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智者大师别传 > 第一章

1.世家渊源
颍川陈氏,自晋室南渡以来,便以簪缨世族之姿扎根荆州华容。智顗之父陈起祖,生得剑眉星目,少时便通览《左传》《孙子兵法》,于梁湘东王萧绎帐下参谋军机时,曾以
火攻计
破洞庭水寇,获封益阳县开国侯。其府中藏书万卷,庭前常立剑戟,每逢宾客至,必论及
文能安邦,武可定国
之道。母亲徐氏出自江陵望族,自幼受教于尼寺,每日天未破晓便净手焚香,于观音像前诵《法华经》,斋房之中,檀香终年不散,案头供果鲜妍,连家中仆役亦受其德化,多持五戒。
2.奇异降生
梁武帝普通七年秋,徐夫人夜宿寝室,忽见窗外五彩烟霭如游龙盘桓,自檐角漫入帐中,化作点点金屑。恍惚间,有白鼠衔莲花跃至膝头,双目如红宝石灼灼,徐夫人惊而吞之,醒后腹中微动如鱼跃。及分娩之日,骤雨初歇,新月破云,产房内突然腾起青白之光,如月光凝结成瀑,邻舍孩童隔窗见光影中似有天人持幡而立,皆奔走相告。婴儿落地时不哭反笑,目生重瞳
——
两眸之中各有墨色瞳仁,如双珠含曜。陈起祖抚儿长叹:此乃虞舜、项羽之相,然当今乱世,恐为盛名所累。
遂命家人以青布裹儿面,只在哺乳时方得一见真容。然消息终自乳母口中泄露,每逢市集,便有乡老远远指议:陈家公子目有重瞳,必非池中之物。
3.七岁诵经
智顗七岁春日,随乳母至城郊宝相寺进香。行至藏经阁前,忽闻沙门朗朗诵经声,如清泉击石: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孩童驻足聆听,待僧人诵毕《普门品》三十三偈,竟能一字不差复诵,声如雏凤清啼。寺中住持惊而合十:此子宿慧深厚,当绍隆佛种。
消息传至家中,陈起祖夫妇忧心如焚
——
门阀子弟当以仕途为业,岂容投身空门遂禁其踏入寺院,将佛经尽数收于阁楼。然智顗每日趁父母晨省,便至柴房默坐,闭目之际,经文如光影浮现于脑海,连梵文音译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能解其意。某日,有云游僧过宅化缘,智顗以竹枝画地,默写全经,僧人落泪曰:此子若不弘法,佛法将暗。
乡邻听闻,皆于巷口围观,见稚童垂眸诵经时,眉间隐隐有光,恍若菩萨化身。
4.家国变故
承圣三年,西魏大军破江陵,梁元帝萧绎焚书十五万卷,陈起祖于乱军中护主身亡,徐氏携幼弟投井而殁。十五岁的智顗抱持幼妹,在烽火中辗转月余,待至长沙时,衣履皆破,鬓角染霜。某夜,他踉跄至麓山寺,见大殿佛像半毁,金漆剥落,却仍端严如昔。忽有泪落于地,他跪地叩首:家国既灭,众生苦极,愿剃除须发,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令正法久住世间。
言罢,忽觉一阵异香袭来,抬眼只见虚空金光漫溢,丈六金身自天而降,佛手如巨莲舒展,三次摩其顶曰:汝当教化众生,证无上道。
智顗惊醒时,衣袂犹带金粉,案头残烛竟化作莲花状。次日,他将幼妹托付于尼庵,独自踏上江堤,见滔滔湘水东流,恰如众生苦海,而江心浮木随波起伏,恰似佛法舟航。从此,他褪去儒衫,于麓山寺前长跪三日,恳请剃度,寺主感其诚,亲为落发,赐法名
智顗——
正是当年梦中金身所呼之名。
5.离亲愿启
梁敬帝太平二年,江陵城破后的第三个冬至,陈家老宅的梅树正落着细雪。智顗跪在兄长陈箴面前,衣袂上还沾着母亲坟前的新土。兄长握着他的手剧烈颤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双亲棺木未干,你竟要抛却这血脉相连父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念的是‘光耀门楣’,你难道忘了吗
智顗抬头,见兄长鬓角已染霜色
——
