他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气息,看到众多宏伟的寺庙和虔诚的信徒。
他们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每到一座寺庙,他们都会受到僧人们的热情接待。法显和道整虚心地向当地的高僧学习,聆听他们讲解佛经的奥义,探讨修行中的疑难问题。
在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这座佛教著名的圣地,法显和道整受到了僧人们的特别尊重。祗洹精舍的僧人们听闻他们不远万里从中国而来,对他们的勇气和虔诚深感钦佩。法显在这里,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与佛陀有关的故事,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深厚佛教智慧。
晋元兴三年(404
年),他们来到了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今印度巴特那)。这里是中天竺的佛教中心之一,有着众多的佛教经典和修行者。法显和道整决定在此停留一段时间,深入学习梵书佛律。
他们住在一座寺庙中,每天早起晚睡,专心致志地学习梵文。梵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法显常常为了一个梵文单词的发音和含义,反复请教寺庙中的僧人,直到完全掌握为止。道整也在一旁认真学习,与法显相互交流心得。
在学习梵文的同时,他们还广泛收集佛教经典。巴连弗邑的寺庙中藏有大量珍贵的佛经,法显和道整如获至宝。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佛经抄写下来,准备带回中国。他们深知,这些经典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巴连弗邑停留的三年里,法显和道整不仅在学问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高僧和学者。他们与这些人一起探讨佛法,交流修行的经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整渐渐地被中天竺的佛教氛围所吸引,他觉得这里才是佛教的圣地,有着最纯正的佛法传承。他对法显说:法显师兄,我想留在这里,继续深入学习佛法。这里有着太多值得我去探索的东西。法显虽然心中不舍,但他理解道整的选择,他知道每个人对于佛法的追求都有自己的方式。于是,法显与道整在巴连弗邑的寺庙中告别。
如今,只剩下法显孤身一人。但他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整理好行囊,怀揣着收集到的众多佛经,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将这些珍贵的佛经带回中国,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五章:海路归国
法显决定取海路单身回国。他从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出发。那是一艘大型商船,船上装满了货物,也搭载了许多乘客。法显在船上找了一个角落,安置好自己的行囊,便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旅程。
大海,广阔而又神秘,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法显站在船头,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一路上的艰辛,想起了那些与他同行却先后离去的同伴们,心中既有对他们的思念,也有对自己使命的坚定。
然而,海上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出发不久后,他们就遭遇了一场强烈的风暴。狂风呼啸着,海浪像小山一样翻滚着,无情地拍打着船身。船上的乘客们惊恐万分,纷纷跪地祈祷。法显紧紧地抓住船舷,口中默念着佛经,为众人祈福。
商船在风暴中剧烈地摇晃着,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船员们拼命地与风暴搏斗,试图控制住船只。法显看到一位年轻的船员被海浪卷入海中,他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那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这场风暴持续了数日,当风暴终于过去时,船上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但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船只受损严重,货物也有不少被海浪冲走。法显看着这一切,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接下来的旅程能够平安顺利。
他们在海上漂泊了九十天,终于到达了南海的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这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法显在耶婆提停留了五个月,等待合适的船只继续回国。
第五章:海路归国
在耶婆提停留的五个月里,法显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度的风土人情与佛教发展情况。这里的佛教虽不如中天竺那般纯粹和兴盛,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方式与修行传统。法显与当地的僧人交流,发现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阐释,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这让法显意识到,佛法在传播过程中,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坚定了他将正统戒律经典带回中国,以规范佛教修行的决心。
当地的居民热情好客,听闻法显是从遥远的中国而来,且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天竺求法,都对他敬佩不已。他们常常邀请法显到家中做客,向他请教关于佛教和中国的种种问题。法显也总是耐心地解答,同时传播着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法显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这也为他的求法之旅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终于,在义熙八年(412
年)夏初,法显等到了合适的船只,再次登船,计划前往广州。这艘船比之前的更为坚固,船员们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航海者。法显怀揣着希望,踏上了归程。然而,大海的变幻莫测远超想象,船只刚行驶不久,便又遭遇了恶劣天气。狂风掀起巨浪,乌云在天空中翻滚,电闪雷鸣交加。
