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殷墟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安阳殷墟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高考试题对殷墟也多有关注和考查。如何全面了解殷墟的重要地位殷墟为何被列为世界遗产为什么说中国的考古学从殷墟开始殷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事件殷墟有哪些重要的遗址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大邑商有哪些精彩的发现接着,我们就以高考试题为引导,一起开启殷墟大邑商的考古之旅吧!
世界遗产殷墟
世界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蕴含着各种形式的人类价值理念和创造力。
中国目前有59处世界遗产。北京时间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阳殷墟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中国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童明康说,殷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对中国来说很不平凡。殷墟申遗成功说明,殷墟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为中国类似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树立了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殷墟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并对殷墟作出了高度评价: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代表对殷墟的最终评语写道:(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天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等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突出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这个最终评语,对殷墟的总结实在是精确、全面、完美!
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考古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曾言: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1928年始,殷墟宫殿遗址、王陵遗址、甲骨文、青铜器,从沉睡的黄土层中再次醒来。殷墟被确认为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殷墟可谓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基地,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之所以在中国现代考古学上意义重大,原因有三:一、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试验田;二、殷墟是中国早期考古学人才培养的基地;三、殷墟考古是世界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首开殷墟发掘之功的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主持第一次殷墟发掘,董作宾被称为殷墟发掘第一人。1929年3月,李济主持殷墟的第二次发掘。此后至1937年,李济成为安阳殷墟历次考古发掘的主要负责人。李济使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1931年,梁思永主持殷墟后冈遗址发掘时,发现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
殷墟考古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刘燿(尹达)、胡厚宣等考古学家。殷墟不仅成就了他们个人的不朽功业,也成就了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人才梯队与队伍逐渐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唐际根、何毓灵等考古人的浇灌与培育下,殷墟考古与中国考古一样,已长成参天大树。
殷墟考古大事记
自1928年至今,殷墟科学发掘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硕果累累。为了方便了解,我们可以把殷墟发掘分为三个阶段。
1.殷墟发掘第一阶段
从1928年起至1937年止。10年时间共进行了15次发掘,在殷墟范围内发掘了小屯宫殿区、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等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以北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隔河相望,建有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殷墟王陵遗址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北发现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17096片,为殷墟发掘以来最重大的发现。
2.殷墟发掘第二阶段
1950年至1979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殷墟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时期。
1958年春至1961年冬,初步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根据明确的地层证据,首次提出殷墟遗存的分期问题。
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甲骨5000余片。
1975年冬至1976年冬,发现妇好墓。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随葬器极为丰富,出土了各种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这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互相印证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3.殷墟发掘第三阶段
从1980年夏安阳工作队对洹北三家庄殷代早期遗址发掘开始直到现在,其间在殷墟共进行了100多次考古发掘。
1986年至1987年间,在花园庄村内西南角发现了14条车辙。
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甲骨坑H3坑内出土甲骨1583片,对非王卜辞及商代家族形态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999年年底,经勘探发现了洹北商城。
2001年年初,发现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高等级贵族墓——亚长墓。
2017年以来,安阳工作队在大司空村东北地发现商代数条道路。
认识殷墟离不开考古,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离不开考古。殷墟考古的累累硕果,为科学阐释中华文明起源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殷墟九个遗址区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历90多个春秋,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商代有近600年的历史,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之,共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据《竹书纪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
殷墟范围极大,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殷墟保护范围约24平方公里。此后,殷墟范围不断扩大,最新认定殷墟总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1928年至今,发掘面积仍不到总面积的5%。
依据殷墟范围内重要遗迹分布状况,将其分为九个遗址区,分别是小屯、王陵、后冈、大司空、孝民屯、梅园庄、刘家庄、邵家棚、洹北商城。