自父母殁后,长兄如父,独自支撑着残破的家族。他叩首至地,额头抵着青砖上的冰痕:若在俗家,不过延续一世浮名;唯有出家,方能以佛法超度双亲往生,令天下父母离苦。兄长可记得,母亲临终前口念‘阿弥陀佛’,手捏佛珠断裂时,颗颗滚向佛堂方向
陈箴闻言一怔,往事如刀割心:母亲咽气前确有此异象,临终目光始终望向供桌上的观音像。智顗趁热打铁:今山河破碎,众生皆在水火,若能身披袈裟,方不负父母生我之德。
言罢长跪不起,直至暮色漫过雕花窗棂,兄长终是长叹一声,亲手为他披上父亲遗留的青布衫:去吧,若成大道,莫忘故里焚香。
6.投师果愿
湘州城的秋阳斜照在果愿寺朱漆门扉上,十八岁的智顗背着竹笈立在门前,笈中仅藏母亲遗留的半串佛珠与父亲手抄的《孝经》。军阀王琳的亲卫曾在巷口拦住他:我家将军听闻公子七岁能诵《普门品》,十五岁梦见金身授记,特备车马相赠。
智顗却推辞车马,只受了一袭粗布僧袍:贫僧步行求法,方见真心。
法绪禅师接见他时,正坐在银杏树下编竹篱,霜白的眉睫间落着几片金黄的叶子。为何出家
老禅师的声音像竹篾相擦,带着岁月的涩响。智顗跪地,将母亲托梦、父亲战死、长沙佛前发愿之事娓娓道来,末了取出佛珠:此串随母亲往生,今求师父以佛法为绳,重新穿起。
法绪接过佛珠,忽觉每颗木珠皆有温热,如含佛息,遂亲手为他剃度,刀锋过处,落发如雪花飘在秋草上。受十戒时,智顗望见殿中长明灯映着自己新剃的头颅,恍若照见前世
——
分明曾在某座古寺,同样的戒坛,同样的袈裟加身。
7.大贤苦修
大贤山的冬雪来得早,智顗在半山腰的岩洞中支起石板为桌,以野果为粮,每日黎明即起,面对石壁诵《法华经》。洞外松涛如万马奔腾,他却充耳不闻,只专注于经文中的
诸法空相。第二日诵至
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
时,忽见石缝中渗出清泉,水色晶莹如琉璃,饮之甘冽彻骨,疲惫尽消。到第十日,岩洞四壁竟隐隐浮现莲花光影,晨起时发现草履上沾满白色细砂,细看竟是碎小的舍利状颗粒。第二十日深夜,他诵至《普贤观经》端坐念实相
句,忽觉周身轻安,如羽毛飘起,睁眼见虚空中有无量菩萨持莲而立,宝冠璎珞流光溢彩,岩洞地面竟如镜面,映出自己盘膝而坐的身影头顶有五色彩云缭绕。待出定,发现松针落满袈裟却未沾身,指尖轻触,针叶竟悬停半空
——
此等瑞相,连途经的樵夫见了都跪地礼拜,称他为
菩萨转世。
8.大苏问道
陈文帝天嘉元年,江东禅法凋敝,智顗听闻南岳慧思禅师
坐禅不卧,日诵《法华》,遂揣着干粮独行千里。大苏山雾霭弥漫,行至山腰,忽遇暴雨,他躲进岩穴,却见一老僧结跏趺坐,衣袂干爽如晴日,头顶盘旋着数只翠鸟。来者可是华容陈公子
老僧睁眼,目光如深潭映月,正是慧思。智顗骇然下拜,忽觉记忆翻涌:分明曾在某一世的灵山法会,自己身为比丘,侍立在佛侧,而慧思正是同听《法华》的上座弟子。慧思笑道:昔日你我共发愿‘当于末法广弘此经’,今日大苏山重逢,恰是‘如是我闻’时。
说罢引他入禅房,壁上挂着斑驳的《法华变相图》,案头堆着残卷,字迹竟与智顗梦中所见相同。
9.法华三昧
慧思传智顗
四安乐行,命他
离诸喧闹,住阿兰若。智顗便在山顶茅棚修行,以柏木燃香,松枝为烛,每至深夜,松明火苗竟化作莲花状跳动。第七日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当念至
此之神力,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能知见
时,忽然舌根发热,如饮甘露,眼前豁然开朗
——
但见十方世界如玻璃镜层层相照,自己的身相如千万亿化身,同时在不同国土演说《法华》,每片树叶、每滴山泉皆具法音,连茅棚的竹篱都显现出
诸法实相
的微尘佛国。他定在当场,七日不饮不食,直至慧思推门而入,以拂尘轻点其肩:可曾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智顗流泪下拜,此时方知经中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原是自心本具。慧思捧起他诵破的经卷,见字里行间泛着金光,叹道:我在北方时,曾梦见巨钟悬于虚空,今知是你叩响正法之音。当年世尊授记药王菩萨,如今你当为‘末代法将’,荷担如来家业。
