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左丽慧/文

焱/图
在郑州巩义,黄河与洛水交汇地不远处,坐落着距今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2020年5月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在郑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重大发现——这处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河洛古国面纱初揭,即获得多位专家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关键钥匙等重量级评价,新华社、央视等媒体高度关注,发布会举办24小时之内,微博点击量突破2亿人次,网络总点击量突破6亿人次。先后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直到今天,河洛古国仍然是一颗备受瞩目的郑州文化明珠,各方媒体、游客纷至沓来。令无数国人牵挂、着迷的河洛古国,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初见·一瞥惊鸿
2003年,时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顾万发主持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花地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对比邻的河洛镇双槐树村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
初步探测,让极富考古工作经验的顾万发确信双槐树下有东西。
双槐树下的秘密还来不及探索,被批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项目之一的花地嘴遗址就传来了令人兴奋的考古新发现:这处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骨器、石器、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刚刚对顾万发眨了眨眼的双槐树遗址,此时依然无声掩埋在时光深处。
惊鸿一瞥,再见已是10年后。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课题。顾万发回忆,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研究课题,经批准后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对双槐树遗址开展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历经5300年的漫长等待,双槐树遗址正式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静候考古学家为它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
发掘·惊喜连连
仿佛是回应着双槐树几千年来的呼唤,2013年,还是由顾万发任发掘领队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基本布局,发现双重环壕。2014年,发现灰坑88座、扰土坑12座、窑址8座、道路遗迹3条,确认遗址以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期为主。2015年,继续对双槐树村及周边进行文物勘探,发现灰坑460余处、墓葬530余座、道路3条。本年度发掘,为研究仰韶时期的祭祀活动及探讨整个遗址的性质、规模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几年间,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紧紧牵动着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方向总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王巍等业内大咖的心,他们多次亲临考古发掘现场,等待、见证着这座惊世古国的出世。
终于,时光的脚步走到了2019年。经过系列谱系分析与研究,历经六年的持续调查、勘探及发掘,这座规模巨大、遗迹众多、规格极高的都邑遗址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说到双槐树的重大发现,顾万发如数家珍,这种结构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城皇城最标准的配备,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更让大众津津乐道的是,双槐树遗址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已经从事养蚕缫丝。这里也成为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瓮城雏形的出现,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墓葬区内发现的大型夯土祭坛遗迹,连同青台的祭天坛台,是目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首次发现……
一个接一个重大发现令人目不暇接,实证着李伯谦等专家关于河洛古国的大胆推测。
定论·举世瞩目
现有考古发现中,极少有遗址能够以古国命名。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专家如此命名的依据何在
双槐树遗址考古成果公布之前,举行过两次重要论证会。顾万发告诉记者,一次会议邀请国内一流天文学家、天文考古学家和考古学家就荥阳北斗九星遗迹进行专题讨论;一次就双槐树遗址的性质专门举行过考古学家论证会,就是为了对双槐树遗址考古成果进行谨慎、严格的论证,目前发布的考古成果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论证和认可。
其中,李伯谦认为双槐树遗址发掘出的三重环壕、北斗九星等遗迹,表明双槐树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古国,加之双槐树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流域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当属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的河洛古国。
王巍也认为河洛古国这个名字很贴切:双槐树遗址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阶段,因此才把它比作文明胚胎;遗址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河洛二字对中华民族有特殊含义,定名‘河洛古国’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放眼郑州地区,双槐树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成为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也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在后世被主流政治社会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考古成果所代表的社会发展模式、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就在这里。
5000年文明没有断,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没有断。李伯谦的话掷地有声。
展望·根脉华章
李伯谦认为,追溯国家文明发展历史,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这三大问题,考古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正是有了它们,中华文明才一步步厘清脉络、延续至今。
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召开后,双槐树遗址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在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公益考古讲座、青少年研学等活动中持续成为焦点、热点。围绕双槐树遗址进行的考古研究工作一直未曾停歇——成为郑州市级首个被纳入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项目;作为时代最早的项目,科技部把双槐树遗址纳入新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全国13个具体项目之一,集结国内顶尖力量持续对其进一步解读;202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对双槐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助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开展。
磅礴黄河,奔涌依旧。黄河岸边双槐树下的河洛古国,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小小萌芽,定格在中华民族迈步向前的起点,似在无声凝视着、召唤着、鼓励着我们,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