小屯遗址区是殷王室宫殿宗庙所在区域。小屯村北发现YH127甲骨窖穴,最后统计,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绝大多数是卜甲,卜骨只有8片。特别重要的是大片的卜甲居多,完整的卜甲有300多片。YH127坑出土的甲骨内容特别丰富,对甲骨学本身的研究和商代史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陵遗址区是殷商晚期帝王陵寝所在区域。殷墟王陵区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被世界遗产专家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堪与金字塔相媲美。
其他遗址区还有后冈遗址区、大司空遗址区、孝民屯遗址区、梅园庄遗址区、刘家庄遗址区、邵家棚遗址区、洹北商城遗址区等。其中洹北商城是20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的一处商代城址。经考证,这里就是商代中期都城。这一发现,填补了商代考古学框架的缺环,也填补了商代中期都城史的空白。
多姿多彩大邑商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甲骨文里称其为大邑商或天邑商。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殷都区西北郊小屯村,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已发掘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在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青铜器等殷商晚期文物。著名的妇好墓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殷墟考古发现了大邑商极其丰富的晚商文化遗存,其中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时,见证了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文化、国家形态以及手工业技术水平。
通过考古还原,我们可以想象,以小屯村为核心的30平方公里范围是当年商都所在,这是3000多年前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有着大小有别的聚落分布,也就是所谓的族邑,他们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以家族为核心分布在洹河两岸。这些族邑留下了形式与功能多样繁杂的房址、水井、水渠、窖穴、作坊等遗址,大到王族的宫殿宗庙,小到普通族邑的居所,其中还能发现四合院这种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墓葬、陪葬坑和祭祀坑反映着族邑的规模与等级。大邑商的手工业门类多,生产作坊广布于大邑商中,有铸铜、玉石器加工、制骨和制陶作坊等,铸铜、制玉技术高超。
《竹书纪年》记载说,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诗经·商颂·殷武》形容当时殷都的宏伟气派: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整饬大气的殷商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是天下的中心。以大邑商为中心,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的范围。大邑商与周边方国,甚至更远地区都有较为频繁的交通往来。从殷商出土文物来看,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及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的海贝、海龟和鲸鱼骨都输入到了大邑商,西方的马车技术也在晚商引进中原,大邑商的铜器流通到广西,牙璋流通到福建、广东、香港甚至越南红河地区。
殷墟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交往交流,殷墟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向内吸收与融合,中华文明因此得以生生不息。
大邑商地域之广,生产力水平之强,文明、自信程度之高,确实令人惊叹。百姓生活之安定、物品流通之丰富、文化交融之密切也让人叹为观止。
从殷墟考古读懂中国
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殷墟就是主干,由此延伸、扩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提供梳理文明进程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能够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梳理意义重大。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很多西方学者把文字作为判定文明的重要指标,殷墟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铁证。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至今仍为14亿中华儿女使用,是活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载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纽带。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总结道: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目前,殷墟考古发掘活动仍在继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源头密码,尚待一一破译。中国考古人仍在筚路蓝缕,孜孜探索。
认识殷墟,了解殷墟,热爱殷墟,我们会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殷墟,就是何以中国最精彩的答案。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YH127甲骨窖穴出土情况
妇好墓墓底
殷墟王陵区全景
殷墟博物馆大门上的天邑商
大邑商鸟瞰
车马坑
殷墟博物馆
甲骨文——一个民族的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甲骨文是古都安阳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闪耀夺目的文化名片。甲骨文已经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认识和了解甲骨文,对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是极为必要的。
高考聚焦
(2018年北京卷文科综合第12题)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考题解读】甲骨文字的历史文化含义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孟子的仁义观而非征伐,其中涉及甲骨文中王字含义。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王字。如上图,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图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图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解字》也用此说,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
在历年高考题中对甲骨文及相关内容的考查是比较多的,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甲骨文字形含义及演变过程。如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卷考查甲骨文农字的演变及含义,2015年北京政治卷考查众的字形含义,2014年四川语文卷、2013年江苏历史卷考查汉字演变,2014年广东历史卷对宗字的分析。(2)甲骨文书写材质。如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卷考查到汉字载体含甲骨文材料,2016年上海历史卷考查殷人典册记录在何处,2012年福建历史卷考查记录信息的材料。(3)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及甲骨卜辞记录的内容。如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北京卷历史考查甲骨卜辞记载殷人黄河祭祀以求雨的情况,2020年全国Ⅱ卷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甲骨文的发现,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考试历史卷考查甲骨文是重要的史料依据,2016年全国Ⅰ卷语文卷论述文考查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012年海南历史卷考查甲骨学内涵等。(4)甲骨文书法。如2020年天津卷语文考查现代文阅读《线条之美》涉及商代的甲骨线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