说罢取出自己手制的袈裟,其上绣着未完成的《法华》七喻,余下的,待你弘法时补全吧。
10.竹林辩义:降伏慢心
大苏山竹林精舍的暑气未消,慧邈禅师摇着玉柄麈尾踏入讲堂,衣袂带起的风卷落案头经页。他目光扫过端坐在蒲团上的智顗,唇角微挑:听闻仁者能过目成诵,可解‘烦恼即菩提’之密义
话音未落,麈尾已指向《维摩诘经》某段,字里行间透着咄咄逼人。智顗合十起身,衣纹如静水无波:禅师可知,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正是‘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烦恼若冰,菩提如水,冰融则水显,非离冰求水。
慧邈忽觉手中麈尾重若千钧,玉柄竟现裂纹,惊道:此乃梁武帝所赐,何以至此
智顗目注其眉间躁气:禅师执名相为实,如握冰求暖,岂是法器
当夜,智顗于禅房入定,忽见朱漆楼阁拔地而起,自己高坐其上,楼下慧邈正欲开口,却被青面怒神踏住袍角。尔曾于毗尼藏中谤大乘经!
怒神声如滚雷,手中金锏击地火星四溅。智顗以《大智度论》偈语作答: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谤法者如障月云,月本无缺。
言毕,楼阁四周涌现金莲,托住怒神双足,其怒容渐消,化作护法韦陀相,合十而退。次日晨课,慧思指着檐角残露道:昨夜护法神试汝,见汝以空观破执,故现瑞相。
智顗方知,昨日麈尾自裂,原是业力现前。
11.金字般若:代师敷演
慧思禅师在衡岳闭关三月,以金粉缮写《大品般若经》,笔落处常有青鸟衔花绕梁。出关日,他将经箱交予智顗:吾今老矣,此经当由汝宣讲。
讲经那日,大苏山寺前古松皆垂枝如礼,三千僧众踏露而来。智顗展开经卷,金粉在晨光中流转如星河,忽闻殿角风铃自鸣,竟合《般若》韵律。讲到
诸法性空,不生不灭
时,有盲僧忽然流泪:忽觉心眼开明,见师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慧思隐于幕后,见弟子辩才如泉涌,每引一喻,便有天花随言飘落,不禁抚掌:昔世尊令迦叶传法,今吾得汝,如金声玉振,正法有托矣。
讲毕,经箱中忽现舍利三十颗,大如黍米,五色晶莹,众皆伏地赞叹。
12.金陵初震:破斥邪定
陈废帝光大元年,智顗率弟子渡江,衣袂沾着建康城的桂花香踏入庄严寺。法济禅师早闻其名,却踞坐高榻不动,指尖拨弄着串珠:有人入定时,能觉知摄山岩层震动,地中水深丈二,此是何种禅定
言罢,目中闪过得色
——
摄山地动乃他近年
证境,曾令无数僧人拜服。智顗凝视其眉间凝结的黑气,徐徐道:定心缘境,若执地水火风四大相,便是‘邪定聚’。譬如病眼见空花,实无动摇。
说罢轻叩铜罄,清音荡处,法济忽觉腹中翻涌,眼前浮现自己入定中所见
地动,原是山鼠穿穴、蚯蚓蠕动,所谓
水深
不过泥土潮气。他惊起下拜,袈裟已被冷汗浸透:禅师一席话,破我十年魔障!
寺外秦淮河上,画舫歌女闻罄声皆止,谓
菩萨现世说法。
13.瓦官风云:舌战群彦
瓦官寺大雄宝殿的藻井下,千盏酥油灯映着智顗讲《法华经》的身影。小庄严寺慧荣禅师摇着象牙扇闯入,扇面上
义龙
二字金箔耀眼:《法华》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为何世尊先说三乘,后开一乘莫非前后矛盾
话音未落,殿角突然狂风大作,象牙扇
当啷
落地,扇骨竟被无形之力折为三段。慧荣面色青白,见智顗目若朗星:世尊如良医,因病与药,初说三乘是‘方便’,后开一乘显‘真实’,譬如先指月之手,后见月之明。
座中法岁禅师抚掌笑叹:昔日‘义龙’今成‘伏鹿’,妙哉!