法显站在摇晃的船板上,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心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他相信,佛祖会庇佑他们平安归国。船上的众人在生死边缘挣扎,船员们全力操控着船只,试图摆脱困境。在这危机时刻,法显不断地为众人诵经祈福,他的声音虽被狂风淹没,但那虔诚的信念却感染着每一个人。
经过数日与风浪的殊死搏斗,船只偏离了预定航线,朝着未知的方向漂去。众人在恐惧与绝望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食物和淡水也越来越少。法显鼓励着身边的人,不要放弃希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生路。
终于,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曙光洒在海面上时,船员们发现了陆地的轮廓。众人欢呼雀跃,法显也眼含热泪,感恩佛祖的庇佑。他们在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南岸登陆。踏上陆地的那一刻,法显心中百感交集,历经多年的艰辛旅程,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土地。
当地的百姓对这位从海外归来的高僧充满好奇,纷纷前来探望。法显向他们讲述着西行的见闻与经历,众人无不惊叹。消息很快传开,当地的官员也前来拜访,对法显表示敬重,并为他安排了前往晋都建康(今南京)的行程。
义熙九年(413
年)秋,法显抵达晋都建康。这座繁华的都城,与他离开时已有些许不同,但人们对佛教的热情依旧高涨。法显的归来,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们纷纷前来迎接,对他表示祝贺与敬意。
法显将自己从天竺带回的
6

24
卷达百万言佛教经典展示给众人,这些珍贵的经典让大家如获至宝。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法显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他与众多译经高僧合作,日夜钻研,将这些梵文经典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翻译过程中,法显严谨细致,力求准确传达经文的原意。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他会反复查阅资料,与同行们深入探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同时,法显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历游天竺记传》(后人简称《法显传》,又名《佛国记》
)。他回忆着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将所到之处的山川风物、社会民情、佛教发展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每一个文字都饱含着他的心血,每一段描述都仿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第六章:晚年余晖
在南京的日子里,法显除了专注于译经和著述,还时常与当地的高僧大德们交流佛法。他们在寺庙的禅房里,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佛法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与发展。法显以自己西行求法的经历为切入点,阐述着对佛法的新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佛法不应仅仅局限于寺院的修行,更应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导众生。
一些年轻的僧人对法显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纷纷向他请教西行的种种细节。法显总是耐心地解答,鼓励他们要坚定对佛法的信仰,勇于追求真理。他会讲述在沙漠中如何凭借着信念克服困难,在异国他乡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佛法。这些故事不仅让年轻僧人们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明白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坚持的重要性。
随着《摩诃僧祇律》等经典翻译工作的完成,这部戒律经典迅速在佛教界传播开来,为规范佛教徒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僧人们在修行中有了更加明确的准则,佛教团体的纪律也日益严明。法显看到这些变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而《法显传》的完成,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部著作不仅为佛教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西域和天竺的风土人情、文化宗教。学者们对这部著作进行研究,从中探寻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佛教传播的轨迹。
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显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的精神却依旧矍铄,每天仍坚持早起诵经,在寺院中散步,与僧人们交流。他知道自己的时日可能不多了,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义熙十年(414
年)
,法显看着自己撰写完成的《法显传》,心中感慨万千。这部著作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是他西行求法旅程的真实写照。两年后,他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最后的增补,使其内容更加完善。
最终,在
420
年,法显以
86
岁的高龄在荆州江陵的辛寺逝世。他的离去,让佛教界沉浸在悲痛之中。僧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寺院的后山。法显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西行求法之旅,成为了一段传奇,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佛教徒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而勇往直前。他带回的经典和撰写的著作,更是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