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盛千载
俯仰皆文明
孙新峰
左丽慧/文
马
健
徐宗福/图
初夏时节,华英成秀。
带着花香的清风吹过黄河南岸巩义双槐树遗址,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参观结束后,一边交流心得,一边在天幕下享受着露营、文创咖啡、互动手工带来的休闲时光——5000年前,河洛古国的居民也曾栖居在这片黄河南岸、河洛汇流处的高台地上,他们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模式,正是从这里层层传播开去,直到5000年后的今天。
浩瀚历史,文脉千秋。
漫漫5000年文明进程中,郑州这片土地见证了人文始祖黄帝在轩辕之丘为华夏奠基,见证了大禹定都登封阳城宣告夏王朝建立,也见证了商汤居亳开启殷商600年的辉煌,更见证了当下黄帝故里品牌蜚声全球、郑州一环商城出圈、唐宫小姐姐成为顶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郑州的文化,不仅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与辉煌的过去,更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广大市民的现实生活中。
何其有幸,中原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涵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有幸,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创造新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这座城市能为未来留下什么,答案正在书写。
从地理到理念,郑州文化变成根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考古学家韩建业在论著《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中华文明起源可追溯至8000年以前;距今3800年,以中原为中心,形成了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或者称夏代晚期国家,中国文明走向成熟。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谈到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时提出,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及稍后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先后进入了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古国时代。在此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各地区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或演进模式。中原地区仰韶古国表现的是以军权和王权结合为基础并突出王权的道路,红山古国则选择了神权道路,良渚古国选择的是由军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并突出神权的道路。以神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崇尚祭祀奢华、耗费社会财力以致竭泽而渔,后续发展动力显然不足;以世俗化的王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是更务实、更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较强且持久的发展动力。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在随后的时间里它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形成华夏文明的主干和根脉。
中华先民为何选择郑州
嵩山脚下、黄河之畔,天地之中的独特位置,使这里成为人类栖居的乐园。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选择了环嵩山地区繁衍生息。旧石器中晚期以来更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里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李家沟遗存的发现,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农业起源和新旧石器过渡的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线索;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发展,影响到整个华北及邻近地区;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广泛传播,为日后统一的中华文明塑造奠定了基础……夏商周至北宋南迁的数千年间,环嵩山地区大部分时间是王朝建都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果说郑州是天地之中,代表着中华先民最初的宇宙观、地理观,如今的中则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
清华简《保训》篇载,舜‘追中’于陶,又记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建都‘求中’于嵩山。在‘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区附近考古发现的夏代早中晚期都邑城址、商代周代王城遗址等,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在都城选址方面的‘求中’‘追中’理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中相对于四方,反映了国家对四方不偏不倚之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中与中和是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
长期致力甲骨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的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章秀霞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河南地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曾长久地引领着先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字正面意义的内涵演变在河南地区至少经历了3000余年,并随着中原王朝的统治而扩展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中国人、中华民族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身份认同。
在几千年的时光中,中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从中国、中原、中州等名称,到中庸、中和、中正等人文理念,以及起主导作用的中枢,都冠以中——可以说,天地之中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并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中的种子,在郑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地下到地上,郑州文化变成果实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郑州文旅交出一份全市接待游客1077.6万人次的亮眼答卷,八方来客相约郑州,品味厚重历史,感受文化底蕴。游客化身商代小陶工、小铜匠,沉浸体验商代社会生产生活,还能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尝一尝舌尖上的文创,品一品商都特供的文创美食。当3000多年前肃穆威严的符号与现代的新兴生活方式相融合,历史回响在咖啡香气之中。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从全国22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至此,郑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16个,位居全国前列。不断涌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中原大地的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彰显郑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地位。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诸多考古重大发现为探讨中原地区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实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2023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一致对郑州地区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丰厚扎实的文化家底,为郑州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凭借拥有的2项世界文化遗产、83处国保单位、147处省保单位和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郑州各大博物馆,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开通了一列列认识郑州的直通车。郑州在原有博物场馆免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总数逾百家,在郑州逛博物馆已成为新时尚。
从2023年文旅市场可以看到,‘博物馆游’越来越热。如2023年国庆假期,郑州各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1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10
.