兴皇寺法朗派来的三位高徒接踵而至,首问
无明与法性同异,次辩
别教与圆教浅深,末难
一心三观
旨趣。智顗以
水波不二
喻无明即法性,以
华开莲现
明圆教妙理,论及
三观
时,忽伸三指,指尖各现日月星象,三象交融成太极图:非前后觉,非并别知,如摩尼珠,三色俱现而性不二。
三徒相视骇然
——
此正是法朗禅师前夜梦中所示境界。殿中僧众见此,皆以袈裟覆顶,礼拜不止,谓
千年一遇的辩才无碍。
14.帝王归心:紫宸护法
陈宣帝的诏书送达天台山时,正值梅雨初歇。黄绢上朱笔亲书:始丰县岁入,尽充寺用;蠲免民户二家,永侍香灯。
智顗手捧诏书,见
佛法舟航,能度生死
八字旁朱圈重重,知帝王宿有善根。更妙的是,始丰县治所在天台山麓,正是他梦中
八重城池、莲花围绕
的道场雏形。
永阳王骑马坠伤那日,建康宫城笼罩在铅灰色云霭中。王妃赤脚奔入寺门,拽着智顗袈裟泣血:王肋骨折断,医者言肠腑已溃!
智顗率七十二僧于病榻前结坛,燃百盏琉璃灯,诵《观音忏》声如潮涌。至夜半,王忽然睁眼,指空际:见梵僧执七宝香炉,烟所到处,痛处皆消。
晨光初现时,断骨竟已愈合,唯肋下留淡淡金印,如莲花瓣痕。陈宣帝闻之,亲书
天台智者
匾额,遣特使送往山寺,车驾所过,百姓皆以香花铺地,谓
菩萨弟子临世。
15.石桥夜谶:定光授记
陈宣帝太建七年深秋,智顗携弟子初登天台山,暮色中的石梁飞瀑如银河倒悬,水珠打在葛布僧袍上,透出丝丝凉意。行至石桥中央,忽有三位皂衣人自雾中浮现,衣袂无风自动,腰间玉牌刻着
山神
二字。我等奉定光禅师之命,引尊者观道场。
为首者话音未落,桥那头便走来一位银发老僧,袈裟染着青苔痕迹,手中锡杖顶端嵌着夜明珠,光芒映得潭中水月摇曳。
山下平畴处,乃皇太子寺基。
定光禅师指向云雾渐散的山谷,智顗忽见地脉隐现金色莲台,台基四角各有灵龟负碑,碑上
国清
二字若隐若现。今三分天下(陈、周、隋),待‘三国成一’时,自有‘大势力人’扶立伽蓝。
老僧目光如炬,望向智顗眉间白毫,昔你在灵山发愿‘于震旦国立止观幢’,此山‘八重罗峰,四围云壑’,正是文殊、普贤共住之地。
弟子们面面相觑
——
时逢南北分裂,如何
三国成一智顗却合掌而笑,忆起当年在大苏山定中所见:隋王杨坚头顶盘龙,正将三朝地图收于袖中。皂衣人忽从怀中取出银瓶,倾洒甘露于石桥,水痕竟显
寺若成,国即清
六字,转瞬融入石纹,成为天然偈语。
16.华顶降魔:寂照现前
华顶峰的冬夜,智顗独居草庵,松脂火把忽明忽暗。子时三刻,山风骤起,如万马奔腾,碗口粗的古松竟被连根拔起,砸向茅屋顶梁。他安坐蒲团,观
诸法空相,断木未至三尺便悬停空中,化作金刚杵虚影,反照出茅庵四壁渐渐透明,露出背后层叠魔境:岩穴中跳出青面獠牙的夜叉,头顶盘着毒蛇,口中喷出硫磺火;深潭里浮起白骨堆砌的舟船,船首立着披发女鬼,怀中抱着流血的
婴儿,啼哭声响彻山谷。
汝等形相,如梦中影,本无实体。
智顗指尖轻点膝盖,忽见眉间放出白毫光,所照之处,魔众躯体如冰雪遇阳,层层消融。更险恶的是幻相现前:父母哭着拽他衣襟,说
家族血脉将断;慧思禅师拄着拐杖叹气,道
天台宗业无人继承。他识破这是
爱见魔,以《楞严经》知幻即离
观照,幻象顿时破碎,化作千万只蝴蝶,翅上皆写
诸法无常。
黎明时分,云海翻涌如莲花开敷,一位身披金甲的神僧踏云而来,手中托着七宝净瓶:自世尊涅槃,此山魔障未息,今尊者以‘一心三观’破三惑,当为东土释迦!
