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王阳明十讲 > 后记后记

后记后记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是笔者研究王阳明的一点心得,也是笔者第一部独立完成的专著。2018年6月,我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业,7月入职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后又成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的一员,为王阳明研究略尽绵薄也是应有之意。2020年5月12日,恩师彭勇教授发来邮件告知河南文艺出版社申报的《王阳明十讲》已经获批,列为大明历史讲堂丛书的一种,让我着手写作。
既然接下这个担子,仗着有些史料功底,便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动笔写作,内心却又非常惶恐,因为自己了解的王阳明相关知识实在太少了。工作之前,为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改土归流与清代广西土司社会》,阅读过清修《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和《王阳明全集》中《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等内容。攻读博士学位后,关注的重点转向明代卫所制度和九边地区,如果说读硕士时积累那部分王阳明的知识算是一点点基础的话,读博三年也抛弃殆尽了,唯一的收获,可能是拥有了一套《王阳明全集》。参加工作后为参加2019年10月18日—21日在赣州市崇义县举办的第二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曾凑出一篇小文《诗史互证:王守仁庐陵诗六首写作时间与地点考辨——兼及庐陵任上其他诗文》,后发表于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明史研究》第十七辑。但对我来说,王阳明及阳明后学的思想等思想史、哲学领域的知识,更是玄之又玄、深奥莫测。
王阳明在龙场的艰苦岁月里以我心体圣心,于我而言,在一段很艰难的日子里写完这本小书,多少的痴痴狂狂,这是对学问的执着,还是孤独无依时的寄托,只有甘苦自味了。吾母吾妻,两位伟大的女性替我撑起天下;吾父忍毅,子类父,终不及父;初稿成时,小女未及二龄,她是我生命的延续:他们都是我奋斗的动力。都说要未雨绸缪,但很多时候怎有绸缪的机会,终是遇了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去应对罢了。但无论如何,终不能放弃梦想与奋斗,一旦放弃,便会一败涂地。也不要羡慕别人的繁华,别人繁华的背后是你体味不了的孤独。
感谢彭勇师在百忙之中赐序以示鼓励。感谢马达老师的厚爱。感谢先后三位责任编辑李建新、李亚楠女史、梁素娟女史以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订正了拙著的诸多不足。我的研究生廖鑫、黎慧、刘汉笼、邹泽显、江志荣、肖宇鹏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帮助校对了部分史料和文稿,感谢他们,希望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学术训练。还有很多师友亲朋、领导、同事,于我多有帮助,自会铭记,不敢稍忘。
崔继来
2021年2月26日初稿于虔城寓所
2021年3月20日改于赣南师范大学
2023年12月14日改于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十讲序序
王阳明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明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王阳明的相关研究,早在明代就开始了,此后500余年持续不断。进入21世纪,王阳明更火了,关于王阳明的研讨会多了,学术组织多了,史料整理多了,出版论著多了。以论文言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王阳明为主题词简单搜索,1980年仅有8篇;其后,1990年52篇,2000年101篇,2010年433篇,2015年639篇,2019年高达960篇。普通读者对王阳明的关注也超乎想象。近年,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和几所高校做明史讲座时,王阳明是读者必问的话题。更让笔者吃惊的是,一次面向企业界、文艺界人士的讲座上,许多人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王阳明的原话,对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评论起来,头头是道。近年的王阳明热,颇有穿越之感,仿佛让人一下又回到了晚明时代。
确实,阳明心学在晚明风靡一时,他的著作是士子必读之书。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仅影响了明朝百余年,而且作为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都处于重要的地位。阳明学既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产物,又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王阳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且持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首先,王阳明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王阳明生活的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时期,官僚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边防形势紧张,民族关系复杂,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作为一名有良知和责任心的官员,无论是在刑部、兵部任职,还是谪居龙场边陲之地,王阳明都是一身正气:在其位,谋其政,忧国忧民。他系统地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论体系,成为认识、分析和解决时代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王阳明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他也倡导天理和人欲。但朱熹所谓的天理是一种超现实的客观存在,要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不符合社会实际。王阳明则认为人心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他强调知行合一,人心本良知,格物而致知,强调人存在的意义。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问题。王阳明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生活,远比朱熹的冷冰冰的教条更有人情味。他在从政时非常善于洞察人的内心世界,走进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所以能成功地化解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创造了令人仰慕的政绩。
在王阳明这里,人欲战胜了天理,这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因此,王阳明心学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或学子蚁聚,或异议蜂起,风气大开,正如《明史·儒林传》中所言,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其次,阳明心学是解读明中后期社会的一把钥匙。
阳明心学兴起后,明清学者们对理学的陈庸空疏之风予以抨击,大力提倡实学,办实事,经世之风大盛。经世主张做学问要能够治国安邦,有利于国计民生,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卒为天地造实绩,而民以安,物以阜(《颜元集·存学编卷一·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要求人们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做到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掀起实学潮流,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等关心民瘼,针对时弊,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进行过诸多改革。