1万人次,参观人数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145%。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各大博物馆策划活动130项,惠民活动1397场次,接待人数40.1万人次。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大博物馆以寻根地、朝圣地、体验地、实践地为核心,穿珠成链、全景展示、形成体系,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主题宣传社教活动600多场次,推出《古都郑州》《星空下的村落》等精品展览630多个,受众达700多万人次。
展览精品迭出是吸引游客的基础。记者了解到,在轮番开幕的展览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郑州博物馆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分别荣获第20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在国家文物局首次联合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启动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项目推介中,大河文明展榜上有名。
博物馆不再是单一的展览场所,而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体验历史文化、感悟现代文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郑州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这一文化战略,继续发挥文物禀赋优势,培育文物主题游路径,建设以古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博物馆为支撑的主题游路径体系,推动文物文旅文创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提升文博场馆研、学、游、行沉浸式体验。
从遗产到产品,郑州文化变成品牌
从手边的一件木雕拓片到一整座文化产业园区,从一个独具特色的饕餮纹饰到一种生活理念,来自久远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积淀,使现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趣味。眼下,各类产品纷纷向历史文物、向传统文化借力,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力量。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郑州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4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1人,这些非遗项目已经成为郑州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名片。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仁清介绍,传拓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发明,让甲骨文、碑刻等历代金石器物的铭文图像,以纸质墨本形式原样大小复制。千余年来,拓本与古籍一起,构成了记载、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纸质文献主体,它不仅助力历史学、史料学、文献学、考据训诂等学科的深入开展,更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形而上的审美体系,是中华民族独有文化特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40年的传拓生涯中,李仁清将古老传拓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开创高浮雕传拓,成为大国工匠。李仁清还创造性地解决了立体传拓古代高浮雕、圆雕石刻的难题。他通过水墨传拓使雕塑作品回归到平面的构图粉本,解析、还原了一大批珍贵的汉魏唐宋艺术珍品。这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传拓这一古老技艺的创作领域及表现方式。此外,李仁清还把其高浮雕作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成彩拓,变身为客厅挂件、摆件,以及口罩、手提袋等文创产品,让传拓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30多年光阴,让泥与火淬炼成珍——国家级非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景洲致力于登封窑的调查、研究、保护、恢复、传承和开发,终使失传千年之久的登封窑历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划花工艺得以恢复,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的陶瓷文化空白……与此同时,李景洲打破了过去利用原矿切割、打磨制作麦饭石产品的常规,开了使用陶瓷烧制技艺制作麦饭石器皿的先河,他创新推出的水墨瓷和陶制麦饭石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拥有水墨瓷麦饭茶道等注册商标……
从文献到现实,郑州文化变成生活
衣食住行,人间烟火。
沿着城东路经东大街往北,一道城墙矗立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在管城区居民老海的记忆里,那道城墙有如老友:看着童年的他在墙根下踢球、抓知了;陪着他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如今,修缮一新的城墙,成为他退休后遛弯儿、陪老伴儿跳广场舞的休闲空间。这可是商代的城墙,3600年历史了!遇到外地来的游客,老海总是很自豪地介绍,除了城墙,商代都城的遗址就在车水马龙的地底下,出土的文物都是重器,厉害着呢!
郑州向西,书写夏代辉煌的登封阳城,在4月24日得到来自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认证——大禹故里故都,并获授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查阅资料发现,《古本竹书纪年》《孟子》等多部文献记载有禹居阳城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禹都阳城的说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掘了1万平方米的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城墙和城壕的发现,为禹都阳城的记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天的郑州,典籍里的记载如同历史早就写下的剧本,依然被这里的居民生动演绎。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情景音乐会《郑风意象》演出现场,男女主角在《诗经·郑风·风雨》经典篇目吟诵中相拥而泣,现场观众似乎穿越至2700多年前的郑韩故城,感受那自然率真的情思与歌唱。郑国民众创造出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郑卫之音作为新兴音乐流传广远。《诗经》中仅记录郑州地区民间歌谣的诗歌就有25首,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经典篇目影响深远,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样是吟唱,在登封写下《将进酒》的李白,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唱了千年,王维的《宿郑州》、李商隐的《夕阳楼》、苏轼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等篇目,都镌刻着郑州的点滴。
2024年春节,一场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文化活动,让郑州一环商城再次刷新了市民的印象;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在郑州考古工地以最潮的方式过五一考古工地一不小心潮成度假胜地频频登上热搜,考古与度假搭成奇妙组合,吸引上万人走进考古工地……
嵩山脚下、黄河之滨,郑州在丰厚历史底蕴加持下,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乘势而上、不断超越,立天地之中、探华夏之源、拜黄帝故里、游功夫郑州,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