言罢,净瓶中洒下天花,智顗见草庵周围已自然形成七十二峰朝拱之象,每座峰顶都有隐隐经阁,正是未来伽蓝雏形。
17.临海放生:慈心转劫
天台山麓濒临东海,每日潮起时,滩涂上百架竹簄如钢铁巨齿,困住回游的鱼群,鲜血染红浅滩。智顗带着弟子沿沙滩行走,见老渔民蹲在簄前剖鱼,鱼籽散落沙砾间仍在跳动,不禁泪下:此等杀业,当堕无间!
他取下身上金缕袈裟
——
陈宣帝所赐
——
又典当了慧思禅师亲赠的钵盂,得钱千贯,遍访沿海渔村。
我买簄梁,不为捕鱼,为放众生归海。
面对疑惑的渔民,智顗亲手解开竹簄的绳索,将被困的鱼虾捧入海中,指尖触到鱼鳍时,竟有清凉感传入心间,仿佛与千万生灵心意相通。六十三所簄梁逐一拆除那日,海水忽然变得清澈,可见深处有金色鲤鱼列队摆尾,似在礼谢。
郡守计诩因开罪权臣,被判斩立决。临刑前夜,他梦见自己坠入黑潭,无数鱼头人身的生灵围拢过来,口中吐沫形成
智者大师
四字金幡,托住他下沉的身躯。次日正午,刑场突降暴雨,监斩官接到加急赦令
——
隋文帝杨坚已受北周禅让,大赦天下。计诩死里逃生,亲至天台拜谢,见放生池畔立着智顗手书的《金光明经》碑,字迹间竟有小鱼虚影游动:公昔日批文准建簄梁,今因放生得免刀兵,此乃‘鱼子轮回,因果不虚’。
禅师的话让计诩浑身战栗,当即捐出俸禄,为放生池筑石堰,刻
永断杀业
四字于闸口。
18.隋王皈心:戒香远播
开皇十一年冬,扬州城琼花初绽,晋王杨广的仪仗队踏雪而入天台山。智顗在栖贤寺山门前迎接,见晋王衣饰华贵而神情恭谨,腰间玉佩刻着
忍辱
二字
——
正是三年前他托人所赠。禅房内,铜炉中焚着旃檀,青烟在冰花窗上勾勒出菩萨乘象图。
弟子久闻大师‘教观双美’,今愿受菩萨戒,求师垂悯。
杨广屈膝跪地,头顶的七宝冠坠在红毯上,发出细碎声响。智顗轻抚其背,忽觉他后颈有龙鳞状胎记,与当年定中所见
隋王承天命
之相吻合,遂道:欲受戒者,先发四愿。
言罢,窗外忽有白鹤衔松枝落于案头,松针上凝着未化的雪晶。
第一愿
勿以禅法虚名相欺
出口时,晋王腰间玉佩突然迸裂,碎片竟在地面拼出
实相
二字;第二愿
自己朴直,请勿苛责,智顗指腹轻点对方眉间,杨广但觉心头杂念如浮云散,眼前浮现自己昔日督军时怒斩降卒的场景,不禁冷汗涔涔;第三愿
愿弘法利生,殿中十二盏琉璃灯同时爆发出七彩光焰,灯影里竟有飞天持莲绕梁;第四愿
若思归隐,望放还山林,智顗取出慧思禅师所赠袈裟,袈裟上未绣完的《法华》七喻突然自动续成,晋王见状,立即解下随身玉扳指,置于禅师手中:弟子当为法门外护,此戒如扳指,紧护本心。
授戒毕,智顗为其取法名
总持,意为
摄持正法。是夜,扬州百姓见天台山方向有紫金色云气盘旋三日,知有
人天授记
之事。
19.临终遗教:薪火相传
开皇十七年秋,智顗在石梁桥边晒经,忽觉经页上的金字渐渐模糊,手指抚过《法华经》卷尾,竟留下淡淡水渍
——
知往生时至。他召集弟子于茅棚,案头摆着未完成的寺院规划图,墨线所勾处,正是当年定光禅师所示的
国清寺
格局。
商客寄金,不贪余利;医者留药,为救沉疴。
他声音如松涛远逝,却清晰传入每个弟子耳中,我一生讲经三十载,所留止观法门,便是给末法众生的‘救心药’。
说罢,闭目含笑,忽又睁眼:去取笔墨,吾口授《观心论》。
当讲到
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时,檐角铜铃自鸣,窗外飘落非红非白的花瓣,弟子灌顶捡起身畔经卷,发现字里行间泛着细小舍利。
弟子智越哭拜:荒山无粮无木,如何成寺