阳明心学也影响到文学艺术和社会风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时代精神风貌。明前期文学艺术主要体现的是程朱理学思想,台阁体文风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英宗正统之后,台阁体走向衰落。此后,阳明心学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了巨大影响。士为风俗先,随着心学的传播,士人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尚的变化。市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活跃,刺激了物质和文化消费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让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民风由简入奢,雅俗互现。这一时期,在物欲的洗礼和人性解放的大前提下,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心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再次,阳明心学开启晚明启蒙思想的大门。
阳明心学倡导的是自我的体验,潜藏的语意就是个人的想法与欲望亦可成为天理。这一反传统的精神在客观上起到冲破思想禁锢的作用,还以其极大的随意性,为后世学者偷换天理和良知的内涵,宣传自己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创造了条件。王阳明之后,心学遂分途两端,一种是走向对人本性的超现实探索,另一种是走向经世务实之路。故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评价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所谓风行天下,是指阳明后学在晚明社会广泛的影响力,自王艮发端,后学门人,发皇张大,一代胜似一代,颜、何一派流入狂禅,再至李贽,遂成万众瞩目的异端。
李贽继承了泰州学派百姓日用之学的观念,认为真正之道,是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不可脱离人的衣食住用谈伦理道理。他的学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麻城讲学时,儒释从之者几千万人(沈瓒:《近事丛残·李卓吾》),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当时整个湖北士人趋之若鹜,一境如狂(《日知录集释·李贽》)。此后,李贽却被视为明朝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被一些人认为走向阳明心学破心中贼的反面,故可谓渐失其传。但李贽的批判精神鼓励后来者以各种方式对传统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就深受其影响。
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对清初理学的转型,以及乾嘉考据之学也有学术理路上的影响。因此,读懂了王阳明,读懂了阳明心学及其传播和影响,也就读懂了明代中期以降的历史变迁和晚明社会的近代性。
王阳明及其学说太重要了,还可以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去阐述,近年持续火热的王阳明研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崔继来博士的《王阳明十讲》这本新著,又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本书创新了阳明人物传记的写法。
该书以讲座的形式,以十讲的篇幅把王阳明的家世、学术成就、学术传承、功过评价和阳明学说等分别撰述,整体结构完整,既遵循传记的写法,把家世、生平交代清楚,又能突出重点,将其仕宦业绩、学术贡献等,尤其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清晰地呈现出来。本书在最后一讲,特别介绍了阳明学说在后世(海内外)的流传、影响和现实功用,论证了阳明之学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为阳明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成功的王阳明传记。
第二,本书是扎扎实实的历史学研究性著作。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如果不加考证,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考证虽很枯燥,确是历史研究的必须之法,也是历史迷人之处所在。对其写作风格,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是非常熟悉的。他喜欢考证,甚至有点小考据癖。凡事他一定要找出分歧与不同,探讨一下事实与真相。我时常提醒他考证不要过于烦琐,他仍然乐此不疲。本书中有一些考证已做了删节,但我相信考证本身反映的是作者严谨认真的态度,他努力呈现给读者的,是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本书保留下来的许多考证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王阳明的籍贯、王阳明的后人是否降清、庐陵诗六首写作时间与地点、王阳明在大礼议中的态度等。这样的考证,需要充分掌握前人的研究,熟悉前人的观点,再加上多重的证据,特别是运用新的材料或方法,这都需要很扎实的功夫。作者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在《王阳明全集》《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等已有文献基础上继续搜集整理王阳明的诗文著作,详考其系年、系地。读者通过正文论述和注释分析,就可以看到作者审慎的态度,也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线索。
第三,本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读物。
通俗读物,又是以讲座的形式撰写,就需要用通俗而准确的语言交代清楚人物、故事以及事件,就要交代它们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前因后果、关联背景。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用轻松的语言讲了许多有代表性、有趣的故事。王阳明生活在明代中期,这个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为了讲清楚王阳明及其时代,作者既有对此前制度、背景和知识的追溯,又有后续结果的介绍和分析,有助于读者完整地掌握人物、故事。比如在讲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就先介绍了明代的分封制,这很有必要。在讲嘉靖初年王阳明的命运时,分析了大礼议的背景,交代了明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时期刚好又是王阳明心学传播的重要时期,三个知识点都清楚地呈现出来了,既真实也恰当。
本书的通俗性还体现在作者较多利用了王阳明的诗文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田野考察等材料。比如,在分析王阳明遭贬贵州龙场驿的岁月时,就引用了多首诗歌,表达了身处逆境中王阳明的心情,既增强了可读性,也增加了说服力。作者还充分利用在江西赣州工作的机会,置身于当年王阳明生活的历史空间当中,对发生在江西的事件,比如巡抚南赣、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等做了详细的揭示,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本书是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明历史讲堂丛书之一种。河南是我的家乡,河南文艺出版社此前曾与我院退休教授陈梧桐先生多有合作,他的《朱元璋传》获得中国好书的年度提名奖。当河南文艺出版社和陈梧桐先生与我商量共同策划大明历史讲堂丛书时,我推荐了多位明史领域科研水平高、写作能力突出的作者,以及创新性较高的选题,其中之一便是崔继来博士的《王阳明十讲》。继来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我熟悉他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写作能力,他的博士论文获评为校级优秀论文,与我合作的《四镇三关志校注》获得国家古籍整理一等奖,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毕业后,到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工作,这里有研究王阳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第一时间拿到他的书稿,我很满意,在此特向广大读者推荐。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曾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校长的嵇文甫先生曾说: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新时代开始。它在超现实主义的云雾中,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曙光。(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明后期所呈现的传统与现代交织、腐朽与神奇互现的特点,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王阳明的影响。希望大家从这本《王阳明十讲》里,能读出王阳明伟大的品格、明朝历史的精彩,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