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

生生不息的黄河文明
孙新峰
左丽慧

娜/文
李新华

建/图
黄河从高原奔涌而来,浩浩荡荡,越过崇山峻岭,跨越宁蒙平原,飞越陕晋深谷,九曲回环,在这里形成一道优美的弯曲。
黄河从远古奔流而来,悠悠不息,携带着无数故事,承载着华夏记忆,书写着壮丽诗篇,黄色水土孕育出璀璨的文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巍巍雪山、茫茫草原,涓涓溪流汇成大河,这里是黄河之源;万鸟翔集,滔滔河水平静入海,这里是黄河之尾。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黄河中下游处的郑州大地,旷野平原、田畴交错,稳健开阔的黄河以母亲般的胸怀哺育出华夏文明。
一万里黄河奔流,数千年文化传承。就是这样一条滋养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在这里,文明曙光初照;在这里,炎黄龙族渊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在九曲黄河母亲的臂弯里,郑州,这座城市,被涤荡、被滋养,千百年来,更温润、更茁壮……
黄河文化
源远流长
人类总是逐水而居。
溯源人类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要去尼罗河畔寻迹;古印度文明就在印度河、恒河周边;而中华文明,则诞生于黄河之畔。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黄河两岸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比如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距今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5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这条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和她同样肤色的土地,位于几字形母亲河臂弯处的郑州,也一样被其浇灌、抚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郑州,在黄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提到黄河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立新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郑州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与黄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区位上看,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郑州是‘千里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大冲积扇的顶点和轴心、华北平原这个庞大三角洲的最顶端。李立新表示,有人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形容黄河郑州段的特点,郑州在黄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已故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曾提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李立新认为,数千年来,郑州在黄河哺育滋养下,生成、积累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黄河郑州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黄河文化中居于首要地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对郑州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十分肯定: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承上启下、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汪振军提出,从历史上看,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郑州的文化不仅是郑州人的文化、河南人的文化,还是黄河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因此,郑州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在整个黄河文化中,不论是地理方位、文化积淀还是治理作用、发展作用,无疑处在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汪振军的话掷地有声,可以说,是黄河文化养育了郑州文化,是黄河赋予郑州得天独厚的位置,没有黄河文化就没有郑州文化,同样,今天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也离不开郑州文化,没有郑州,黄河文化就失去了核心、支点、重心、龙头!
创新发展
恰逢其时
上下五千年,人们趣谈:在黄河畔,伸手一摸,就是秦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文化要传承,才有力量。
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黄河滋养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国家文明,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力量和智慧。
具体来说,做好黄河文化研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需要。李立新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富强、民族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其必然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做好黄河文化研究,是河南、郑州的使命担当,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喜的是,《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突出价值和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地位,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郑州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优势明显,具有理想的位置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汪振军表示,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拥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是八大古都中最早的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发展势头良好,郑州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产业方面已经取得突出的成绩,不仅在河南高居首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培根铸魂
时代华章
春风拂过母亲河,新天新地奔腾欢歌,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
当钢琴声响起,歌声飘荡在空中,滚滚黄河水奔涌而下,那个瞬间,很多观众一定还记得,这是在2020年的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歌曲《幸福长流母亲河》描绘的一幅黄河岸边郑州人民的幸福生活画卷。
郑州地处天地之中、中原腹地,是黄河流域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经过河南人民‘决胜小康,脱贫攻坚’,千年夙愿,百年梦圆,新时代新黄河汇聚着人民的欢乐,成为幸福河。由于对河南、郑州非常熟悉,感情深厚,词作家朱海很快就完成了《幸福长流母亲河》的创作,其中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成为整首作品的主题思想。朱海认为,过去黄河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提到过去的黄河就会想到苦难、抗争等,而第三篇章接续前两个篇章进入了新时代,黄河有了新的形象和使命,改变黄河原有形象,创造幸福美好的新黄河。
黄河文化有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的特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培‘根’铸‘魂’工程。其中,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弘扬是目的。李立新认为,当下要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其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奔涌千年不息,黄河见证着一切。
慷慨万里入海,黄河包容着一切。
深情萦结万世,热血澎湃满腔。
而黄河,依然沉默着浩荡奔涌;黄河故事和延续千年不衰的黄河精神,郑州,必将传承好、保护好、弘扬好,继续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突出作用,谱写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