智顗以拄杖轻点规划图上的
大雄宝殿
位置,石墙突然映出幻象:无数工匠抬着巨木进山,为首者正是晋王杨广,腰间玉扳指光芒闪烁。此乃王家所办,非汝等能知。
他望向窗外暮色中的华顶峰,二十年前降魔处,未来当有九层浮屠,映照着‘寺若成,国即清’的谶语。
20.安详示寂:莲归净土
十一月二十四日,天台山普降细雪,智顗命弟子撤去暖炉,只留一盏豆灯。他换上海青,右胁而卧,枕边放着母亲遗留的佛珠与父亲手抄《孝经》,忽谓众人:昔在长沙发愿时,梦见金身三摩其顶,今当赴灵山一会。
弟子灌顶捧来香汤,他漱口后,忽然周身散发檀香,比平日更胜三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
此乃佛法总持。
说到
十如四谛
时,窗外雪光映得他面容如琉璃,眉际白毫竟长舒尺许,照亮禅房角落。
最年少的弟子智凯哽咽问:大师此去,何日再来
智顗轻笑,指尖划过窗上冰花,竟留下
再来人
三字水痕:若见国中伽蓝遍立,止观法门流通,即是吾乘愿归来。
弟子法慎斗胆问果位:师常说‘圆教五品弟子’,今可实证几地
若独处山林,或可破见思惑,证六根清净位。
智顗望向梁间燕窝,雏鸟正啄食母燕口中虫豸,然领众三十年,心力耗散,只得五品观行位耳。
众人皆泣,却见他唇色红润如生前,忽高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声音渐轻,如融入雪雾。
子时已过,弟子探其顶门,温热如暖阳,身体柔软似新生婴儿,更衣时发现足底有隐约莲纹
——
此乃往生极乐之相。三日后荼毗,获舍利数百粒,大者如芡实,五色晶莹,弟子们将其分葬于华顶峰与国清寺基址,碑曰
智者大师塔。
次年,晋王杨广遣人送黄金三千两,按智顗生前所绘蓝图建造伽蓝。当工匠开挖地基时,赫然发现地下石函,内藏定光禅师当年所留
国清寺
碑,碑侧小字记载:智者入灭,隋王护法,三国归一,正法久住。
至此,弟子方悟二十年前石桥夜话,原是三世因果早已注定。
21.结语
智者大师自江陵战火中发愿,至天台山白雪里归寂,四十载弘法生涯,如巨钟震响于南北分裂之世:
建寺三十六所,从果愿寺的初剃到国清寺的雄立,每座伽蓝皆成止观法门的修证道场,檐角风铃常鸣
一心三观
之理;
度僧一万四千,弟子中灌顶结集《天台三大部》,智越坚守华顶传灯,更有异域僧人携经东渡,将
圆融三谛
带入百济、日本;
造像八十万尊,从金陵瓦官寺的泥檀越到天台山的石刻菩萨,每尊圣像皆具
众生皆可成佛
的悲愿,指尖所触尽是清凉;
写经一十五藏,金字《大品》、血书《法华》,墨香浸透战火与霜露,使末法众生得见
开权显实
的如来秘藏;
著述等身,《法华玄义》剖玄析妙,《摩诃止观》立行布圆融,《观音玄义》开示
无缘大慈,文字般若化作苦海舟航。
他曾在石桥上受定光授记,于华顶峰破魔显真,在金陵城折服万僧,最终倒驾慈航,以
五品位
的谦德,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圆寂后,灵异事迹频现,恰如他所说
佛法不灭——
当隋炀王建寺应谶,当日本僧空海遥拜天台,当千年后国清寺钟声再次响起,皆可见这位
东方释迦
的悲心,正化现为每一朵盛开的莲花,每一声清澈的梵呗,每一次向道的转身。
天台宗风,至此山为止观之宗;智者行愿,令末法有归航之期。正如他留给弟子的最后一笑,那不是圆寂,而是慈悲的永恒定格
——
只要众生仍在苦海中沉浮,智者大师的身影,就永远会在月光下的石桥上,手持莲花,等待引渡。